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
内容
编辑推荐

耿立主编的这本《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精选2012年全国各地报刊的散文佳作,广泛地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个人琐事,坦率地表达个人思想志趣,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记叙所见所闻,可谓字字珠玑,篇篇华章。这些散文关注生活,注重思考;描绘现实世界,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领域;引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走向。

内容推荐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是一部散文集,选编了2012年国内最佳散文作品55篇,包括:凸凹的《人行羊迹》、林贤治的《读杜甫》、韩少功的《一个伪成年人》、周闻道的《家在周庄》等。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由耿立主编。

目录

序言:散文的可能/耿立

人行羊迹/凸凹

青草地/嘎玛丹增

猫叫春/葛水平

读杜甫/林贤治

村庄的黄昏/黄金明

静守师傅/陆梅

如此疼痛,如此安慰/杨献平

兰姐的逝水流年/贺捷生

一个伪成年人/韩少功

扬州的仙鹤/张承志

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帕蒂古丽

铁器与棉花/冯杰

我的兄弟王小波/王小平

第三只手/张生全

一个村庄的气场/张灵均

读虫琐记(三篇)/宋烈毅

向泥土敬礼/耿立

水乡月色/李清明

田埂上最后的守望者/刘汉斌

邂逅于精神共频的街道上/江南雪儿

在重庆的码头上流浪或飞奔/吴佳骏

悬着的果园/陈原

梓里:外祖母在她的归途上稍作停留/陈洪金

乡村琴师/苍耳

带你去故乡/范晓波

残局/祝勇

家在周庄/周闻道

一只虫子对核的剖解式记忆/宋长征

卑微的人/王月鹏

科学精神随想/杨文丰

夜的黑/王剑冰

丽江不哭/陈奕纯

洮砚/刘志成

客居在城市的玉米/高彩梅

羊走天堂/简默

戏院街(三章)/刘萌萌

黑暗是一件星光斑斓的锦衣/夏榆

尘世的尘/桑麻

草有千千结/周伟

坟灯/野夫

电风扇/高军

一片叶子下生活/刘亮程

日暮乡关何处是/柴静

父亲最后的日子/辛云霞

困兽/洪忠佩

身体的隐喻/张谋

在梦里,家园已荒芜/朱子青

干沟/莫叹

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刘墉

来学校的父亲/陈伟宏

湘江之上,麓山之下/聂茂

我眼中的京城民工/阮梅

村人漫记/李志联

消散了的历史云烟/刘月映

爱,在锦溪落下/轩雨幽冉

试读章节

人行羊迹

凸凹

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

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家人说,还是拔去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们不同。

真是不同。

因为他虽一表人才,本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放羊。

他1938年就入党了,为了能顺利地搜集情报,并及时地传递出去,组织上给他配了一群羊。新中国成立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让人眼红的差事,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

私下里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洼着,是天生走山路的。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与其说是人放羊,不如说羊放人,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着吃草,以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赶紧吃进肚里,就失去机会了。可羊不知道,山场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上。他又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一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都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进了不少。总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他赚了,没想到,一划成分,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说是地主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长了贪心。再说,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大家的,属于自己的只是身后的一小座坟茔。所以,对于土地,你只需种,没必要占有。

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羊是集体的,给他记工分,且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既不嫉妒,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也自然要多拿一些。

祖父一生,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但对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即便是手里有钱,对贫穷者也从不接济。每到晚间,他都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只喝一种叫竹叶青的酒,酒色青碧,略带甜香,他喜欢这种绵软的滋润。他既享受又节制,从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从容自在,一世清明。

祖母对他说,子子孙孙可都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一些照拂,他们过得好与坏,可都连带着你的脸面。

他说,不,你看到羊没有,无论瘦肥,都是它自己在啃青草,难道他们还不如羊?

祖母说,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

他说,羊也有感情——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你就说这鞭子吧,它不只是为那些调皮捣蛋的羊预备的,更多的是为那些偷懒撒贱的羊预备的,羊的勤快和矫健都是鞭子抽出来的。所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  祖父的做法,断了子孙们的指望,他们只好咬紧牙关,在苦日子里硬撑硬挺。到了后来,家族里的人竟都变得很有气性:个个要强,个个勤勉,个个乐观,个个本分。即便是好处就放在眼前,譬如国家给补贴,上边发救济,他们也懒得去领。奇怪的是,家境竟都渐渐地好了起来,且人才辈出:父亲当了村支书,老叔当了南海舰队的营长,堂兄做了石材加工厂的厂长,幺表妹是县里有名的中医……在五行八作里,都有老羊倌后人的身影。而且,当官的清正,经商的诚信,从医的仁义。家风所致,对身外利益没有兴趣,便无贪心,乐善好施、喜生自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除从根本上做人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

有人问祖父,看你家混得这样齐整,你是怎么调教后人的?

他捻着他那根玲珑须,得意地说,我从不调教。

“齐整”一词,在京西,是个大词,有兴旺、端正、光亮、体面等多种含义,后面的意味,便是家道中兴、广有影响、受人尊重。

所以,祖父的得意,是真得意,其中包括着对自我的认可。他真的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如果它走得直,后边的羊自然就走得齐整。

我在文学的路上走过许多年之后,一个时期,突然就生出焦灼,甚至有了文学害人的念头。因为我心中有“高峰”之想,而实际上,虽苦心求成,文章发表之后,却总是不瘟不火,陷入幻灭与寂寞。

祖父对我说,你能不能跟我去放一天羊?

一天下来,祖父问我,你看,羊最喜欢待在哪里?

我说,半山腰的阳坡。

他又问我,羊最不喜欢待在哪里?

我懵懂无言。

祖父说,羊喜欢待在半山腰的阳坡上是对的。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是因为那地方风刮得小,水分存留得多,土质也肥,光照也温暖,百草就繁茂。对羊来说,那简直是一处喜乐福地。接下来,你就知道,羊最不喜欢待的地方了,对,就是山顶。山顶之上,无遮无拦,是个大风口,风刮得那么猛,水土都被卷走了,一片光秃之外,只生荆棘和苦草。你也看到了,山顶是瘦寒之地,绵性的羊是待不下去的。还有,羊们都知道,到了山顶,就意味着走下坡路,就意味着归栏,就意味着被关起来而远离了青草,只给它们留下一个字:等。

祖父又说,为什么关在羊栏里的羊常常咩咩地叫?那是它们在想念青草。想念是不好忍耐的,因为它是苦。

祖父虽然一句“字话”都没说,我却明白了他的用意。他让我感到,所谓“高峰”之想,无非是名利之念,与文学的本质无关。成大名又如何?如祖父所说,到了山顶,就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了,那可是终极的失落,才真正可怕。所以,一如羊们喜欢待在青草繁茂之处,写作者能够自由地读写,而且总是有的写,就是生命的喜乐福地了。也一如羊们只关心草,写作者只关心写作本身,心无旁骛,自然就会下笔有神,乐在其中了。

那之后,我真正进入了自由之境——内心纯净,像有阳光;甘享文字,身体健康;文坛熙攘,无奈我何;庙堂清冷,我心为佛。安妥。

祖父在九十岁的高龄无疾而逝。去世前一天,他还赶着羊群,在大山里矫捷行走,绝无老态。他是在睡眠中飘然而去的,最后的面相,妩媚安详,唇角像有一丝笑。子孙们感到他还活着,均肃然起敬。

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虽然是一部天书,堂奥、深广、宏富,但它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所以,在动物里,我最敬重的,是羊。咩咩,咩咩……真乃天籁。

P1-4

序言

散文的可能

从秋到冬,阅读了众多所谓散文文字,脑子像发木透水,夜间反复纠结脑海里的是散文文体是否应有边界?散文的领地该如何划分?但随即又觉得这样子的想法幼稚可笑。很多试图规定散文文体内涵的人,留给后人和后世的只余笑柄耳,散文大可随意,有破绽也无妨。

很多规定别人生活的所谓智者和妄人,无论打着怎样的旗号,这旗子下的心思都是可疑的,甚至是卑鄙和见不得人的。记得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在大篇幅浓笔墨谈猪后,临末曲终奏雅,给人一个警醒的提示: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因此很难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很多散文的为文者,是否也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很粗暴的设置——对散文的粗暴的设置,否则岂不是不如一头猪?

但是很多的散文作者却是在自觉遵守或者维护一种看不见的规则和规矩,按照着别人粗暴设置的路线起承转合,做一个散文笔墨的好孩子、乖孩子,在所谓的经典的引领下,背负着周作人的涩与鲁迅的冷,或者是冰心的爱与温软。相比于小说、诗歌以及话剧的活色生香风生水起,散文如一个封建的结构,如我们的历史,是一种超稳定结构,散文文体是一种早熟的成熟的文体,就像我们民族的命运,当外族强旺的文化生命力或者蛮力与我们融合的时候,就有一种别样气象出来。就像魏晋时代儒家接受佛家的因子,文学和艺术的自觉开始到来。

如果一种文体开始没有了艺术前行的可能,那它离衰败就不会太远。散文需要有新的品质,远离空洞,远离浮华,远离材料和史料的堆砌,远离平庸。2012年最亮眼的散文无疑是王小平的《我的兄弟王小波》,“如果把人生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团块,在这个团块上就有两个凸出的东西。一个是情欲的感受,另一个是死亡的谜团。毕竟繁殖和求生,是进化在人身上安排的最基本的动机。对于梅拉尼(英国小说家安吉拉·卡特小说《魔幻玩具铺》中女主人公)来说,情欲和死亡具有无与伦比的刺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分,她甚至在对死亡的种种幻想中体会到情欲的快感。”

在小波的作品涉及情欲时,我觉得他只有一半陷身于内,另一半浮在空中,以一种批评者的眼光进行挑剔,甚至冷嘲热讽。正因为这种一半陷身于内、一半浮身于外的态度,他笔下的情欲就和《**》、《肉蒲团》的性质完全不同。即使在情欲膨胀几欲决堤时,仍然维持着内心的堤防,保持着对情欲的反省,有点在内心的坚持中经历风浪,不肯随波流去的意思。

回想我们童年的时候,死亡的念头好像令人厌憎的阴影一样盘踞在心中,如同一个开放的创口,传来丝丝痛楚,令人不敢正视,又难以避开。一想到人生是一个末端开放的管道,我们最终会从那里漏出去,堕入恒久的长夜,就怎么也快活不起来。死亡的不同形式也令人陷入迷思。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但如果这件事情带有一种美好纯净的本质,毕竟也算是一种安慰。“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光是属于林黛玉的梦想。梅拉尼在昆虫尸体和风干的小动物身上发现了洁净的死亡,这和人化为泥泞的腐烂本质完全不同。

阅读王小平的文字,你感到了家族的神秘的遗传密码,智慧的因子思想的光辉在王家兄弟的血液里汩汩流淌。王小平的文字洁净通达,幽默诙谐,故事圆转,时而让人捧腹不止,时而又眼角泛潮。哲学的眼界穿透普通人生,在平凡的物事中看出隐秘的东西来,这是中国散文所缺少的一块。

其实散文界目前最缺少的是一种反熵的精神,在匹兹堡,王小波的老师许倬云时常告诫小波:对自由的压迫有内外之别,所谓内者源于欲望,名缰利锁、足以斫丧自由;所谓外者则是芸芸普罗的压力,风俗时尚,逼迫得人人站对人人看齐,如路旁的冬青,稍一冒头,就被园丁一剪子咔嚓掉。王小波对老师的话是用生命来诠释来践履的,王小波全部的写作展开的精神思路就是对精神奴性以及精神奴役的调笑、怒骂、挖苦和讽刺,与奴隶话语及俗套、反智分庭抗礼,他选边站,站的是时代的异端。事实上这是一种古怪的“反熵现象”,因为站在随波逐流的逆方向,不仅难以获益,反而会带来麻烦。王小平回忆,弟弟在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已开始写作,在一个大笔记本上写下他最初的作品,“苦心孤诣地从事没有利益、看不见前途,甚至还带点危险性的事情,这是一般人做不来的”。这种包含不合理性的偏执,使小波把自己列入反熵队伍的一员,而让我们感动的,也正是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异类对抗精神。

其实,在我们四周,何止文学,有许许多多的人曾干着反熵状态下的事业,但无情的岁月的磨蚀与漠视,让这些精神走向了衰败走向了末世。但像王小波这样固守着心中念想和理想的反熵英雄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牛虻,虽然常引起“牛”的反感,但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了统一于刻板的可怕及对人性的啄伤。是王小平和王小波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丝缕编织的空间是如此可爱,这是我们枯燥生活的温慰。在硌脚的旅途上,我们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欣喜。

从这个选本里,你会看到散文家凸凹的文字。这是泥土上生长的思想,是植根在大地深处的一种乡村哲学。宁肯说凸凹:散文要想长足进步仅靠真实真情是不够的,而一个散文家往往要么在这里止步,要么在这里分岔,由自发的写作转向专业化写作,从散文作者写作转向散文家的写作。大体上一路是读书、学问、思考、品评,进入某个文化学术领域成为文化散文;一路是小品、闲适、旅行、玩味与个人意趣。这似乎是散文的宿命,散文的必由之路。凸凹却仿佛一个多年的浪子回到故乡,开始重新发现大地,重新找到自己的根,找到文化的根,伦理的根,这些还是散文吗?这是哲学,但它植根于大地深处,自然仍是散文,而且是最纯粹的散文,散文只有回到思想的纯粹性上才能获得它最初的尊严。最初的散文都是思想的散文,同时带着思想的泥土。

葛水平的散文短小,是传统的体制,但文字的魅力是很多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洗练、干净、满含乡土风味,如水一样在心头漫过。这是从赵树理家乡走出的,她也是构筑着自己的乡土人伦;冯杰是一有古风的文人,文字和人一样雅致,他曾为我画了案头的农村的风物,我与冯杰隔黄河而望,对他笔下的“北中原”有很深的体认,这黄土本是一体的,被黄河划开了。

野夫的散文一直是我关注的,他为当下的散文写作注入了《史记》中的列传的质地,有着当代的传奇,我特别赞赏野夫的这句话:“迷失于这个时代的人,文章成了我们的接头暗号,仿佛前世的密约,注定我们要在今生击掌。”2012年野夫的《乡关何处》的出版是散文写作的大事,野夫这笔名,深堪玩味,这出自一句唐诗:“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乡关何处》是勇敢者的文字,也是孤绝的文字,如一头狼在旷野在暗夜独自舔舐着自己的血痂,直视淋漓的鲜血和直面惨淡的人生是野夫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有着热度,能把人灼伤。这不是骊歌,这是挽歌。章诒和先生说:“今天,当我们的文人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

陈原的文字是沉思的文字,他的思考与观察在人类灵魂堕落的边缘处游走,他的文字透出的是悲观,是在这个世界无归属感的漂浮,是精神的晃来晃去无所依托。

人们的印象里,散文是一种古老成熟少变动的超稳定的文体,背负着无数黑夜一样的传统,什么诸子散文唐宋八家桐城文章等等,好像留给后人的路子很少很逼仄。犹如中国书法,你只有在二王在颜真卿、米芾、王铎的眼皮下讨生活,很难逃出那些传统的藩篱。

散文,当下的散文一直在呼唤着一种力和可能,从那些暗夜和睡梦中走出。

只要从睡梦中醒来,黑夜本身是不足畏惧的。

散文家要有一种散文感,记得在读金观涛的一篇文章时他提到汤因比写《历史研究》时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汤因比乘东方快车自伊斯坦堡一路西行,巴尔干半岛上古远缥缈的高山与平野,使他想起昔日文明的光荣与血腥,一种奇异而壮丽的历史感在心中涌起。他感到“一战”的欧洲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写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代的类似。汤因比把自己的构思写在一页纸上,从此一生就为实现青年时代打下的提纲而奋斗。后来所有这一切也都起源于青年时代的历史感。

所谓历史感,是指人突然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所领悟,把人类今天碰到的种种问题和数千年来我们祖先生活的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企图超越某一个特定时代、某一种特定文化社会规范来考察历史的意识。它往往出现在社会或思潮发生重大转向的历史关头。

而散文家的散文感、历史感,是一种对这种文体的体悟,是一种朝可能走向的状态,一种开拓的步伐,是荆棘遍地,也是浩歌激荡。是春日渐渐开阔的大江,随着江面漂浮着冰凌,但远处的招引和春天涌动的呼唤是抵挡不住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106148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