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禅林宝训》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林宝训》最初由临济禅僧妙喜宗杲(1089~1163年)和竹庵士圭(1083~1164年)二位禅师于南宋绍兴初年共同编辑完成,不久散佚过半。南宋淳熙年间,东吴沙门净善禅师将残缺不全的《禅林宝训》重新节辑、编篡成三百篇。 本书对《禅林宝训》进行了全面分析。 内容简介 宋代禅宗的重要文献《禅林宝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宗教价值和思想价值。但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蒋九愚以此为研究课题,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此文献所蕴含的佛教思想,视野较为广阔,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 作者简介 蒋九愚,男,湖南邵阳人,1972年3月生。本科在湘潭大学学习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曾获哲学硕士学位(湘潭大学,2000)以及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2003)。2005年晋升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职称,2010年晋升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以及中西哲学比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现代哲学》《江西社会科学》及《鹅湖》(中国台湾)、《禅文化》(韩国)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新译永嘉大师证道歌》(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独撰)。目前任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宗教研究所负责人、孙中山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第十二届江西省政协委员。 目录 引论 上篇 通论篇 第一章 《禅林宝训》源流 第一节 编纂缘起 第二节 主要禅僧谱系 第三节 六种古今注本述评 第二章 揭露和批判丛林弊病——《禅林宝训》思想本旨(上) 第一节 批判“学者日鄙,丛林日废,纲纪日坠” 第二节 禅宗般若、圆融精神的滥用 第_一节 批判“内无实德,外恃华巧”的文字禅 第三章 “道德乃丛林之本”——《禅林宝训》思想本旨(下) 第一节 道、利之辨:尊道去利 第二节 住持之道 第三节 修心之道 第四章 《禅林宝训》的特点 第一节 不拘一格的体裁 第二节 优游平易的禅风 第三节 儒佛思想的圆融 第五章 《禅林宝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禅林宝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禅林宝训》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下篇 人物个案篇 第六章 云门宗禅僧研究 第一节 明教契嵩的孝亲伦理思想 第二节 云居晓舜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圆通居讷的禅法思想 第七章 临济宗黄龙派禅僧研究 第一节 黄龙悟新的禅法思想 第二节 黄龙惟清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黄龙祖心的禅法思想 第四节 泐潭文准的禅法思想 第八章 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研究 第一节 大慧宗杲的忠孝伦理思想 第二节 瞎堂慧远的禅法思想 第三节 高庵善悟的禅法思想 第四节 东林万庵道颜的禅法思想 第五节 密庵咸杰的禅法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禅林宝训》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九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88077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4 |
CIP核字 | 2019213934 |
中图分类号 | B9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