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明帝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冷眼回看,往事已风干成了历史标本。身临其境,还你不一样的鲜活历史。

作为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问题皇帝”和“试图解决问题的皇帝”都很多,也很有代表性。比如无为而治的万历皇帝和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在历史大困局面前,他们的表现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能看到面前的问题却看不到背后的实质,只知怨天尤人不懂悲天悯人,这样的皇帝往往会沦为历史的奴隶,被绑架着往前走,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麻辣摇滚编著的《我的明帝笔记》从多方面、新视角,从性格特点或为人处事描述明朝帝王形象,并暗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为君、为人之道。

内容推荐

《我的明帝笔记》是历史通俗读物。

帝国往事,风烟过眼。

帝王者,君天下,上谋国,下谋身。在王朝更替序列中。入围突围,入局出局,格外壮烈。

帝王身,虽也曾是万民的主宰,但最终还是历史的奴隶。冷眼回看,往事已风干成了历史标本。

帝位,一朝的风暴中心,写帝就是写史。

王道盛衰,固有虎头蛇尾之慨,然则高蹈跌落的刀锋行走,正可为寻常百姓品咂、镜鉴。

麻辣摇滚的《我的明帝笔记》,带给你飞一般的巅峰人生体验。

目录

前言 001

第一章 洪武帝朱元璋:一个帝王的杀戮与梦想 001

1368年意味着什么/001

术道之隔/003

屠杀表演/005

一个解释/009

制度杀戮与制度设计/011

另一面/014

全错了/017

第二章 建文帝朱允蚊:龙椅上的书生 022

青春皇帝/022

反动或纠偏/023

一种可能,025

推手/029

风骨,034

第三章 永乐帝朱棣:红与黑 037

手腕/037

面带微笑,心藏大恶/041

成本与成果/044

盛世的惆怅/048

南辕北辙/052

第四章 仁宗朱高炽:弱者生存术 056

命运的减法/056

祭坛之上/058

牺牲者解缙/060

一个配角的危机人生/063

弱者生存术/066

第五章 宣德皇帝朱瞻基:只是当时已惘然 071

因果之年/071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073

治国团队/079

宦官有文化以后/082

郑和之后无船长/085

第六章 英宗朱祁镇:开局很丰满 结局很骨感 088

宦权的张扬/088

“三杨”团队的崩溃/093

线头隐隐/096

节点/097

正统十四年现实种种/100

第七章 景泰帝朱祁钰:非典型皇帝的诡异人生 104

他的印记/104

权力切割/105

以于谦为例/109

妖风孽气/113

愿赌服输/115

第八章 天顺年间:英宗生与死 119

帝国再无托底人/119

真相不能说/123

权力悲喜剧/125

领导艺术/129

矛盾体/132

第九章 宪宗朱见深:那个入错行的男人 135

天灾人祸/136

阉割的帝国/140

诡异风景/144

外戚干政和党争/148

第十章 孝宗朱祐樘:有多少轮回可以再来 152

新朝新意思/152

A面B面/156

又见天灾人祸/162

内忧外患/164

第十一章 正德皇帝:幽默至死 169

烦恼元年/169

立皇帝/173

轮回/177

只是当时已惘然/181

黑色幽默/185

第十二章 嘉靖皇帝:很偏执很寂寞 189

大礼仪背后的人事春秋(上)/189

大礼仪背后的人事春秋(下)/192

严嵩的一生(上)/198

严嵩的一生(下)/203

和青烟在一起/206

第十三章 隆庆时代:配角比主角更有戏 210

徐阶/211

高拱/217

张居正和海瑞/220

皇帝的色情戏/223

第十四章 万历年间:神宗困局 226

关于做皇帝这件事/226

权力悲喜剧/233

一个王朝的党争/238

纠结/241

最后那几年/245

第十五章 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死于青春的过渡人生 249

从1620年出发/249

脸谱/252

倒下/256

第十六章 崇祯皇帝:帝国收官17年 259

崩溃之旅/259

皇帝心/262

袁崇焕悲剧/266

《罪己诏》/269

主要参考书目 272

后记 274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永乐帝朱棣:红与黑

手腕

公元1403年的人间消息一如既往,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头没有区别——有些人死了,有些人依旧活着;有些人不知下落,有些人意外归来;有些人发达,有些人倒霉;有些人爱断情伤,有些人恩怨交集;有些人老谋深算,有些人天真烂漫。这种种人间消息混杂一块,便构成芸芸众生的悲喜命运。

44岁的中年男人朱棣在这一年成了明帝国的领导人。正月初二日,他发表新年贺词,说:“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历代以来,用此道则治,不用则乱。”很有释放善意的意思。

此前一年,朱棣将忠于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将纳入“奸臣”榜,从诛五族到诛十族,狠狠地“辞旧迎新”了一把。建文朝的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以及大理寺少卿胡闰等被他人间蒸发了,新年钟声敲过,朱棣便取尧、舜之道,要“好生”治国。

首先感受到朱棣善意的是他的兄弟们。这年正月,一度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废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樽、代王朱桂、岷王朱椴等人在华盖殿见到了慈眉善目的朱棣皇帝,他们把酒言欢,共叙劫波过后的兄弟情深。随后朱棣宣布他的藩王兄弟全都复归王爵,并各归封地。另外周王朱橚、谷王朱穗还有更大的收获:前者“增岁粟二万石”——被追加了年薪,原因是他和朱棣为同母兄弟,应特殊照顾;后者“赐乐七奏,卫士三百,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原因是谷王朱橞在头一年朱棣率燕军攻打京师时,开门迎降有功,朱棣感其恩,予以厚赏。

所以1403年便显得“分田分地真忙”了,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其乐融融,共享胜利喜悦,而这个被命名为永乐元年的中国农历癸未年也似乎真的名副其实,是帝国欢乐开始的年头。当然要细究1403年大事记,也的确找不出多少凶信。杀戮或者说收割都在此前一年完成了,癸未年是播种希望和快乐的年头——朱棣在这一年建立建州卫;封胡查为安南国王;制定军功袭职例;派遣司礼监少监侯显出使西域乌斯藏;开浚吴淞江……只有建设,没有破坏;只有封赏,没有索取,很是新朝新气象。

只是没有人知道,一条线索在隐秘生长。朱棣笑容可掬的善意背后,一股杀戮之气如影随形。因为他也遭遇了建文帝式的困惑——如何对待数目庞大的藩王们?建文帝削藩以激情始,以惆怅终,他朱棣又该如何处置呢?或许从这样的时刻出发,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才真实展现了两个男人的政治手腕和处事技巧。朱棣在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布局,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收官(逼周王朱楠献还三护卫)——在近20年的时间长度里,这个男人展示了成熟帝王的权谋之道——他的欲擒故纵,他的欲取先予。而1403年春天,朱棣的“善意秀”毫无疑问只是其演出的开始部分,一切都有待于接下来的承绪与转折。

事实上在1403年朱棣就曲径通幽了。这一年宁王朱权乞请改封地为苏州或钱塘,被朱棣拒绝。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1391年)年封藩大宁。在人生道路上,他曾经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帮四哥朱棣还是帮建文帝去坐天下?那是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和建文帝开始生死较量。这是路线之争,当然也是生死之争,对宁王朱权来说同样如此。他最后做出的决定是倒向四哥朱棣,而朱棣也许诺事成后和他中分天下。四年之后,谜底揭晓,朱棣问鼎天下,但天下却没有曾经出过苦力的宁王朱权的份。尽管朱棣对周王朱橚、齐王朱樽、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厚待有加,但对宁王朱权却是区别对待。这似乎也是厚黑之术——越是有功之臣就越危险,朱棣最后将宁王朱权徙封南昌,算是活学活用了户部侍郎卓敬当年的秘密建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卓敬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议徙封燕王于南昌,这样万一有变,比较容易控制。只是书生气十足的建文帝对卓敬建言留中不报,最后自己落得个不知所终的下场’,但朱棣却真正领会了卓敬建言的精神实质——那就是若要鱼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离开水。正统十三年(1448年),宁王朱权在封地南昌后抑郁而亡。从1403年到1448年,长达45年的岁月里,宁王朱权这个曾经有着雄心壮志的藩王变身为一个游手好闲、找不到人生目标的文字工作者,著有杂剧12种,另著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太和正音谱》等。他曾经的中分天下理想最终幻化成一行行文字以及一个个消极虚无的名号。朱权在南昌自号癯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端的是一副无所作为的心态。可以说朱棣不仅在肉体上同时也在精神上完全战胜了他。这是朱棣削藩的一个重大成果。

当然朱棣削藩玩得最好的一招是恩威并施。所谓成熟男人的游刃有余——先恩后威或者先威后恩,朱棣总是将人心拿捏得收放自如,令人望而生畏。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术吧。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徙封长沙、受朱棣之恩15年之后,谷王朱穗发现自己的命运被这个人打人了谷底。二月初六,朱棣突然宣布谷王朱穗谋逆罪名成立,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皆被废为庶人,家属诛死。至此,朱棣完成了对谷王朱穗的命运策划和最后审判。翻手为云覆手雨,端的是举重若轻。而在此之前,很多藩王的命运都已被他改写: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朱棣削革代王朱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朱棣削去齐王朱樽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废齐王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削除岷王朱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削去辽王朱植的护卫;直至十五年(1417年),朱棣废谷王朱橞为庶人,从而将他不动声色的削藩行动推向高潮。四年之后,朱棣逼迫其同母弟周王朱橚献还三护卫,基本上将与其同辈的藩王武装都解除干净了。和当年建文帝轰轰烈烈、剑拔弩张的削藩行动相比,朱棣的动作老辣低调、打草而不惊蛇,其拿捏适中的政治手腕毫无疑问是一流的。

朱棣削藩表面看是政治行动,实际上却是一场人心的战斗。朱棣似乎是人心大师,可以洞察和操控他人的所思所想。如果说削藩是针对兄弟间的人心战的话,朱与此同时也展开了另一场战争——与他儿子们的心理战。在太子立废问题上,在与亲生儿子过招的过程当中,朱棣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他的确是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这个帝国,没有谁会是他的对手。

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日,朱棣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这是个可堪玩味的举动。虽然立世子为皇太子符合帝王时代中国人的政治习惯和道德准则,但具体到朱棣身上,他却有意无意间玩了一把良心游戏。因为在建文四年(1402年)发生的浦子口战斗中,朱棣曾经拍着率兵赶来的次子高煦后背做托付状说:“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现如今天下到手,朱棣却誓言成空,高煦真是情何以堪。由此他对父亲的幽怨乃至争斗之旅开始徐徐展开。父子间的过招以一种隐秘的形式秘密进行。

朱棣却是不动声色。四月初四日,朱棣在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后,即对其进行养成教育。他谆谆教诲皇太子说:“要体恤上下,为善无间。学勿至迂,明勿至察,严勿至猛,宽勿至纵。谦卑逊志,容受忠良;勤俭安详,惠鲜众庶,以承宗庙,以保社稷。”与此同时,朱棣将高煦封国云南,远离帝国的权力半径,使其无法有所作为。高煦拒绝远行,一副与父亲、兄弟对着干的态势,帝国隐隐的便有危机存焉。

但对朱棣来说,高煦的姿态却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是老鼠和猫的较量。自古以来能成事的人首先必须学会韬光养晦。高煦如果真能低调去云南默默耕耘,朱棣倒觉得孺子可为,现在这样一副梗着脖子较劲的样子,明显不成熟。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棣改封高煦于青州。但是高煦还是拒绝就封,由此朱棣开始警惕这个儿子是否有谋反之心。父子间的过招进入新阶段——高煦自以为得计,朱棣则冷眼旁观,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中。

高调的人永远高调。事后回想起来,汉王高煦的人生败局就缘于“高调”二字。在朱棣去北京视察新都建设期间,高煦在南京蠢蠢欲动。他私自招兵三千,精选自己的卫队,不把兵部放在眼里。甚至高煦还放纵他的护卫队在京城大肆抢劫,当兵马指挥徐野驴准备依法处置这一突发事件时,高煦出手了,用铁瓜锤猛击徐野驴致死,从而酿成惊天血案。那么朱棣回来后是怎么处置高煦狂妄之举的呢?他做了这样一件事:废高煦为庶人,关在西华门内,并将其三千私兵调往居庸关北,全部充公——毫无疑问,此一回合的过招,朱棣彻底掌握了主动权。高煦也从此一蹶不振,败在父亲手下,不再有翻身机会。

至此,朱棣将永乐权力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场地周围不再有觑觎者和蠢蠢欲动者。但与此同时朱棣也成了帝国最孤独的人,身边不再有兄弟和儿子。他离权力很近,离亲情很远。在权力和情感这样的对比和间隔中,朱棣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但这是一个帝王必须付出的代价,关于这一点,王者朱棣很明白。

P37-41

序言

帝王不仅仅是博弈

一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

三年来,从北京通州的一个寓所回到浙西南的老家——一个三线城市,然而对明清帝王的写作却一直没有中断。三年,近三十个皇帝,他们的光荣与惆怅,他们难与人言或者不为人所知的人生况味,一直像鸦片一样,诱惑着我去品咂乃至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因为皇帝,有着特殊的魔力和魅力。差不多五年前,我在写《最后的江山》(出版更名为《大明朝的死弯儿》)时,就惊觉主人公崇祯皇帝身上实在有太多东西好写。他是历史大冲突背景下的弃儿,却自以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诛袁崇焕,叹文臣武将个个可杀。自己励精图治、手忙脚乱,可洪承畴等重臣却一个个弃他而去,原因何在,当然不能以单一的价值观来论之。在一切皇帝负责制的时代,皇帝由于个人能力、识见的缘故,往往掌控不了全局。可作为历史中枢神经的核心部位,皇帝又不能不有所作为,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个不够称职的董事长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试图走进新时代,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写作的冲动或者说理由是有了,但如何写得好看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多年以前,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一个王朝的背影》为大历史散文的写作提供了别一种切人历史的路径。它是惊艳的,也是摇曳多姿的,但看得久了,或多年后回头再看,却发现也许是用词太过“惊艳”的缘故吧,不够耐看。由此可见,要把历史文章写得好看又耐看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这事实上也是图书市场畅销与否的两大标准。“好看”和“耐看”居其一便可畅销,如当前的某些历史口水书;二者兼备便是超级畅销书,如《万历十五年》。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之所以要提这些题外话,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可以写得既好看又耐看,至于能不能做到,那就天可怜见了。唯有努力。

还想说一说为什么只选择明清帝王来写历史,这也是有讲究的。我理解,作为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问题皇帝”和“试图解决问题的皇帝”都很多,也很有代表性。比如无为而治的万历皇帝和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在历史大困局面前,他们的表现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只能看到面前的问题却看不到背后的实质,只知怨天尤人不懂悲天悯人,这样的皇帝往往会沦为历史的奴隶,被绑架着往前走,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至于清朝的皇帝更是不易,在满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最终再走向决裂的历史轮回中,清朝的整个一部断代史就是活生生一个起承转合的历史,清朝的皇帝更是有着起承转合的人生。包括权力,也包括个人情感。特别是道光以降,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多悲情皇帝。他们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屁股下面的龙椅也是摇摇欲坠的。问题层出不穷,情感无所寄托,而囚徒天子光绪,被囚住的不仅是身体,更有自由、思想以及他的爱情。在这些基点上看皇帝,他们玩的不仅仅是权力博弈,也是人生和命运。是抓手,也是被抓手。他们实在是历史的那些冲突点、转折点、铺展点和萎缩点,抓住了处于风暴眼中的皇帝,其实也就抓住了历史的衣襟,可以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

希望这一次没有抓错位置,抓错感觉,抓错历史的精、气、神。

就这样吧,不妨看了再说。

麻辣摇滚

2011年农历冬月十一

后记

后记不好写。因为写作者经常会发现自己处于无话可说的状态。无话可说偏偏要装腔作势说上一两句冠冕堂皇的话,写者累,读者更累。因为这叫“装”,或叫假装。假装很配合,假装很默契,假装很配合默契。却偏偏作者和读者互相都不认识,哪有什么“配合默契”好谈。所以,这是一种尴尬。

如果,我是说如果,作为读者的您一页一页饶有趣味地看到这里,想更饶有趣味地看看这个作者要再说点啥,我谢谢您,谢谢您耐受我略带文艺腔的文风。这年头写字不易,把字写好了不惹人厌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惺惺相惜难,情侣之间惺惺相惜尚且难以做到,更何况素昧平生的你我呢。所以我要谢谢您,发自肺腑地。

如果,我依然是说如果,作为读者的您随手翻翻一不留神翻到了这里,想从中窥测作者的分量以资是否可以阅读本书的佐证,我也要谢谢您。因为在这信息世界的海洋里,一个浪头跟另一个浪头的碰撞已属不易,至于是否要碰出火花或浪花来,不强求吧。有缘留之,无缘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或精力,多好。

如果,我还是说如果,作为读者的您根本就不屑或者说没有看后记的习惯,也无所谓。后记者,大多是作者感时伤怀之记。感谢某某人,难忘某某人,与读者您又有何相干呢?就像在一家饭馆吃饱喝足了,没必要一定要去厨房看看厨师的。万一长得丑吓着您呢,所以大可结账而去,大伙相忘于江湖。

但于我,后记还是要写的。就像人生,总要有个盖棺论定的说辞,才可作为他来这世上一趟的明证。这本书的情形也是如此。三年前,历史通俗读物正热,就看谁的口水更多,谁比谁俗多少了。俗的东西当然好卖,有时候引经据典不如信口开河,但偏偏那时的我,觉得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切事物其来有自。必须一板一眼,刨根问底,才能洞察历史的真相。便开写明清帝王笔记。于纷繁史实中提炼史识,试图写出不一般的帝王人生。语多含蓄(但愿不是含糊吧,呵呵),不肯一语道破之,很有逆潮流而动的拗劲。好在这些文章,也有识家肯读,肯出。比如河南郑州的《百家讲坛》杂志,就以专栏的形式予以刊载。这次承蒙中国旅游出版社厚爱,分明清两部分同时推出,对我也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诚表谢意。

还要特别感谢丹飞先生。作为资深的图书策划人,丹飞兄在这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蒙他不弃,努力玉成此书出版,在此也谢过了。另外感谢著名书法家李纯博老师为拙作赐名,这份古道热肠,殊为难得,在此一并谢过。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就像前言里写的,我生活的城市和活着的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检视三年前的旧作以及新近完成的文章,颇让我欣慰的一点是文章的风格大体没变。这似乎印证了一个道理——四十不惑。

因为那一年,我刚满四十岁。

麻辣摇滚

2011年农历冬月十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明帝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麻辣摇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4314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