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趣有料的考古三部曲(帝王陵墓+历代悬案+考古现场 全3册)
内容
亮点展示

《趣有料的考古三部曲(全3册)》--详情.jpg

内容简介

帝王陵墓通过严谨细腻的文字、引人入胜的内容配合精美配图,向读者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轨迹。无论从建筑和装饰技艺上看,还是从数量、规模来看,各代王朝的陵墓座座都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因为陵墓里除了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外,其中所蕴藏的关于中国文化源流的珍贵线索,都可以大大满足今人们对自己祖先生存状态的强烈好奇。要知道,无论哪个人,当他看到那些精妙绝伦、超乎想像的古文化的时候,心中肯定会油然升起一股对自己祖先的崇敬和自豪之情。这些帝陵好像是一座座中华文明的博物馆,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历代悬案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历史悬案,内容涉及历史奇案、帝王身世、战争悬案、宫廷政变等。作者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案的来龙去脉,科学严谨地分析其成因,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并力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

考古现场为考古和历史爱好者,利用发现历史的第一手方法“考古”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历史中国出现的的人类种族、古墓王陵、文字简牍、古都遗址。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为此特选取了一些意义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详细地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发掘的意义与影响。通过大量精美的真图,展现出历史的发现者们的第一视角,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有趣地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并建立起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李伟广,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办公室主任、历史教研室主任,有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在教学竞赛和教研论文评比中,曾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和泰安市一等奖。闲暇之余,在《泰安晚报》深度剖析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

程关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曾获得滨州市优质课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监考员等荣誉,发表多篇省级论文,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多年来在中国文化报、齐鲁晚报等发表一些历史随笔,颇受欢迎。

朱真,长沙市一中历史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历史教学指导专家,湖南省“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岳麓书社历史教材培训专家,长沙市中小学乡土历史教材编委。曾获上海市青年骨干教师,虹口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上海市历史学科名师基地、长沙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学竞赛和教研论文评比中,曾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长沙市一等奖。编写多部教材教辅,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刊登发表。个人独著《三国局中局:诸葛亮》(中国工人出版社)、《一看就懂的大汉史》(中国法制出版社),其中《三国局中局:诸葛亮》一书更由台湾普天出版社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

精彩书摘

帝王陵墓文摘

陪葬墓中惊现三千兵马俑

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安居的长陵位于今天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千米、咸阳市以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不仅主陵墓气势雄伟,陪葬墓更是规模庞大,数目惊人。1965年,考古人员对陪葬陵进行仔细勘察,结果意外发现了3000座彩绘兵马俑,这一发现,让世人惊叹不已。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陪葬墓区东、西两排,共有11个两两相对的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身高相当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他们身披各式用绚丽的红、白色描绘出甲片的黑色铠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虽然不如真人高大,但却个个威武十足。

骑兵俑葬于6个坑内,它们身着红、白、绿、紫等颜色的服装,上面还有彩绘的图案,大多也披着黑色铠甲。骑兵所骑之陶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帖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鸣,似急欲出征。

很显然,考古学家在陪葬墓中发现的这些步兵俑和骑兵俑都是殉葬用的,但是,如此规模庞大的“殉葬兵团”究竟是哪位风流人物的殉葬品呢?这个谜题勾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为揭开此谜,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乐器,彩绘漆木车、漆箱等用具。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由此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银缕玉衣下葬的,身份相当高。

基于这些考古发现,再参照《水经注》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墓应该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这种说法应当是可信的。众所周知,周勃是刘邦的贫贱之交,当年曾和他一起起义,后又一直追随他打江山、定江山,功劳显著。其子周亚夫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曾助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保得大汉江山稳定不倒。由此可见,周氏父子对安刘定国,可谓功劳甚大。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有一个规矩,即重要的军事将领死后,朝廷都要给以隆重的礼遇,以军阵送葬。那么,以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们在汉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军阵送葬,在当时应该是名正言顺。而杨家湾庞大的陶俑群,正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由此推测,考古学家在陪葬墓中发现的这三千彩绘兵马俑极有可能是这两位功勋显著的汉代将军父子的陪葬之物。

历代悬案文摘

敢死部队:兵马俑中的士兵为何一律不戴头盔

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今临潼区)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规模宏大、工艺绝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什么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

一去不回的战场

根据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发现可知,当年秦国士兵在上战场时,一律不戴头盔,而是赤膊上阵,只戴着一顶小圆帽。这种小圆帽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绾成一个发髻。但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军费紧缺还是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秦汉史专家徐卫民分析,秦兵不戴头盔上阵,这可能是源于秦国民族本身的尚武精神。他解释说,秦国本身就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勇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据《史记》记载: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的甲也仅仅是指盔甲,而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这些盔甲是皮质的,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出他们的尚武精神。

除了《史记》中的记述,秦国人的尚武精神从其他著作中也能感受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了初次接触秦国人的感受。他说,秦国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英勇作战的缘由可是,即便是崇尚武功,他们也没必要非将自己置于险地啊!为什么不戴头盔更好地保护自己呢?关于这个疑问,徐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秦军不戴头盔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在战场上显示出英勇的气势,可以压倒敌人。而他们之所以作战如此英勇拼命,其主要的动力是军功可以加官晋爵。

考古现场文摘

中国最早的御花苑遗址

南越国遗址中的御花苑遗址是在1995年被发现的,在遗址中发掘出方池、弯月池、曲渠、平桥、步石等宫殿园林的遗迹。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园林之最。早在1984年,专家们就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上发现了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的石构蓄水池,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水池347距离地面约8米,是用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而成,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还埋有木质的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该还有石构廊榭或凉亭等建筑。水池中的建筑为国内首次发现的石构建筑,被认定为秦汉时期南越国的王宫遗址。

不得不提的是水池中的95厘米×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如此大型的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而且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在烧制时竟然没有变形,由此可见,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外水池中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也是在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等到1997年时,专家们又在外商计划兴建5l层信德文化广场的地下3~5米处发现了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石渠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延伸,渠底铺满了黑色卵石。东头有弯月形石池,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坡,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石渠还连接着一座大型蓄水池用来引水,并有木质的暗槽出口将水排入珠江,以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

说到建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架结构或者砖木结构,可是这座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却恰恰采用了类似罗马古城的石杨建筑,这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可是独一无二的。也有不少人因此揣测,是否是在番禺时便已有西方的建筑技术传入中土了呢?答案至今仍不得而知。不过再细细研究南越国御花苑遗址的建筑,不难看出,其曲渠弯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一览无余的人造园林风格。抛开种种疑虑和猜测,我们不妨把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和东方造园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当作南越国宫署御花苑的独创,这也算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进行中西结合的庭院。

南越王宫殿遗址是南越王宫署遗址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部分分别是,上文介绍的南越王宫苑的遗址和2000年发现的城市中心的遗址。南越王宫殿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年初发现的,王宫的中心是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趣有料的考古三部曲(帝王陵墓+历代悬案+考古现场 全3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伟广、朱真、程关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JDWASG061201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5-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