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仰望奇峰
内容
试读章节

外贤之王

随着岐国的日渐强盛,他开始实施对外提高国家影响力的全盘计划。

一是调解纠纷。当时的虞(今山西平陆县)、芮(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都是商王朝的西方属国,两国因田地纠纷,结怨已久,剑拔弩张,摩擦不断,百姓都希望能早日结束对峙,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生活环境。两国的国君一直都仰慕姬昌的为人与能力,相信他能帮助解决,于是一同前来请其审断。了解缘由后,姬昌没说一句是非,而是带着他们在自己的国内随便转转,虞、芮国君无论走到哪里,都看到“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相”的礼让行为,处处呈现的都是一派君子之风。对比之下,两国却因方寸之地而成仇人,内心被感化了,都深觉自惭形秽。回国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将所争之地当作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此事一经传开,河东的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们都把文王看成是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二是借势用兵。他拜姜尚为军师后,时常问以军国大计。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便出兵讨伐犬戎,打败西戎诸夷,消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又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的后顾之忧;第四、五年,先后征服了黎(今山西黎城县)、邗(今河南沁阳市),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又发兵灭了崇国(今陕西户县境内),并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向东迁往渭水平原,建立起了沣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接着继续向南扩展势力到了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格局,即已将大半个天下掌控于手中,使殷商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三是争取民心。当时的商纣王发明了炮烙刑法,即强行让犯人走在涂满润滑油的铜柱上,只要滑倒,就掉人下方的火坑,顿时皮焦骨烂。对于这种失去人性的酷刑,商纣王的宠妃苏妲己,每次看到惨状,不仅毫无恻隐,反而咯咯笑个不停。纣王有时也略觉残忍,但为了博得美人的开心,却屡试不爽。姬昌对此气愤异常,诸侯和百姓也都痛恨得咬牙切齿。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他决定利用废除这个刑法来争取民心,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他来到朝歌,对纣王说,愿以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换取废除炮烙酷刑。纣王也知此刑在外议论很多,意见很大,本来也有废除之意,眼下凭空又能得到一块土地,何乐而不为,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姬昌借此广为宣传,诸侯和百姓都称赞他功德无量。虽然损失了一块土地,但得到的却是广大诸侯的拥护,这为他兴周灭商的宏伟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施计丧志。当时的岐周有一块珍贵的玉版,价值连城,他知道纣王早就垂涎欲滴。不久,纣王果然派胶鬲前来索要。姬昌心想,胶鬲是个贤臣,给纣王出了很多发展生产、爱护人民、训练军队的好主意,如果给了,他就会得到纣王的更多信任和重用,这对周极其不利;如果没给他,纣王就会觉得他没能力,从此轻视、鄙弃他。这样,他在殷王朝中就会慢慢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决定不给他。第二次,纣王又派费仲前来索取,姬昌却慷慨地献上。因为费仲是个奸臣,不仅时常诱导纣王寻欢作乐,致使纣王沉湎于穷奢极欲、花天酒地之中,而且经常拨弄是非,在诸侯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造成了朝廷外部的孤立和内部的不和。同时,还极尽手段搜刮诸侯和百姓的财物供纣王享用,致使君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费仲拿回玉版,纣王肯定会觉得他很会办事,从此更加信任和重用。而这种小人一旦得志,必定更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甚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非搅乱政局不可,从此将殷王朝拖向灾难的深渊。事情果然如其所料,纣王得到玉版后,对其愈发宠信,他也乘机使出浑身解数,使纣王更加骄奢淫逸,无所而不尽其极。

从此,上梁不正下梁歪,朝野腐败愈演愈烈,朝政日见荒废。随着一系列的内外策略的有效实施,并吞殷商之势已万事俱备,只待号令了。

P3-4

后记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倾诉。”每当我听到韩磊以其酣畅豪迈、洒脱不羁的清纯之声演唱这首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主题歌《最后的倾述》的时候,总让我心潮澎湃,记忆泉涌。

汉武帝刘彻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又一幕幕地闪现在眼前。他从16岁登基之后,面对内忧外患、贵戚专权的混乱局面,采取了大刀阔斧的超常规的治理措施。对内,下诏求贤,广开言路,推行了一系列诸如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破格用人、设置刺史、均输平准、算缗(音min,古代计量单位)告奸的改革,千方百计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全民动员,连续十多年对长期作乱边疆的异族进行征伐,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同时,促成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互交融。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雪峰,第一个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辟开东西方文化大汇聚的陆上交流通道;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疆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首次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在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中,他将汉帝国推向了令世人瞩目的鼎盛时期。历史证明,他确实不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正如歌曲中所唱的一样,是绵绵山脉中的一座不朽的奇峰。

中国历史,正是有了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一大批天资英纵的才俊辈出,才坚挺起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耸立苍穹的巍巍历史脊梁。在为我们古老的民族深感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我以为,从一定角度上说,任何形式的社会发展史,基本都是一部政权的抉择史。当一个朝代的腐朽政治走向没落之日,就一定会是新的政治势力奋勇崛起之时。正是有了政权的不断更替,才有了不断推进的社会文明进步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是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选择。纵观古今中外,无数的政治家在历史的舞台上手握乾坤、旋转日月,用气吞-山河的气概书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前进的浩浩长卷,光耀千秋。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那个时代的名君圣主的有能作为、有效作为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但同时我也觉得,在历代帝王光环闪烁的背后,总有一大批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聪明才智的文化巨擘、俊才贤能,他们用笔解剖社会的病灶,用脑思考制度的利弊,用眼勾画社稷的蓝图,用口喊出百姓的心声,一篇篇倾注着他们满腔热血而又精美绝伦的诗文,如震天号角,引领和激励着世世代代追求理想的人们朝着更加自由与幸福的明天阔步向前,不愧为时代的英杰骄子、股肱栋梁。

如果说将每个朝代的帝王比作是历史航船的掌舵人,那么这些俊才贤能就是推动这艘航船破浪前进的奋力划桨者。在历朝历代中,他们有的。·居庙堂之高”,有的“处江湖之远”,甚至一介“白衣卿相”,但他们无论地位高卑、身份贵贱,身上流淌的是一样的热血,心中共孕的是相同的梦想,那就是始终怀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即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仕途上备受屈辱,在生活中饥寒交迫,甚至有的贫困到身后竟然无资下葬、抛尸荒野,而在“纷纷肉眼看成败,谁向尘埃识骏雄,,的急功近利的时代浊流中,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信念,为社稷、为民族、为g姓。他们总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的赤胆忠魂与时代同舟共济、风雨同行。这些高贵品行,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比起那些主宰社稷命运的帝王们,他们所取得的丰功伟业,一点也不逊色,一样可以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或入世或出世或悲壮或凄惨的不凡传奇人生,一样是历史上让人高山仰止的座座奇峰。

由此,我把目光聚焦到了他们的身上。一来是被他们中许多不朽的人生经历和流芳千古的文字深深感动,总想从中获得一些自己懵懂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二来是想对我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学发展脉络有个简单的梳理和粗线条的了解,这样当与外界交流时,也能简单地道出个子丑寅卯,免被“外人”讥讽“身处宝山不识宝”而贻笑子孙;三来也想乘时下世界悄然兴起的“汉语热”、“国学热”的浩荡东风,写一本尽可能通俗易懂又便于阅读的散文随笔,力图给初学者做个蹩脚向导,努力为爱好者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探讨,相互促进。

基于这些缘由,几年来,我一边查找资料、消化吸收,一边敲打键盘、笔耕不辍,终算有所心得,结集成《仰望奇峰》一书。本书在时间跨度上,从西周到清末,由远及近,共四千余年。在人物取舍上,从周文王姬昌到“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计51位代表;其中有国教的创始人,有诸子中的杰出代表,有楚辞汉赋的领军人物,有“唐宋八大家”,还有从体裁角度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十大散文家(部分人物有交叉称呼)等,他们都曾在不同的文学领域叱咤风云、独树一帜。在人物的排序上,不同时代的,按历史时序的演进排列;同一时代的,按出生先后的顺序排列。在谋篇布局上,采取人物年谱与佳作赏析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做到让每个人生平的经线与作品的纬线纵横交错、相互映衬,以达到突显各自文化坐标的目的,使读者更易加深对人物的印记。在创作方法上,基本采取分段叙写、最后归结的方式行文,在每一段落开头用简练的文字归结大意,再展开分说;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引文,则采取意译(或句解)的方法直接将白话文依附于引文之后,便于仁智之见,以效勘误;对于部分简明的文摘,则直接赏析文意;而对生僻的字音字义,则在文末进行注释,便于读者正音明义,释疑解惑。

书中所写的51位人物,在中国文学史滔滔的江河中,确如歌中所唱的只是“一朵浪花”,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奔腾不息的浪花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大江东去的浩然气势,才有了炎黄子孙呼啸于世界文化寰宇的绝尘妙音。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都被这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包围着、熏陶着、感动着,总想让他们最闪亮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展示,以期让读者记住他们、学习他们,从而激发爱我中华的热情,共同为传承和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虽然本人在写作过程中,已倾尽了心力、智力,但终归才疏学浅、文囊羞涩,每每深陷意不入境、辞不及义的窘状,未能达到著作的初衷和结集的预期,留下了难以释怀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切肤遗憾。在此,只能请方家与读者多多见谅。

好在梦想还在,我始终坚信“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要您肯开卷,心中总会有一轮明月或早或迟升起,眼中总会有一片蓝空或高或低撑开——果能如此,就是我最丰厚的回报了。

在此,亦要感谢福建鸿志兴股份有限公司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2014年8月于建瓯

目录

自序 永远的精神家园

姬昌 内圣外王周易祖

老子 紫气东来《道德经》

孔子 继往开来至圣师

孙子 兵学鼻祖震寰宇

邓析 千古辩才第一人

墨子 百姓心中伟翘楚

屈原 忠魂铸就万古祭

苏秦 纵横捭阖任驰骋

邹衍 匡世济民立闳学

吕不韦 千载第一商相才

韩非 法家思想集大成

贾谊 古来何啻万公卿

司马相如 才华天纵琴瑟鸣

扬雄 西蜀子云亭翼然

班固 京都赋家史良吏

张衡 万祀千龄盖世才

曹操 豪气干云“观沧海”

曹丕 自出光华摄千古

曹植 势窘价益仙才出

陶渊明 性如菊香满田园

王维 最传秀句寰区满

李白 千载独步奇幻中

杜甫 国家不幸诗家幸

韩愈 万古山河聆《师说》

白居易 总有情灵梦寐中

刘禹锡 吹尽狂沙始到金

柳宗元 《永州八记》烁古今

李贺 笔补造化天无功

杜牧 鹤舞长空飒爽姿

李商隐 留得枯荷听雨声

柳永 白衣卿相自风流

范仲淹 岳阳楼矗天地魂

欧阳修 巍然千载醉翁亭

曾巩 勤政孝悌卓然文

王安石 文道齐嵬稀世才

苏洵 大器晚成亦文雄

苏轼 且将词赋当诗语

苏辙 “颍滨遗老”善其身

李清照 不视巾帼压须眉

陆游 气吞残虏情如丝

朱熹 学达性天铸永馨

袁枢 人在云霄天地间

辛弃疾 人中俊杰词中龙

关汉卿 曲家圣人映莎翁

马致远 姓名香贯满梨园

归有光 仕途蹉跎文如炬

袁宗道 寄情山水有真意

袁宏道 文抒性灵禅亦深

袁中道 心向山岳情尚水

姚鼐 文论辞章独其蕴

梁启超 少年中国当自强

后记

序言

自序 永远的精神家园

传说在人类诞生之后,有一个流浪的小矮人一直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不停地行走着、寻觅着——寻求什么呢?当与之相遇的人们提出相同问题的时候,他总回答说:在寻找自己想象中的家园。后来,人们将他这种存在于意识中的家园称之为精神家园。从此,精神家园便成了人类思想深处宁静而安详、圣洁而脱俗的一种超越现实的海市蜃楼般的客观存在。

什么是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属于精神范畴,就其本义上说,指的是人们行骸中的精气元神、精力体气;从其喻义上讲,是形容人的神情意态、风采神韵;而从哲学角度上论,则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依赖于物质而又超越物质的一种最高形式的存在产物。

精神家园在哪里?无数的先贤在探索中的共同体会是:心有,时时都有;心无,处处皆无。说其无,是因其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物质家园之外,对于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延续不会直接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游离于物质形态之外;说其有,确实又无处不在,总与人的思维与想象如影随形,始终隐身于个人情感志趣、信念追求的意识深处,在物质形态之上,超凡脱俗,常常给人以无限的向往和不尽的诱惑。所以,古往今来,就有了无数的先驱者梦寐以求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如何寻?中外许多智慧人群都曾前赴后继地践行过类似的求索。在中国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小有成绩,便开始自我满足。一天,他与一位睿者结伴而行。一路上,年轻人夸夸其谈,而睿者却沉默不语。当他们到达一座山顶时,睿者问:“向下看,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树林、农田、房屋,还有如蚂蚁般大小的在农田间劳作的人们。”“那你有什么感觉?”“万物都在我之下,我好像就是大地的主宰。”“如果向上看,你会看到什么呢?”睿者又问。“我看到了更高的山、高山上的白云、白云上的蓝天。”年轻人毫不隐讳地回答。“那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年轻人无言以对。于是,睿者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一个懂得向上看的人,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一个明白头顶永远有一片蓝天的人,才不会愚蠢地把自己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人人都得学会仰望。

俄罗斯一位老画家学会了,他在林荫道上散步时,仰望头顶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被感动得哭了起来——因为,此刻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皎洁的月光仿佛是上苍深情的注视,又像是天国的雪花纷披在他的肩头,令他瞬间灵感泉涌,挥笔画出了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康德学会了仰望,他常常凝视星河,并说:“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与他同世纪的另一位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也学会了仰望,他曾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同时,还激情四溢地描述:“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那就是我们称之为世界和太阳的天体;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同领域中的无数英杰才俊,几乎都是在仰望中获得了生命的深情呼唤和哲理启迪,从而产生出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汩汩不竭的灵感转化成了他们迈向理想巅峰的最强大的助推器。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成功者,他们不仅在仰望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神秘的精神世界,而且还在仰望中取得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辉煌功业。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提出过“仰望”一词。他在《离娄下》中写道:“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意思是说,丈夫,是我们仰望依靠终身的人啊。众所周知,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精神枷锁的长期桎梏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人们,几乎把自己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她们的心中似乎只有这样一个潜意识的观念——夫贵才有妻荣。所以,她们心中所仰望的也就只能是自己从一而终的夫君了。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述说的故事,不仅给我们揭示了当时妇女生活的真情实况,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迪: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哪怕生活环境再窘迫、社会地位再卑微,都必须学会仰望。

从某种意义上说,仰望,不仅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能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还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思维更为敏锐,情趣更为高雅,品行更为高尚。一言以蔽之,仰望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发现崇高和追求崇高的过程。也许我们一生都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跟随崇高的引领,让行走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至高无上的精神品格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感悟和体味到崇高,让身心的和谐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漫漫黑夜中的一种灵魂追寻,任何人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叹,为人间矗起了绵绵不绝的生命奇峰,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每当我低头阅读他们华彩四溢的诗文,总有一丝丝涟漪从心头轻轻漾开,给了我一片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每当我抬头注视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总有一缕缕情愫从胸中渐渐升腾,给了我一尊尊高山仰止的巍峨形象;每当我静静咀嚼他们千古不朽的辞章,总有一股股力量从笔中悄悄凝聚,给了我一次次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多少年来,每当我在他们人生的碑座下久久地仰望,总会不时地为他们所承受过的苦难而深感惊悚,为他们的怀才不遇而扼腕痛惜,更为他们所树立起的一座座文化丰碑而感激涕零。

爬书山、游学海注定是孤独寂寞的,有时甚至是悲凉痛苦的,需要超常的坚忍与毅力。而创作就更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分娩”式的过程,充满着阵痛的折磨和期待的焦虑。

然而,正是有了这种与母亲一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与期盼,当“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那心情就不是一般的文字可以简单形容的了。那种心境的甜美与畅意,就仿佛身心浸入蜜池一般,既有朱熹“眼前光景一时新”的寻芳欣喜,又有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登高狂欢,更有王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绝尘豪气……此时此刻,你才会真正体验和感受到:精神家园,竟然这般绝地空灵、妙满天下。

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已经勾勒出了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我想,这种卓识远见,必将唤来“万紫千红香满园”的绚丽多彩的文化春天。可以坚信:中华文化,这源自于华夏文明而又以儒学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全方位发展的伟大民族文化,必定能雄展出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兼容并蓄的外延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当你有闲的时候,轻轻打开这溢满墨香的纸页,静静浏览这形体方正的铅字,也许也能和我一样,在享受华夏文化瑰宝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身心已在无意之间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永远的精神家园。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黄明和编著的《仰望奇峰》以从西周的姬昌至近代的梁启超等约五十来位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为书写对象,通过描写他们的生平事迹、分析其经典理论,从而诠释他们伟大艰深的哲学思想,并彰显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编辑推荐

黄明和编著的《仰望奇峰》在时间跨度上,从西周到清末,由远及近,共四千余年;在人物取舍上,从周文王姬昌到“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计51位代表;在谋篇布局上,采取人物年谱与佳作赏析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做到让每个人生平的经线与作品的纬线纵横交错、相互映衬,以达到突显各自文化坐标的目的,使读者更易加深对人物的印记;在创作方法上,基本采取分段叙写、最后归结的方式行文,在每一段落开头用简练的文字归结大意,再展开分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仰望奇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明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006060
开本 16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8
CIP核字 2015255104
中图分类号 K82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7
17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