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本书分注释、译文、解读三部分,在参考历代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老子》进行了逐篇逐章的注译和解读。
图书 | 老子译注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本书分注释、译文、解读三部分,在参考历代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老子》进行了逐篇逐章的注译和解读。 内容推荐 本书对《老子》原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精确注释,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章原文译成白话,力求通顺畅达。解读部分则参考、融汇历代,尤其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思想进行解读阐释。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道,可道[1],非常道;名,可名[2],非常名。无名[3],天地之始;有名[4],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7]之玄[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9]。 注释 [1]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意为解说、表述,犹言“说得出”。[2]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3]无名:无形。[4]有名:有形。[5]母:母体,根源。[6]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7]谓:称谓。此为“指称”。[8]玄:深黑色,玄妙深远。[9]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解读 老子破天荒地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源泉。不过在对“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透彻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发展了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老子的“道”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P1-2 序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思想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外语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于《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记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对国学的热爱,无不体现了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正视与反思,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新定位。 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我们推出了《老子译注》。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本书文字简易通俗,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同时,我们参阅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饶尚宽译注)和《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吉林文史出版社的《道德经》(陈忠评译)、新星出版社的《老子原解》(刘小龙著)、上海三联书店的《解读老子》(傅佩荣著)等书,在此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虽然再三小心谨慎,也难免有所遗漏错误,真诚希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教。 孙业成 书评(媒体评论)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也。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 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热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梁启超 道家是宗教的、文学的,不错;但道家同样是魔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具有革命性的。《道德经》可能是中国文字中空前绝后、最深奥、最优美的作品。 ——英国科学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 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美国史学家、《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子译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259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3.1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48 |
宽 | 171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