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原理
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出版的本以道德学命名的著作,试图在区分伦理与道德的基础上,创立道德学,以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伦理学。本书以道德运行的内在轨迹为依据,揭示了道德存在、道德价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释、道德演化的主要问题与一般规律,强调道德变化就是这五个环节的螺旋式上升,质疑现代性中的道德线性发展理念,倡导道德适应主义的学术立场,这是作者30年来思考道德问题的学术总结。

作者简介

李建华,男,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荣誉院长,哲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学术评委、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18-2022)、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等职;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道德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120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转载、摘要,出版著作《道德情感论》《道德心理学》《现代德治论》《趋善避恶论》《官员的道德》《走向经济伦理》《行政伦理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伦理与事理》《成.人与成圣》等30多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

目录

导言 道德学何以可能
一 道德的存在样态与运行
二 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三 道德学及其解惑功用
四 道德学的研究方法
部分 道德存在
第一章 伦理与道德
一 相通与相异:伦理和道德的本义
二 互释与自解:伦理与道德的纠缠
三 性分与际分:伦理与道德的侧向
第二章 人性与道德
一 “人性是什么”与“人性应当是什么”
二 人性与道德关系的复杂性简化
三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一种类型学分析
四 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自我与道德
一 自我的要义、社会本质及三个层面
二 道德的自我形成与自我的道德边界
三 自我的道德如何向社会的伦理延伸
第四章 善恶与道德
一 善与恶:道德的独特性
二 作为价值观的友善
三 道德恶的本质是什么
四 我们面临的善恶困惑
五 对待恶的历史主义态度
六 为什么从善比从恶难
第二部分 道德价值
第五章 道德自由
一 道德自由为何种自由
二 道德必然,该如何面对
三 道德自由的三个向度
第六章 道德权利
一 道德同样要讲权利
二 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差异
三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非对等性
四 正当性界面:主要道德权利
第七章 道德尊严
一 理解人的尊严的主要维度
二 道德尊严的特性及其展开
三 道德尊严不排斥应有惩罚
四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
第八章 道德幸福
一 作为价值存在的道德幸福
二 道德幸福是创造出来的
三 道德幸福与美好生活向往
四 面对人类灾难的道德幸福
第三部分 道德内化
第九章 道德榜样
一 榜样、道德榜样及其他
二 道德榜样的意义在于示范
三 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
四 如何提振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第十章 道德模仿
一 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方式
二 道德模仿的机制
三 效亲—尊师—看官—习典
四 道德模仿中的移情机理
第十一章 道德心理
一 道德心理结构
二 认知的清晰
三 情感的体验
四 意志的磨砺
第十二章 道德态度
一 道德态度:由知到行的准备
二 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三 道德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 道德习惯
一 道德习惯成就道德自然
二 道德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三 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 道德人格
一 道德人格的内涵
二 道德人格的功用
三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四 人格分裂的道德整合
第四部分 道德外释
第十五章 道德效力
一 道德规范的影响力
二 道德效力的基本特性
三 道德效力的发生条件
四 “道德无效”现象批判
第十六章 道德服从
一 规范压力下的道德自觉
二 道德服从何以可能
三 道德服从的功能及其量度
第十七章 道德控制
一 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方式
二 道德控制的度
三 道德控制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十八章 道德宽容
一 道德宽容,何种宽容
二 道德宽容的实现
三 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度
第五部分 道德演化
第十九章 道德适应
一 道德适应:平衡与创造
二 道德适应何以可能
三 道德适应的衍化逻辑
第二十章 道德空间
一 道德空间的特性
二 道德空间的维度
三 道德空间的“立法”
第二十一章 道德连接
一 “大断裂”时代的道德复杂性
二 多重复杂性与道德连接
三 道德断裂的文化特征
四 连接与规训:道德学的功能
第二十二章 道德继承
一 道德继承,何种继承
二 道德继承的基本属性
三 道德基因与道德继承
第二十三章 道德变迁
一 从适应性看道德变化
二 成功例证:改革开放的道德价值
三 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性状
四 道德的预测功能
五 “世道”与“人心”
结语 守护道德“乌托邦”
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原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83239
开本 16开
页数 7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12
出版时间 2021-05-24
首版时间 2021-05-01
印刷时间 202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136
CIP核字 2021080575
中图分类号 B82
丛书名
印张 4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