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马湖之冬/学生万有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夏丏尊编著的《白马湖之冬》为青少年成长读物类图书,是一本个人作品集。该书从夏丏尊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并集结成册,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真切的感受到名家的魅力,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体味名家眼中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写白马湖的冬天,着眼于一个“风”字。首先写那里的风多,“差不多日日都有的”等;其次又着眼于风大,用“呼呼作响,好像虎吼”等表示声音的词语;又通过人的感受,写出风的刺骨、凛冽。

内容推荐

夏丏尊编著的《白马湖之冬》是文学研究会成员。《白马湖之冬》选自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是夏丏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生活回顾。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目录

第一辑

 怯弱者

 长 闲

 猫

 命相家

 钢铁假山

 整理好了的箱子

 流 弹

 两个家

 灶君与财神

 良乡栗子

 一个追忆

 送殡的归途

第二辑

 白马湖之冬

 春的欢悦与感伤

 黄包车礼赞

 做了父亲

 我的中学时代

 光复杂忆

 我之于书

 紧张气氛的回忆

 中年人的寂寞

 试炼

 早老者的忏悔

 寄 意

 一个从四川来的青年

 一个夏天的故事

 近事杂感

 彻底

 致文学青年

 “自学”和“自己教育”

 教育的背景

第三辑

 《平屋杂文》自序

 《子恺漫画》序

 《文章作法》序

 《爱的教育》序

 闻歌有感

 谈吃

 幽默的叫卖声

 文学的力量

 一种默契

 学斋随想录

 中国的实用主义

 读书与瞑想

 文艺随笔

第四辑

 鲁迅翁杂忆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弘一法师之出家

 弘一大师的遗书

 怀晚晴老人

 白 采

 对了米莱的《晚钟》

 阮玲玉的死

 读诗偶感

试读章节

怯弱者

阴历七月中旬,暑假快将过完,他因在家乡住厌了,就利用了所剩无几的闲暇,来到上海。照例耽搁在他四弟行里。

“老五昨天又来过了,向我要钱,我给了他十五块钱。据说前一会浦东纱厂为了五卅事件,久不上工,他在领总工会的维持费呢。唉,可怜!”兄弟晤面了没有多少时候,老四就报告幼弟老五的近况给他听。

“哦!”他淡然地说。

“你总只是说‘哦’,我真受累极了。钱还是小事,看了他那样儿。真是不忍。鸦片恐还在吃吧,你看,靠了苏州人做女工。哪里养得活他。”

“但是有什么法子罗!”他仍淡然。

自从老五在杭州讨了所谓苏州人,把典铺的生意失去了以后,虽同住在杭州,他对于老五就一反了从前劝勉慰藉的态度,渐渐地敬而远之起来。老五常到他家里来,诉说失业后的贫困和妻妾间的风波,他除了于手头有钱时接济些以外。一概不甚过问。老五有时说家里有菜,来招他吃饭,他也托故谢绝。他当时所最怕的,是和那所谓苏州人的女人见面。

“见了怎样称呼呢?她原是拱宸桥货,也许会老了脸皮叫我三哥吧,我叫她什么?不尴不尬的!”这是他心里所老抱着的顾虑。

有一天,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说:“今天五弟领了苏州人来过了,说来见见我们的。才回去哩。”

他想,幸而迟了些回来,否则糟了。但仍不免为好奇心所驱:“是什么样一个人?漂亮吗?”

“也不见得比五娘长得好。瘦长的身材,脸色黄黄的,穿的也不十分讲究。据说五弟当时做给她的衣服已有许多在典铺里了。五弟也憔悴得可怜,和在当铺里时比起来,竟似两个人。何苦啊,真是前世事!”

老五的状况,愈弄愈坏。他每次听到关于老五的音信。就想象到自己手足沉沦的悲惨。可是却无勇气去直视这沉沦的光景。自从他因职务上的变更迁居乡间,老五曾为过年不去,奔到乡间来向他告贷一次,以后就无来往,唯从他老四那里听到老五的消息而已。有时到上海,听到老五已把正妻逼回母家,带了苏州人到上海来了。有时到上海,听到老五由老四荐至某店,亏空了许多钱,老四吃了多少的赔账。有时到上海,听到老五梅毒复发了。卧在床上不能行动。后来又听到苏州人入浦东某纱厂做女工了,老五就住在浦东的贫民窟里。

当老四每次把老五的消息说给他听时,他的回答,只是一个“哦”字。实际,在他,除了回答说“哦”以外,什么都不能说了。

“不知老五究竟苦到怎样地步了,既到了上海,就去望他一次吧。”有时他也曾这样想。可是同时又想道,“去也没用,梅毒已到了第三期了,鸦片仍在吸,住在贫民窟里,这光景见了何等难堪。况且还有那个苏州人……横竖是无法救了的,还是有钱时送给他些吧,他所要的是钱,其实单靠钱也救他不了……”

自从有一次在老四行里偶然碰见老五,彼此说了些无关轻重的话就别开以后,他已有二年多不见老五了。

到上海的第二天,他才和朋友在馆子里吃了中饭回到行里去,见老四皱了眉头和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在谈话。“老三,说老五染了时疫。昨天晚上起到今天早晨泻过了好几十次,指上的螺也已瘪了。这是老五的邻居,特地从浦东赶来通报的。”他才除了草帽。就从老四口里听到这样的话。

“哦,”他一壁回答,一壁脱下长衫到里间去挂。

“那么,你先回去,我们就派人来。”他在里间听见老四送浦东来人出去。

立时,行中伙友们都失了常度似地说东话西起来了。“前天还好好地到此地来过的。”张先生说。

“这时候正危险,一不小心……”在打算盘的王先生从旁加入。

老四一进到里间,就神情凄楚地:“说是昨天到上海来。买了二块钱的鸦片去。——大概就是我给他的钱吧——因肚子饿了,在小面馆里吃了一碗面,回去还自己煎鸦片的。到夜饭后就发起病来。照来人说的情形,性命恐怕难保的了。事已如此。非有人去不可。我也未曾去过,有地址在此,总可问得到的。你也同去吧。”

“我不去!”

“你怕传染吗?自己的兄弟呢。”老四瞠了目说。

“传染倒不怕,我在家里的时候,已请医生打过预防针了的。实在怕见那种凄惨的光景。我看最要紧的,还是派个人去,把他送入病院吧。”

“但是,总非得有人去不可。你不去,只好我一个人去。——一个人去也有些胆小,还是叫吉和叔同去吧。他是能干的,有要紧的时候,可以帮帮。”老四一边说一边急摇电话。

果然,他吉和叔一接电话就来,老四立刻带了些钱着了长衫同去了。他只是懒懒地靠在沙发上目送他们出门。行中伙友都向他凝视,那许多惊讶的眼光,似乎都在说他不近人情。

他也自觉有些不近人情起来,自恨自己怯弱,没有直视苦难的能力,却又具有着对于苦难的敏感。身子虽在沙发上,心已似飞到浦东,一味作着悲哀的想象:“老五此刻想泻得乏力了,眼睛大约已凹进了,据说霍乱症一泻肉就瘦落的。——不,或者已气绝了。……”

他用了努力把这种想象压住,同时却又因了联想,纷然地回忆起许多往事来:记到儿时兄弟在老屋檐前怎样玩耍,母亲在日怎样爱恋老五,老五幼时怎样吃着嘴讲话讨人欢喜,结婚后怎样不平,怎样开始放荡,自己当时怎样劝导,第一次发梅毒时,自己怎样得知了跑到拱宸桥去望他,怎样想法替他担任筹偿旧债。又记到自己幼时逢大雷雨躲入床内,得知家里要杀鸡,就立即逃避,看戏时遇到《翠屏山杀嫂》等戏要当场出彩,预先俯下头去,以及妻每次生产时,不敢走入产房,只在别室中闷闷地听着妻的呻吟声默祷她安全的光景。又记到二十五岁那年母亲在自己腕上气绝时自己的难忍。五岁爱儿患了肺炎将断气时虽嘶了声叫“爸爸来,爸爸来”,自己不敢近去抱他,终于让他死在妻怀里的情形。种种的想象与回忆,使他不能安坐在沙发上。他悄然地披上长衣,拿了草帽无目的地向外走去。见了路上的车水马龙,愈觉着寂寥,夕阳红红地射在夏布长衫上,可是在他却时觉有些寒噤。他荡了不少的马路,终于走入一家酒肆,拣了一个僻静的位子坐下。

电灯早亮了,他还是坐着,约莫到了八点多钟,才懒懒地起身。他怕到了老四行里,得知恶消息,但不得恶消息又不放心。大了胆到了行里,见老四和吉和叔还未回行,又忐忑不安起来:

“这许多时候不回来,怕是老五已死了。也许是生死未定。他们为了救治,所以离不开身的。”这样自己猜忖。老四等从浦东回来已在九点钟以后。

“你好!这样写意地躺在沙发上,我们一直到此刻才算‘眼不见为净’,连夜饭都还未下肚呢!”吉和叔一进来就含笑带怒地说。

他一听了吉和叔的责言,几乎要辩解了说:“我在这里恐比你们更难过些。”可是终于咽住。因为从吉和叔的言语和神情。推测到老五还活着,紧张的心绪也就宽缓了些。

“病得怎样?不要紧吗?”他禁不住一见老四就问。“泻是还在泻,神志尚清,替他请了个医生来打过盐水针,所以一直弄到此刻。据医生说温度已有些减低,救治欠早,约定明晨再来替他诊视一次,但愿今夜不再泻,就不要紧。——我们要回来时。苏州人向着我们哀哭,商量后事,说她曾割过股了,万一老五不好,还要替他守节。却不料妓女中竟有这样的人。——老五自己说恐今夜难过,要我们陪他。但是地方真不像个样子,只是小小的一间楼上,便桶风炉,就在床边,一进房便是臭气。我实在要留也不能留在那里,只好硬了心肠回来。”P3-8

序言

夏丐尊(1886一1946),是我国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早年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后,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之中。他提倡人格教育和爱的教育,革新语文教育;创办学生杂志,参与创建新式学校及杂志社,堪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夏丐尊的主要著作有《文章作法》(与刘薰宇合作)、《文心》(与叶圣陶合作)、《平屋杂文》等。他的散文多为随笔、杂感式议论文字,也有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小品文字。

在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一大批文化名流,齐聚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书育人、意兴山水;于湖光山色中谈风雅颂,于闲淡自然中寄真性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他们的文学风格相近,他们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张扬艺术、倡导美育,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作家群体——白马湖作家群(又称“白马湖派”),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而夏丐尊,可以说是白马湖作家群的精神领袖。白马湖派,即得名于夏丐尊的散文名篇《白马湖之冬》。曾经偏远凄清的白马湖,也因夏丐尊的这篇文章闻名遐迩。

《白马湖之冬》发表于1933年《中学生》杂志第40期,后收录于散文集《平屋杂文》。杨牧曾经评价此文说:“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夏丐尊的散文以白描为主,有时朴实到了毫无技巧可言,但论行文的流畅与语言的自然隽永、描绘的准确生动,却是非常出色的。叶圣陶在《(夏丐尊文集)序》中说:“他是个非常真诚的人,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剖析自己尤其深刻,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所以读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密友倾吐他的肺腑之言。”北大教授商金林也说,夏丐尊的文章“篇篇可爱,感情深沉,诗意浓郁”。

本书以《白马湖之冬》为名,将《平屋杂文》以及散落在报刊上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四辑:第一辑是类似于小说的散文,也就是作者在《<平屋杂文>自序》中说“小说”和“不像小说”的“小说”;第二辑是自叙色彩很浓的散文,读者可体会到具体可感的作者其人;第三辑是序跋及文化杂谈,可见作者的文化视野及深度;第四辑主要是纪念故友的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马湖之冬/学生万有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丏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09229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3093752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5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