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豫北古画乡发现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一个在已知的神州各地的木版年画产地中从未露过面的新面孔;一个作品曾远销东北与西北的黄河流域的北方年画中心;一个从题材、体裁、风格、技术和相关民俗上特立独行的古画乡。

一种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

《豫北古画乡发现记》由冯骥才所著,对历史有情,对民间文化有义,才从草莽中找到这颗失却已久的遗珠。

内容推荐

这个古年画产地以其题材丰富广泛、艺术体系独立,应用民俗独特,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美术学等价值,终于在去年被重新“发现”。这一发现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名作家、画家、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说:“它是中州大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是河南民间文化抢救的重大成果,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贡献。”冯骥才先生率考察组前往产地进行了严格的学术考察与案头的文本研究工作。

《豫北古画乡发现记》由冯骥才所著,《豫北古画乡发现记》是对这一古画及其遗产全面的权威性评价。不仅有发现过程、探访感受、文本研究、传人口述,还有新发现的大量古版画汇编,彩色精印,装帧考究,为文化类书籍的一部难得之作,为人们由这一活态文化存留深刻认知璀璨的中原文化提供了一个精到的模本。

目录

抢救中遇到的奇迹(序言)

文本

豫北古画乡探访记

一、初闻不信

二、见了一惊

三、风雨入画乡

奇乡李方屯——

中州两地(滑县李方屯与朱仙镇)年画比较

代表作

画的部分

1、《田祖》

2、《七十九位全神图》

3、《七十二位全神图》

4、《五像》

5、《四像》

6、《三像》

7、《三像》

8、《独坐天》

9、《独坐皇帝》

10、《文武财神》

11、《老君》

12、《药王财神》

13、《比干财神》

14、《鲁班》

15、《牛马王》

16、《泰山老奶》

17、《大刀门神》

18、《日月门神》

19、《黑脸钟馗》/68

20、《红脸钟馗》/69

21、《黑风旗》/70

22、《保家双仙》/71

23、《岗叉楼》/72

24、《荣华树》/74

25、《龙柏树》/75

26、《岗叉楼》/76

27、《松柏树》/77

28、《灶君》/78

29、《八仙对联》/79

30、《组字对联》/80

31、《老虎》/81

32、《水浒纸牌》/82

33、《戏曲故事》(两幅)/83

34、《新女性》/84

35、《山水》/85

36、《龙虎斗》/85

37、《西游记》/86

38、《戏曲故事》/86

39.《戏曲故事》/87

40、《戏曲故事》/87

版的部分

41、《田祖像》/90

42、《荣华树》/91

43、《文武财神》/92

44、《大刀门神》/93

45、《老虎》/94

46、《斩单雄信》/95

47、《罗成招亲》/95

48、《灶王》/96

49、《永言孝思》/97

口述实录

年画传人口述实录(一)

年画传人口述实录(二)

年画传人口述实录(三)

年画传人口述实录(四)

年画传人口述实录(五)

附录:

滑县李方屯年画分类、规格与功能一览表

李方屯年画韩氏艺人传承谱系

试读章节

今年开春,由于“新农村建设”大潮涌起,随即感到遍布九州大地千形万态的古村落要遭遇一次狂飙般的冲击,遂为其保护古村落而焦灼而奔波。首先要做的是寻求官员的支持。其实,无论破坏和保护,力度最大的都是官员。小小百姓最多只能拆去自己的老屋,能够用推土机推平一片历史城区吗?反过来,如果官员明白了其中的文化价值,一声令下,大片遗存不也就幸免于难吗?

我想起我的好友舞蹈家兼学者资华筠的一句很精彩的话:“关键的问题是教育领导。”

于是一边在政府高层官员中游说,寻觅切实的方案;一边通过中国民协在浙江西塘召开“中国古村落乡长会议暨西塘论坛”。邀请各地在古村落保护方面颇有成绩的地方负责人,共同研讨古村落的存在与保护方式。

这一波没有结束,跟着又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来到眼前。于是又演讲又著文,着力使这个旨在唤起民众文化情怀的节日能够发挥作用。究竟为了确定这个节日,我们已经下了几年的力气。

就在这些“超大型的事”一桩桩压在肩上时,心中未有忘却那个隐伏在豫北的蒙着面纱的画乡。我曾在地图上找到滑县的位置,当我发现它身处四省之间——其上是河北、其左是山西,其右是山东,又正好是东南西北——中!这可是块奇特的地方。以我多年各地普查的经验,凡是省与省交界的地方,历史文化都保存得较好。惟有这里才是行政与经济开发的“力度”都不易到达之处。在这期间,只要一想起这个听来的古画乡,就会幻觉出一个丛林遮蔽、野草深埋、宁静又安详的画一般的古村落。一天晚上,竞按捺不住这如痴如醉的想象,画了一幅《梦中的村落》。在情感与想象的驱动中,这幅画画得静谧又隐秘。

我计划着何时去豫北看一看这画乡。但如今我已经很难专为一件事去一个地方。必须与其它的要做的事——特别是要在河南做的事串联在一起。

七月里忽有一个短信发在我手机上。此人自称叫魏庆选,是滑县文化局的负责人。他说要带着该县的木版年画给我看。这使我一时大喜望外。  我忽然想到自己为“缘分”两个字下的定义,就是:你在找它时,它也在找你。

当个子高高而文气的魏先生和他的同伴来到我天津大学的研究院,来把一大捆画放在我的桌案上,向我递名片寒暄之时,我已经急不可待地频频把目光投向那捆画上。跟着,全然顾不得说客套话了,便大声说:“先看画吧!我已经忍不住要看画了。”

一时屋中的人都笑。滑县的朋友也笑,很高兴我这么想看他们的画。尤其一个稍矮又瘦健的中年男子,笑眼眯成一条缝。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产地的年画传人,而且是把高手。

解开细细的麻绳,画儿随着画捆儿渐渐展开,一股清新而奇异的风从中散发出来。这风好似从犁过的大地的泥土里、草木又湿又凉的深处、开满山花的石头的缝隙中吹出来的。同时这气息又是新鲜的、新奇的、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各种各样的神仙的面孔,不少是陌生的;那种配着对联和横批的中堂,几乎很少被别处的年画使用。这绮丽又雅致的色彩,松弛的类似毛笔的线条,特别是写意般平涂在六尺大纸天界众神上的朱砂,便使我感到,这样风格的年画前所未见。令我惊异的是,这里竟然丝毫找不到朱仙镇的痕迹。它究竟是怎么一个村落和产地呢?

魏庆选与传人韩建峰的介绍令我十分吃惊。

他说这画乡名为前屯二村,还有一个前屯一村。历史上一直叫前李方屯。还有一个后李方屯,同属于滑县的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人口千人,不算少。慈周寨在历史上(清乾嘉朝)是中原一带各省之间的商业要冲。南边又紧贴着黄河。此村擅长的木版年画便远销四方。但是与隔河的朱仙镇却一直是“老死不相往来”,相互很少借鉴。

主要原故是本地年画一直恪守着一条原则,族内自传,不传外姓,只传男性。这也是古代最原始的著作权保护方式之一。

滑县李方屯年画的始祖,据说是远自明代,来自山西洪洞一位潦倒的刻版艺人韩朝英(一名韩国栋)。此人心灵手巧,融合本地特有的风俗,开创了面目独特的木版画。由於题材多为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之内容,且画风新鲜,又是风俗之必需,此地年画畅销远近各乡。韩家一开始就视手中的技艺为“独门绝艺”,故而由明代(十六世纪)至今代代相传近五百年,已廿七代。鼎盛时期(清乾嘉朝)全村百姓大多工刻善画。出现了一些名店,分由韩凤岐、韩凤仪、韩凤舞掌门。年产近百万张(幅),远销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甘肃,乃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曾经有这样巨大影响的年画产地,为什么长期不为外界所知?是我们的民间文化学界多年来大多醉心于书斋,不问田野,不问草根;还是它早早的“家道中落”,销形于世了?反正自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政治功利对待民间文化,要不将民间文化强制地改造为政治口号的传声筒,要不宣布为封建迷信和落后文化,斩草除根。尤其到了文革,它一定是消灭的对象。

据魏庆选说,很长时间,这里的作坊转入地下,除去画贩,谁也不知那些美丽的神像出自何人之手。连滑县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这里曾是北方一个年画中心。历史文化被深埋地下。

当我一幅幅观赏这些古版年画时,发现一幅版印对联,字体古怪,从未见过,比西夏字还奇异,好像是一种字样的谜。韩建峰说当地人能说出横批是“自求多福”,下联是“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但上联已经没人知道,连一些七八十岁老人也认不出来了。于是,一种“失落的文明”的感觉浸入我的心头。这也是近十年来纵行乡野时,常有的一种文化的悲凉感。现在慈周寨乡前二村的年画颇不景气,尽管还有几位传承人还能刻版与彩绘,但由于没人来买,很少印制。近些年,大量的木版被文物贩子以及日本人用很少的钱买走。古版是木版画的生命。如果有一天,古版空了,传承中止,这个遗产自然也就完结。

我已经急不可待要跑一趟豫北了。因为我已经确信它是迄今未被世人发现的民间古版年画的遗存。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嘱咐他们两条:一、先不要惊动媒体,以免文物贩子和收藏爱好者闻风而至,对遗存构成掠夺性破坏。二、绝对不能再卖一块古版给任何人。并对他们说,等我去吧,我会尽快安排时间,还会带一个专家小组进行现场考察和深入鉴定。

在他们离开我的学院后,我开始不安起来。一边打电话嘱咐夏挽群对外要保密,切莫声张,无论如何要等进一步鉴定清楚再说;一边思谋着我什么时候去。

此时此刻,这个画乡好比一个田野里的天堂。

P16-19

序言

此刻,一种强烈的写作欲燃烧于心,不能自遏。这不是写小说的冲动,而是来自一次文化抢救行动。近年来,我的笔已经与我所做的事融为一体了。它是我的一只手,而且是有力的右手。我用它在报端呐喊,向相关官员呼吁,也用它记录在抢救中出现的一个一个奇迹。

然而,我们的文化是有情的。只要你为它付出。你的收获一定比付出的多得多。比如,这次探访豫北新发现的古画乡——河南安阳滑县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收获之大。出于预料乃至臆想。

又是冷雨浇头,又是寒风扑面。又是又厚又滑的泥泞,又是因为我的脚大而不得不在鞋子外边套上塑料袋。这一切和在河北武强旧城村抢救屋顶秘藏古画版的遭遇几乎完全一样。但那一次的收获是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这一次却是发现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一个在已知的神州各地的木版年画产地中从未露过面的新面孔;一个作品曾远销东北与西北的黄河流域的北方年画中心;一个从题材、体裁、风格、技术和相关民俗上特立独行的古画乡。可是它既然早已闻名于世.却何言“发现”呢?

一句话.它是一种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个被遗忘的历史辉煌。幸亏今天的中州人,对历史有情,对民间文化有义,才从草莽中找到这颗失却已久的遗珠,因之使用“发现”二字。

2006年11月下旬,借着在河南召开“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会”之际,组织此次对这个新发现的古画乡一一滑县慈周寨乡前李方屯二村的抢救性的考察行动。从考察和研究的成果中认定它是中州大地重要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是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遂将此地年画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一民间木版年画抢救项目”的重点。接续还要进行的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美术学等多角度交叉的大范围的田野考察,最终为滑县慈周寨乡年画整理一份详实的档案。

于是。此间的种种感受、见闻,大量的缤纷的令人惊喜的收获,都促使我以图书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从作家的立场说,记录的主旨乃是张扬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本土文化的认同,一种文化情怀。

关于本书的文体,应是综合性的。既有理论性的研究文章,也有纪实性的口述文本。至于“探访记”的文体,则是我说过的“行动散文”。我一直认为,文体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写作本身应该不为任何特定的文体所拘泥。如果有一种文本,能将感受、思考、纪实论文。乃至资料合为一体,那就是本次写作所为之努力的。

随同我前去考察的小组,短小而精悍。我特意邀请多年来伴我做文化抢救的摄影家段新培负责视觉纪录。由于大家尽职尽责,才使这次考察收获甚丰。

本书开笔于12月4日,完成于12月30日。写作速度之快。超出自己的想象。其中最重要的原故是滑县人为此主动的合作。无论政府文化部门还是传承艺人。都尽心尽力提供素材。或是帮忙下乡收寻,或是千里迢迢跑到天津,为我努力回忆并交待每一个珍贵的历史细节,这便使我无法放下手里的笔。尽管此间事务繁冗,却执意于一边排难解纷。一边将本书一口气完成,最终结束于年底。当收笔完工之日,心中高兴非常。这终究是今年的一个沉甸甸的成果呵。

这本书是我们探访滑县古画乡首次考察的实录,也是我们为这个古画乡做的第一件事,我深信李方屯年画的历史遗存,远远不止于首次探访之所获,而接下来更多的努力都将从这里开始。

冯骥才2006.12.3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豫北古画乡发现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26948
开本 16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