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离线·共生
内容
编辑推荐

1. 一次思维漫游。专题以“共生”概念展开,从微生物-人-城市-虚构作品4个尺度跨越人与万物的边界。你会从丰富的场景中,获得了解自我、观察世界的开阔视角。

2. 多元的兴趣象限。“遗产”、“工具”、“缓读”、“写作”4大专栏深入更广泛的科技文化外延。漫画、冥想、搜索引擎和全世界伟大的头脑,一次满足你的好奇心。

3. 鲜活的身边世界。你将听到更多本土作者的声音,他们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结合前沿科技与本土经验,带你重新发现并且更加投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与文化。

4. 12分钟的沉浸阅读。17篇文章,平均阅读时间12分钟,灵活搭配词典、年表、图谱等形式,平衡内容的趣味和阅读的深度,随意翻开都是好内容。

内容简介

科普"共生”的概念,也是为了破除直觉的科学偏见,树立新的科学观。共生关系并不都是互利的,而是存在多种模式;看似不好的"寄生”关系也不全是有害的。共生是中立的,也从未在生命的历程中缺席。或可理解为:我们如何与万物建立联结。在这本书里,我们从四个维度纵向解剖了这个共生系统。从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推崇的自然新史微生物开始。

生命占领这个星球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联结。——马古利斯和萨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来自生物界,描述的是两个伙伴之间密切、长期的相互关系。

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开始一场“由内而外,以人为中介”的共生之旅。

向内探索,我们将看到细菌、器官、心智,在人体内部化学反应;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人、动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错互动。这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联结,帮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灵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与共生对象不断交流反馈,或是平等互助,如肠道菌群和宠物,我们与它们维持着或发展出积极共生的场景;或是各有损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扰和城市空间的不友善,我们还在治愈和改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人类认识、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样貌。

共生绝不是对立。

“工具”专栏回溯了搜索引擎和搜索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搜索行为对心智的影响,以及人与工具相互塑造带来的诘问和反思。

锻炼自主的心智总是必要的。“写作”专栏分享了关于冥想练□□私人攻略。

阅读通常指向文字,这让“图像小说”这个描述略有尴尬。本期“缓读”专栏关于漫画和图像小说的定义与纷争。简单总结就是,漫画就是漫画,漫画有不同种漫画。是孩童的玩乐,也是大人的艺术。阅读普适所有人,漫画也是。

“遗产”专栏特别献给2020年初去世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作为全世界伟大的头脑之一,戴森一生的学术道路上诺贝尔奖得主遍布,他本人却始终未曾获奖。但他凭借自己远超一般科学家的写作能力和热忱,为千万普通读者打开了一窥科学的门。因为戴森,我们离科学如此之近。

前言/序言

三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丙肝病毒(HCV)而分享了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哈维·奥尔特在7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存在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迈克尔·霍顿分离出了丙肝病毒的基因片段,“丙型肝炎病毒”得以命名;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查尔斯·赖斯和团队一直致力于病毒基因组的研究,为开发抗丙肝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2013 年,美国药监局批准索非布韦(Sofo□□uvir)上市,治愈丙肝成为可能。

发现、研究、治愈,这看似标准化的医药研究流程背后,是人类与丙肝病毒长达半个世纪的共生历程。由于病毒极易变异,疫苗研制进展缓慢,而治疗药物成本高昂,消灭丙肝的使命远未完成。但在这期间,检测丙肝的方法被发明,并逐步从输血供应中绝迹;丙肝病毒在实验室里□□成功,抗病毒药物不断获得突破性进展……认识病毒的历程,也是人类认识自我与万物关系的一个缩影。无论从病毒的角度,还是从生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说,共生都并不致命;谨慎地说,可能是一种平衡;乐观一些,甚至还能为我们带来希望。

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开始一场“由内而外,以人为中介”的共生之旅。向内探索,我们将看到细菌、器官、心智,在人体内部化学反应;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人、动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错互动。这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联结,帮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灵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与共生对象不断交流反馈,或是平等互助,如肠道菌群和宠物,我们与它们维持着或发展出积极共生的场景;或是各有损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扰和城市空间的不友善,我们还在治愈和改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人类认识、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样貌。

共生绝不是对立。

当下与共生密切相关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人工智能。本期“工具”专栏回溯了搜索引擎和搜索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搜索行为对心智的影响,以及人与工具相互塑造带来的诘问和反思。

锻炼自主的心智总是必要的。有人尝试藉由冥想理清超载的思绪,而学习放松本身却可能引发焦虑,冲破它,才能潜入情绪的宁静深海。

阅读通常指向文字。这让“图像小说”这个描述略有尴尬:不是漫画那种小孩子的消遣,也不是纯文学那种枯燥编织。但这不过是带来了更多矛盾的理解。本期“缓读”专栏简单总结就是,漫画就是漫画,漫画有不同种漫画。是孩童的玩乐,也是大人的艺术。阅读普适所有人,漫画也是。

“遗产”专栏特别献给2020年初去世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戴森一生的学术道路上诺贝尔奖得主遍布,他本人却始终未曾获奖。但他凭借自己远超一般科学家的写作能力和热忱,为千万普通读者打开了一窥科学的门。因为戴森,我们离科学如此之近。

李婷,《离线》主编

作者简介

李婷,科技杂志《离线》主编。曾任科技媒体极客公园总编辑(2017-2020);译言网主编、科技出版品牌“东西文库”主编、线上图书翻译项目“译言古登堡计划”联合发起人(2012-2014);策划百万级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2010),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卡尔·齐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他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 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23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

李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博士生,《我包罗万象》译者。

张子正,历史学硕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双翅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科幻作者,出版有中篇科幻集《公鸡王子》《猞猁学派》,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特区文学》、豆瓣阅读、科幻春晚等。

康晓旭,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就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汤一涛,新人记者。

宿颖,毕业于纽约大学,自由作者、译者。

Blau,认知神经心理学博士,被自由束缚的自由职业者,不太擅长自我介绍。

李文哲,123,000条搜索结果之一。

吕俊君,“后浪漫”副主编,漫画译者。

陈vv,终身写作者,热爱生活,酷爱学习。

设计师

特别邀请青年图书设计师付禹霖(@broussaille私制)操刀新刊整体设计,轻快、易读、立体。她的代表设计作品有菲利普·迪克系列、伊坂幸太郎系列、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等。

插画师

haitian,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西班牙语言文学学士、米兰欧洲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硕士。现居北京,打理个人工作室第六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离线·共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婷
译者
编者 李婷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402869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21-04-01
首版时间 2021-04-01
印刷时间 202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2
CIP核字 2020269093
中图分类号 Q143-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