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语堂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读史热潮的掀起,读者对历史、对名人有更加迫切的了解需求。本套“名家正传丛书”旨在整合中国现代各名家传记(生平、思想、成就)研究与写作的最新成果,集中介绍和展示名家的人格风采、卓越成就和不凡经历。增进读者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王兆胜为林语堂研究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已出版著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闲话林语堂》、《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逍遥的境界》等。该书从客观的角度,记述了林语堂的一生,生动感人,真实可信。

内容推荐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青、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后曾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作品。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目录

第一章 根脉所系

第二章 成长的烦恼

第三章 同舟共济

第四章 激进的岁月

第五章 独辟蹊径

第六章 勇攀高峰

第七章 魂系祖国

第八章 多事之秋

第九章 魂牵梦绕

第十章 最后的余辉

后记

试读章节

严格地说,林语堂并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他既不是出身豪门,又不属于书香门第,而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村传教士之家。也可以说,林语堂的祖上是地道的农民,几乎乏善可陈,也无光彩可言。因此,这里所说的“家庭背景”也只是回溯他的家庭渊源。

林语堂的远祖如何,他是否有一个高贵的血统,是否曾有值得骄傲的先人,那就不得而知了,当然这对于研究林语堂也并不重要。能够有案可稽的是林语堂的祖父,他是漳州市郊五里沙的一个农民,因为在咸丰十年被太平军抓去当了挑夫,从此杳无音讯。当时,长子林至诚(即林语堂的父亲)只有九岁,次子年岁更小,尚在襁褓中。另外,林至诚还有个妹妹。开始,林语堂的祖母还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但多少年过去了,在无望的情况下,她将小儿子送给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吕姓医生,与长子一起改嫁卢姓,不过林至诚没有改姓。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的祖母虽是农妇,但臂力大得惊人,曾以一根扁担打败十几个进村抢劫的土匪,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另外,她还是个基督徒,这是林语堂与父亲都亲近基督教的起点,也是林语堂学问人生的一个源头。还有,林语堂的叔父在吕家的精心培育下,后来得第中举,这成为林家的光荣,而叔叔之子被送到英国留学,还当上了工程师。林语堂的姑姑有个儿子,后来成为厦门鼓浪屿的大学者。直到晚年,林语堂还念念不忘此事,并以此作为林家人个个聪明的证据。

林语堂最佩服和感激的是父亲,并称之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是对他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说:“我生于福建南部平和县的坂仔乡(漳州龙溪)。下列几件事对我的童年影响最大:一、山景;二、家父,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者;三、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林语堂的父亲虽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身上却有着“非凡”的精神品质,最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吃苦与拼搏精神。因为自小失去父爱,且与寡母过着清苦孤寂的生活,所以他知道万事不求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成功。所以,林至诚靠卖零食补贴家用,同时靠自学能识文断字,二十四岁入教会学习,毕业后到离家一百二十里的平和坂仔传教,这才有了林语堂的出生。其实,在林至诚身上浓缩了一部穷苦孩子的奋斗拼搏史。当然,在林语堂身上也有父亲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投影。

二是快乐、和平、友善、仁慈的天性。林语堂说他父亲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确实如此!父亲给林语堂起的乳名“和乐”是一种希望,他自己助人为乐、好打抱不平、心地纯良而又民主平等也是如此!林至诚最乐于帮人说媒,尤其对鳏寡孤独的老人,他总是劝他们成对成双,这可能与对母亲的深切理解有关。林语堂在《八十自叙》里这样描述父亲的可爱可亲:“他身材短小精壮,前额突出,配上匀称的下巴和弯曲的胡子。就我记忆所及,我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最特别的是他在同辈牧师面前的悠然笑貌。他对子女很和气,但是尽量维持老父母的威严,却也不时说个笑话给我们听,或者把一碟菜推到母亲面前,间或夹夹菜给她。”林语堂还记得,母亲给父亲特制的一碗猪肝面,父亲总是留半碗给他,这成为他对慈父永恒的记忆。林语堂的乐天、平和与仁慈精神,在父亲身上都可以找到基因和榜样的力量。

三是幽默的性情与境界。林至诚曾给教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厦门先锋牧师塔玛奇博士正在布道,当时男女信徒分席而坐,又正值天气闷热,他看到男信徒都睡着了,女信徒却在七嘴八舌地说话,根本没人听讲。此时的博士欠起身,小心翼翼地说:“诸位姐妹如果不大声说话,这边的男信徒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个午觉了。”由此可见,林至诚的幽默风趣。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的“幽默大师”,他幽默的日常生活与提倡幽默的文学主张,都与他父亲的天性是分不开的。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专制家长说一不二、没有民主气氛和幽默趣味的家庭,能出现林语堂这样的幽默大师。  四是理想家和梦想家。林至诚虽是一个农民牧师,但他决非一个短见之人,而是一个有胸心壮志的理想家和梦想家。比如,当别人对上海圣约翰大学都一无所知时,他却将儿子一个一个送去读英文,为了让次子林玉霖读大学,他甚至忍痛卖掉了祖居。为了让林语堂成为栋梁之材,自小就让他树立雄心壮志,林至诚竟希望儿子有朝一日到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读书。在林语堂读圣约翰大学时,父亲绞尽脑汁给儿子凑学费,但他每月只有二十银元,终其所有,最后还差一百大洋。在无奈的情况下,林至诚只得向自己曾帮助的一个学生求助,这个学生曾是孤儿,后经自己努力奋斗在漳州发财致富。为此,林至诚专程坐船到漳州,他的学生后来还果真用一个蓝色包袱亲自送来一百大洋,这才成就了林语堂的求学之梦,也铺平了林至诚让儿子成才的道路。有趣的是,林至诚的理想和梦想,最后却果真实现了:几个儿子都成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林语堂还出国留学,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深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文化大师。

林语堂的母亲叫杨顺命,她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她长得还有点丑,因牙齿不好常以手掩面。不过,杨顺命有美好的德行,尤其是对丈夫和孩子的爱使她犹如“天使”。因为要照顾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参加田里的劳作,所以她总是早出晚归,回家时累得连门槛都迈不过去,因此只有坐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才能进屋!在林语堂的眼里,母亲不大爱说话,表情也有些木讷,但她对亲戚和邻居极其友善,常常帮助他们。尤其是对孩子,母亲有极大的包容心和耐心,从不打骂。所以,自小调皮的林语堂甚至常开母亲的玩笑,诸如与姐姐一起爱玩“哄母亲”的游戏,告诉她各种夸张的故事。当发现孩子的把戏,她不但不生气,反而恍然大悟似的说:“天下没有这种事情,你们是说来逗我的。”一副纯朴无瑕的神情!对于母亲,林语堂远没有像对父亲那样崇敬,更没有将他的成功归因于她,但他却这样叙说母亲和伟大的母爱:“说她影响我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大概就像春风化雨,我是在这春风化雨的母爱庇护下长成的。我长成,我成人,她衰老,她见背,留下我在世。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为我,是她培养出来的。我想天下无限量的爱,是没有的,只有母爱是无限量的。这无限量的爱,一人只有一个,怎么能够遗忘。”这段文字表达的不仅是“儿不嫌母丑”,更是儿子对母亲有着海水般的深情!这是我至今看到的最简洁、最纯朴、最有诗意、最感人的母子爱歌。

……

P6-9

序言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

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时,颇费斟酌,各传名目繁多,皆不好用,最后,便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提取“正传”二字,用于阿Q,类乎戏笔。

其实,“正传”实很必需,在一个“戏说”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名家正传”,便是廓除“戏说”,本于信实,由有研究功力的作者以简赅之文辞,诚恳之态度,状名家之风貌,留历史之真迹。

其先,或已有更宏博厚重的评述,现在的本子,则是较扼要的一种,原因无他,乃是景观太多,时问有限,必得偏劳内行的人士,设计了最佳的路线,逐一指引给我们看。

当然我们期待,借此路径,让更多的名家,走近更多的读者。

主编 启

后记

还记得几年前写《林语堂大传》的情景,那是经由一个炎热的夏季写成的。当在电脑上写完最后一个字,我仿佛是大梦初醒,因为写得太投入了,不知不觉用数月时间里走完了林语堂漫长的一生。

本来,金宏达先生邀我写这本《林语堂简传》,我并不打算接受。后来,之所以同意了,一是因为这个书名以前还没出现过,二是因为爱读“简传”的读者可能会更多一些,三是坚信传记写作是一种心灵对语。

至今,我已出版了有关林语堂的著作八种,看到这些成果,一位老师曾对我说:“林语堂真够幸运,这么多年你一直如此用心地研究他。”我马上纠正说:“不,真正幸运的是我,因为我从林语堂博士那里受益匪浅,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是的,从1995年做博士论文开始,我就一直与林语堂先生的著作为伴,我读他的作品,是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页一页、一字一句,十多年来不能说已经了然于心,但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我的书房中靠我最近的书架上,放着林语堂的全部著作,还有大量资料、照片,包括那尊叼着烟斗、西装革履的铜像。能与林语堂的精神同在,我感到充实、满足、快乐和幸福,尤其是在这浮躁虚夸的时代!我喜欢反复诵读林语堂一些美好的篇章,常陶醉于它的美妙和智慧之中,有时读着读着,泪水就会涌流而出,感动得泣不成声。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但在我,每当与林语堂的作品接触,总像被磁石吸住似的,心灵就会变得异常的柔软、纯净和美好,如同气球不知不觉地向天宇飞翔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林语堂在我的心中是圣洁、超然和光润的。

写这本简传也是如此,与其说是我在书写林语堂,不如说是我在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语,更不如说是我在经由他的洗礼。林语堂一定有他的局限和错误,甚至有的可能还是致命的;但是,我总感觉他是个透明的人,是一个有个性和独立意识的人,一个仁厚的君子,一个有大光的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谜底。妻子曾劝我说:“你已写过一本《林语堂大传》了,再写传记还有啥意思?”但我觉得,每次与林语堂先生对话,总会有新发现,都会不虚此行,都会得到灵魂的提升。

这本小书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我以前的著作,但它是我用心写成,是又一次向林语堂先生学习、致敬和感谢的机会!在十月金秋这个宝贵的长假里,许多人一定与亲朋好友出外游玩,尽享大自然灿烂的美色;而我却一人来到郊区我的新居写作和修改本书,为林语堂,更为我自己,因为这样的时刻是有幸福感的。

我的新居和旧居之间有一小时的路程,这几天,妻子担心我营养不足,自市内家中来为我做佳肴一次,提前做好后送过来又一次,她还不时地打电话问寒问暖。我把她的辛苦和关爱都写进了这本小书,以细雨无声的感念的方式。

现已是凌晨三点,我必须就此打住。借本书出版之机,再次感谢林语堂研究的前辈林太乙、万平近、施建伟诸先生,感谢金宏达先生与出版社,因为我的写作离不开他们的一份功劳。

2008年10月6日于北京回龙观沐石斋

书评(媒体评论)

林语堂是用西方的眼睛来看中国人,看中国文化,看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

——唐骏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语堂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兆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1289
开本 32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