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新绎
内容
亮点展示

论语新绎-详情页790.jpg

内容简介

《论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上伟大的著作。《论语新绎》参考数种通行版本,从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简析等五个方面,对《论语》作了全新注释、全新翻译、全新评析。注释,要点突出,详略精当;译文,从新视角解释原文,既忠实原意又别有新意;简析,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析,也有对历史文化、制度的评析,观点独到,发人深省,旨在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读懂《论语》。

作者简介

吴天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中国文化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经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先秦文史散论》《中国神话研究》《孟子》《论语本意》等书。近几年在武汉、深圳等地多次给高校学生、领导干部、企业高管讲授《论语》,并在《中州学刊》《文史知识》《孔子研究》《理论月刊》《江汉论坛》等期刊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孔子、孔学学术价值极高的研究文章,观点新颖有趣,论述有理有据,颇受好评。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后 记

前言/序言

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论语》主要收录了孔子一生教育帐下弟子和帐外诸侯卿大夫的部分语录,也收录了他十位设帐弟子的少量语录。这些语录,绝大多数是他们教育各自帐下弟子的语录,也有少量教育帐外弟子,即诸侯卿大夫的语录。我们在学习这些语录之前,首先要明白几个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是近现代学者经常忽略的。如果忽略了这些常识,学习《论语》就非常困难,而且很容易误读文献。明白了这些常识,我们学习《论语》,谈论后面的理论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一,孔子师徒为什么办学,他们办学的层级属于什么层级?我把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非常粗略地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先周时代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零零星星,不成体系,是中国教育的发轫期。周朝汉朝的许多文献都说,尧舜时代就有大学,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周朝汉朝学者习惯于把思想文化的所有源头,都追溯到尧舜时代去。

第三个时代,就是清末至今一百多年的现代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文理兼备,按照西方大学的学科体系,设置比较齐全的学科和专业,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各个层级的人才,创造国家乃至人类需要的各种学问。随着近百年尤其是最近四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教育已经由贵族教育过渡到平民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普及教育,如今小学初中教育已经是法定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正在普及之中。

其中时间最长、情况很复杂的是第二个时代,即周朝至清朝末期大约三千年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贵族化、政治化、体系化,以培养官员治理天下为根本目的,从不重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古代贵族子弟才可能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可能接受教育。贵族子弟一般七八岁上“家学”, 即公卿大夫家族主办的学校,主要是认字,学历层次类似如今的小学; 十四五岁上“乡学”,即诸侯主办的学校,主要任务是读文章、背文章, 学历层次类似如今的初中高中;二十多岁经过考试,上天王(皇帝)主办的“国学”(太学、国子监),主要任务是学习义理,学历层次类似如今的大学。春秋晚期,周天王太穷,再也办不起国学了,加上王室土地太小、人口太少,再也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王臣去治理王国了,所以国学就停办了。诸侯们虽然有钱也有需要办国学,但是没有高水平的老师,文献也缺乏,那些乡学毕业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时,孔子主办私立国学,为天下培养人才。孔子之后遂成为传统,出现了所谓诸子百家, 而且历代特别有学问的官员,也大都出钱出力,为天下培养人才。战国时代,齐国办了一所大学,名叫“稷下”,这是诸侯主办的第一所大学,不过这是一所书院式的大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主要办学目的似乎只是研究学问,探讨真理,也与天王的国学有所不同。一直到了汉朝,皇帝才重新主办大学,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这就是说,孔子师徒设帐授徒,主要是想填补周天王停办国学的空缺,为各国培养治国平天下的高级人才。   其二,孔子师徒的学生都是一些什么人?孔子师徒的教育对象只有两部分人:一是帐下弟子,他们都是公卿大夫的子弟。按照宗法制,公卿大夫只有一位儿子,通常是嫡长子,才能直接继承父亲的官爵,担任公卿大夫,孔子称之为“后进”,即先去做官,力有不逮,然后再学习礼乐,学习做官的本事;其余的儿子只是士,士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春秋中晚期即处在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他们必须学有所成,才能当官做贵族,孔子称之为“先进”,即先跟着老师学习礼乐,学好了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得到诸侯公卿的赏识,然后再去做官。这些人一般跟着各自的老师学习三年,一旦学有所成,就会立即去做官,而且官职最小的就是县长,也就是下大夫。二是帐外的诸侯卿大夫。也就是说,孔子师徒的教育对象,不是候任官员,就是现任官员。

其三,孔子师徒都教学生什么知识学问,用什么教材?当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上至党中央,下至基层干部,也经常学习,不过他们一般不需要也不可能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某一个学科、某一种技能、某一种专业知识。研究某一个学科专业的学问,那是学士硕士博士阶段的事情。当今领导干部所学习的具体课程可能很复杂,我自己就经常到全国各地给这些领导干部讲国学,讲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质都是学习如何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行业,治理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行业、一家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全相同的道理,孔子师徒教育的弟子,既然都是候任官员和现任官员,其学习的具体课程,虽然春秋君子常常通称为“六艺”,近现代学者总是喜欢把它们归入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等许多学科,但其本质上,自然也与今天的干部一样,只是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弟子,学习的教材都是“六艺”。但是,“六艺”文献太多,也太深奥,学习太困难。孔子是周朝研究“六艺”的最伟大的学者,他的弟子都是反复挑选的,伟大的老师教育杰出的弟子,但孔子的弟子学习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他的七十多位弟子,只有少数弟子是把“六艺”学到家的“入室”弟子,如颜回、子贡、曾子、子夏、子游、宰我、子张;其余绝大部分弟子都没有把“六艺”学通,故而只是“升堂”弟子,如子路,几乎跟着孔子学了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升堂”弟子,始终没有“入室”。春秋时代齐国的伟大学者晏子,汉代初期的伟大学者司马谈,也都感到“六艺”学习起来非常艰难,耗时费力,花费许多年都无法穷尽其理,以后的学者官员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好在孔子的徒子徒孙都有意识地留下了他们学习“六艺”的心得,并且许多都被编入了《论语》这本书,所以最近两千多年,《论语》就成为“六艺”的精华读本和通俗读本。历代官员一般都把《论语》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学者也大多通过先学习、研究《论语》,再进一步学习、研究“六艺”。《论语》是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治国平天下政治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学著作。《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孔子去世四十多年之后,此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否赞成孔子的学说,无不熟读《论语》;历朝历代的官员,无论其官爵大小,任职何方,具体的政治立场如何,也无不熟读《论语》。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把《论语》当作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的总结,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和普通官员都把《论语》当作古往今来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教科书。

其四,孔子师徒的教育目的,当然不是要培养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是培养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人才,也就是培养官员。当今中国培养领导干部的这个任务,主要由中央党校、省委党校负责完成,而不是由普通大学来完成。党校教育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学士后硕士后博士后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目的是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这与周天王办学,与孔子师徒办学,有相通之处。

了解了上述经常被学者忽略的常识以后,读者学习《论语》就容易多了。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理解《论语》,我们还需要对孔子、《论语》做进一步的介绍。子去世四十多年之后,此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否赞成孔子的学说,无不熟读《论语》;历朝历代的官员,无论其官爵大小,任职何方,具体的政治立场如何,也无不熟读《论语》。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把《论语》当作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思想文化的总结,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和普通官员都把《论语》当作古往今来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教科书。

其四,孔子师徒的教育目的,当然不是要培养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是培养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人才,也就是培养官员。当今中国培养领导干部的这个任务,主要由中央党校、省委党校负责完成,而不是由普通大学来完成。党校教育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学士后硕士后博士后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目的是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这与周天王办学,与孔子师徒办学,有相通之处。

了解了上述经常被学者忽略的常识以后,读者学习《论语》就容易多了。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理解《论语》,我们还需要对孔子、《论语》做进一步的介绍。

孔子的身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他是东夷殷商的苗裔,宋国始祖微子的后代。其曾祖防叔在宋国受到迫害,举家逃到鲁国,故孔氏为鲁国人。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即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郰邑大夫,当时有称公卿大夫为“人”的习惯,所以《左传》称之为“郰人纥”,也就是“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意思。《论语》中称他儿子孔丘为“郰人之子”。叔梁纥有一妻二妾,嫡妻生九女,无子;大妾生子曰孟皮,小妾颜氏生子曰仲尼,故孟皮、仲尼皆庶出。

孔子的出生年份,或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或说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差别不大,学者不必反复争论。叔梁纥生孔子时,应已年逾七十,所以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即去世。叔梁纥无嫡子,按照宗法制的传统,庶长子孟皮后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官职,做了“宗子”,孔子就是“余 子”,只能当一个“士”,就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几乎与平民无异b,所以孔子小时候生活很艰难,为了生计,做过许多粗鄙的事情。孔子一生很可能只上过家学,没有上过乡学,至少没有上过周天王的大学,因为那时天王的大学早就停办了c。他一生主要依靠自学,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终身传授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的学问,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

孔子最早于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份开始设帐授徒d,一直到去世,其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是在读书教书,培养官员。孔子的帐下弟子,除了颜回、闵子骞、原宪坚决不肯做官以外,其余全都做了公卿大夫,子夏、曾参等学生,同时还是后世的伟大学者。除了授业弟子之外,当时的诸侯卿大夫们,也经常请教孔子如何治国安邦,他们都是孔子的帐外弟子。

……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学而”,篇名。《论语》各篇原来均无篇名,汉代学者为了方便教学,就摘取每篇第一章开头几个字做篇名,并无深意,不须附会。

1.1 子①曰:“学②而时③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⑦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⑧乎?” 

【题旨】

本章是孔子对尚未做官的随侍弟子讲的一番话,论仁德君子有三乐, 鼓励弟子先学好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提高道德水平,将来自然可以做官。

【注释】

① 子:此指老师孔丘。古代学者认为,孔丘称“子”因为他是男子;如今学者认为,孔丘称“子”因为他是伟人,道德学问都无比伟大:两种意见都不对。正确的意见应是,周礼,华夏大国的公卿,比照华夏小国之君,蛮夷戎狄之君,尊称为“子”。孔丘被尊称为“子”,因为他是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 

西周天王分封了几百个诸侯,诸侯要分等级,华夏大国诸侯多称“公”“侯”“伯”,华夏小国以及蛮夷戎狄之国诸侯多称“子”“男” (男爵极少,传世文献只有许国诸侯为男爵,称“许男”),则“子”002 

本是贬义。最晚从春秋初期开始,华夏大国公卿亦可尊称为“子”, “子”遂有敬意。据《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的卫国公卿石碏最早被尊称为“石子”。孔丘于鲁定公十年开始做鲁国公卿,故亦可尊称为“孔子”。孔丘在帐下教育弟子时,没有其他也需尊称为“子”的公卿在场,所以弟子简称老师为“子”,不冠姓氏。如有其他公卿在场,或有诸侯在场,弟子记录时,一般都老老实实尊称老师为“孔子”。《论语》中有些语录是孔子作公卿之前的语录,按照周礼,弟子当时记录时应称老师为“先生”。后来曾参师徒编辑《论语》时,考虑到孔丘已经做过鲁国的公卿,而且继续尊称“先生”, 后人不知道是谁,所以将“先生”一律改为“孔子”或“子”。如今也用领导干部后来的职务尊称早先的他,这就是周礼的遗存。孔丘称“子”现象折射出了如下意义:华夏对蛮夷戎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优越感、华夏大国对华夏小国的实力优越感,以及官本位的价值观。

② 学:“学”什么,宾语被省略了。周代君子所学,包括学“文”(古代当代文献)、学“行”(像圣人那样终身践行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从理论上讲,所学包括道德和学问。道德主要指:一是身体力行做仁德君子,终身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政治理想;二是治国平天下无比伟大,也无比艰难,所以君子不能贪图安逸。周朝君子的道德,核心是指治国平天下的公德,对君子的私德小节,他们并不在意。例如,孔子对管仲多有缺陷的私德并不在意,反复肯定管仲保卫华夏的仁德,称赞管仲是仁人。这与宋朝至今啰里啰嗦,烦琐无比,含义不明,只注重洁身自爱,不注重建功立业的私德,含义明显不同。学问主要指“六艺”,核心学问指周礼,即按照周礼要求,建设各种社会政治秩序,让苍生休养生息,君子各得其所。《论语》中论述“学”的语录非常多,只有三种用法:一是指学习圣贤高尚的道德;二是指学习以周礼为核心的学问;三是兼指学习道德和学问。本章之“学”的宾语,应该兼指道德和学问。

③ 时:合适时。学而篇第一 003 

④ 习:有温习、实习、讲习之类的含义。孔子教弟子“六艺”,这些课程大都需要经常如此学习,例如大臣如何朝觐诸侯、周代官方的音乐如何演奏等等。把学到的本事用到做官的实践中去,那叫“行”,不叫“习”。

⑤ 说(yuè):同“悦”,喜悦。

⑥ 朋、友、朋友:周代同辈读书人之间,在提升道德水平,增加知识学问上,要互相帮助,“赏善匡过”,故互称朋友。例如,《泰伯篇》8.5 曾参称颜回是朋友,《子张篇》19.15 子游称子张是朋友。

⑦ 人:周朝的“人”字,广义与“鬼”相对而言,指所有的活人;狭义与“民”相对而言,指贵族和读书人。周朝的贵族,包括天王、诸侯、卿大夫、士。春秋末期,士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已经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战国时代孟子甚至经常称“士庶人”,将“士”与庶民百姓并称。周朝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这些读书人称“士”。他们一旦学有所成,一般都可做官,做贵族,所以贵族和士都称为“人”。不过,本章的“人”字,仅仅指诸侯、公卿,因为这时周天王早已被无视,只有诸侯和公卿手里才有官帽子,才能让这些弟子做大臣或家臣。

⑧ 君子:指所有的贵族及其子弟,与“人”的狭义相同。“君子”与“君”不同,周代只有周天王和诸侯才可以尊称为“君”。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你们)学了(道德学问)合适时讲习它,不也高兴吗?有仁德师兄从远方归来,(帮你们提高道德水平学问水平)不也快乐吗? 人家诸侯公卿们一时不了解你们,(你们一时当不了官,)但(你们)并不怨恨,不也是谦谦君子吗?” 

【简析】

周朝的贵族子弟读书,七八岁开始上自己家族主办的“家学”,学历相004 

当于如今的小学,主要任务是认字,教材就是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谓之“六艺”。十四五岁开始上诸侯举办的“乡学”,学历相当于如今的初中、高中,还是学习“六艺”,主要任务是读书、背书,还要学会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例如要会演奏古乐,学习如何朝觐诸侯、天王等,“六艺”要烂熟于心。“乡学”毕业,要经过考试,类似于如今的全国高考,部分优秀者才能到天王举办的“国学”去深造,落选者则直接给诸侯做大臣,或给公卿做家臣。“国学”的学历层次类似于如今的大学,那时没有硕士、博士教育。“国学”低年级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统称为“小学”;高年级才学习仁学、礼学的理论,也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国学”的毕业生,一般都给周天王做王臣, 或者给诸侯做大臣。“国学”的教材还是“六艺”。春秋晚期,周天王直接治理的地方非常小,一者因为太贫困,再也办不起“国学”了;二者王国土地也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王臣了,所以“国学”就停办了。孔子被迫举办私立“国学”,为天下培养人才。孔子去世后,一部分有学问的官员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办学,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就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一直延续到清末。

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是贵族的历史文化教育体系和官员培养体系,其主要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官员,与今天的党校教育很相似,但与普通的国民教育区别很大。“国学”和“党校”都主要是为天下培养官员, 普通的国民教育则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孔子说这番话,一定有个非常具体的背景:孔子那些当了官的早期弟子回来看望老师,自然也会与师弟们交流交流。还跟着老师苦读的师弟们看见师兄们都当了大官,事业有成,风光无限,自然也都想早早去当官,于是孔子对这些还跟着自己学习的弟子们说,你们学好本事,提升道德,当官不是迟早的事吗?所谓“不亦说(悦)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其实都是说“不也很高兴吗”,换个说法,可以避免重复。

孔子的学生分为两类,帐下弟子都是给孔子下了跪、磕了头的正儿八经的弟子,这些人,不久都会成为诸侯的大臣和公卿的家臣(此时周天王已经学而篇第一 005 

不需要王臣了),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管理国家。帐外弟子,都是诸侯卿大夫,他们请教孔子,自然也都问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事。所以孔子的语录,都是给未来的官员和现任的官员谈的,主要都是谈治国平天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新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天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235975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2-01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92
CIP核字 2021210397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9
2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