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哲学逻辑导论 第三版 |
内容 | 内容简介 《哲学逻辑导论·第三版》是一部介绍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的导论性学术著作,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出版30多年来英文版销售已超过20万册,被诸多英美大学广泛采用,是学习逻辑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爱选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英]安东尼·C.格雷林(Anthony C. Grayling),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2011年创立了一个独立的本科学院新人文学院并任第一任校长,是皇家文学学会会员,皇家艺术学会会员,英国科学院派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访问学者。已出版哲学著作3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哲学逻辑,逻辑哲学,哲学和逻辑 哲学逻辑和逻辑哲学 003 哲学与逻辑 006 本书内容安排 013 第二章 命题 引 言 018 语句和语句内容 019 “命题为意向”评判 025 命题意义说 028 意义、所指及含混性 031 “命题为意义”再评 035 唯名论和实在论 039 无伤大雅的命题和陈述 042 第三章 必然性、分析性和先验论 引 言 046 三组区别 047 分析性 051 捍卫教条 058 再论“分析性” 063 必然性的概念 068 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 073 形式化和本质 076 可能世界 080 拒绝可能世界的学说:同一性及跨世界同一性 084 非现实的可能物 090 存在与现实性:一些问题 094 本质主义 097 “爱好数学的骑车人”悖论 100 本质、起源与结构 103 再论必然性、分析性和先验性 108 结束语 113 第四章 存在,预设与摹状词 引 言 116 “存在”是谓词吗? 117 逻辑谓词和本体论承诺 124 存在和预设类别 131 摹状词理论 137 斯特劳森论摹状词 142 摹状词的所指性用法与归属性用法 148 第五章 实用主义真理观,融贯论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 引 言 156 实用主义真理观 158 詹姆斯的辩解 162 融贯论真理观 165 融贯性为依赖性 167 实证主义和融贯性 169 融贯性的标准 172 问题及异议 174 符合论真理观 178 符合和原子论 180 奥斯汀与约定 183 相关性与适合 186 意义和真理 189 第六章 语义论真理观,收缩论真理观:模糊性与评估 引 言 192 语义论真理观 193 形式描述 198 塔尔斯基,中立性和物理主义 201 塔尔斯基的理论是符合论吗? 204 形式与自然 209 冗余论真理观 211 代词形式和冗余 214 收缩论和极小理论 217 真理和无法定义性 222 定义 229 真理和客观性 233 真理和评估 237 评估的约定条件 240 第七章 意义,指称,证实和使用 引 言 246 意 义 249 意义的指示理论 251 指称和因果理论 256 意义的观念论 264 行为意义理论 270 奎因,行为和语言 275 意义证实论 281 意义的使用论: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及方法 288 言语行为 295 第八章 真理,意义,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导 论 302 意义和说话者意义 303 会话含意 308 真理论和意义 312 戴维森的方案 315 悖论及其他问题 321 为什么选择真理? 324 真理和语言行为理论 328 真理和实在论 332 何为知道语句的真值条件? 335 反实在论的选择 345 反实在论:反对及辩护 349 过去的问题 356 第九章 实在论,反实在论,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引 言 368 普特南和实在论 369 内在实在论,真理和批评 374 反实在论和形而上学 378 反实在论和认识论 385 反实在论和唯心主义 396 反实在论和相对主义 398 参考文献 407 精彩书摘 哲学逻辑和逻辑哲学 哲学的各个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说,考虑形而上学的时候,就一定会涉及认识论和逻辑问题;反过来考虑认识论的时候,也会涉及形而上学和逻辑问题。 鉴于各个分支之间相互渗透的特点,在它们之间划分清晰的界限是错误的。 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界限。 区分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比如,某个域中存在什么)和典型的认识论问题(比如,关于某个域,我们知道什么或能知道什么,以及怎么知道)主要取决于对问题的侧重点的理解。 而想要理解上述问题又涉及学习哲学,没有捷径可言。 话虽如此,对于某个特定的哲学领域而言,我们可以先大致了解一下该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本章中主要讨论了哲学逻辑问题。 其他相关问题包括哲学逻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哲学性的,多大程度上是逻辑性的,以及由此引出的哲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章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本书讨论的话题包括命题、分析性、必然性、存在、同一性、真理、意义和所指,至少在章节标题中都出现过。 实际上,哲学辩题绝不仅仅是以上几个,后续章节中对可能世界、实在论、反实在论等其他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涉及面有限,不可能对哲学逻辑进行全面讲解,但是我的意图很清楚:因为以上每个单独的话题都可以,也必须用整本书的篇幅进行讨论,所以本书只是一篇“前言”,为原版文献中更详细的讨论提供一点背景知识。 这些辩题统一归到“哲学逻辑”一个大标题下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各个辩题之间具有相关性,因为要想充分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辩题都必须了解其他辩题。第二,这些辩题在哲学讨论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第三,这样的划分反映出自 19 世纪末以来逻辑学发展的影响,让我们有余力对许多哲学问题重新展开讨论。不仅是因为我们具备了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逻辑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生了一种方法,经过验证在哲学领域相当有效。 这种方法就是分析。 弗雷格(Freg)和罗素(Russll)敏锐指出,即便是发明符号演算这种方法,如果该方法不能引发一系列哲学问题,那么就不可能推进哲学研究。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与意义和真理的本质有关,简言之,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激起了哲学家强烈的兴趣,是因为语言是我们形成对思想和整个世界的哲学看法的必要途径。 当前,哲学逻辑领域最大的推动力来自对语言的兴趣。 为了理解语言,我们在这个领域还需要不断进步。 “逻辑”在“哲学逻辑”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令人困惑。 哲学逻辑并非“关于”逻辑,也不“是”关于形式表达、推论组织的研究的那种意义上的逻辑。 其实应该这么说:逻辑学家发明的演算实际上是对推理的形式(不是内容)进行确切的解释。 他们希望能建构简单但有力度的语言,表达并探究推论的形式。 通过研究算术和集合论,通过对涉及的概念 —包括变量自由度和束缚性、公理化以及量化理论的常规替换等 —进行细致的探究,逻辑学家对这种语言的完整性和融贯性进行验证。 前言序言 哲学家们喜欢强调哲学中没有浅显的观点。这倒是事实。一般而言,哲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有些时候还很晦涩难懂。浅显的哲学书籍里有可能充斥着肤浅的哲学观点,一并歪曲或篡改了哲学问题。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哲学,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言,其实是“为了弄清楚搞明白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以浅显的方式理解哲学问题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不会假装本书提到的问题很简单。相反,它们很有挑战性,需要仔细研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哲学逻辑导论 第三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 安东尼·C.格雷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650974 |
开本 | |
页数 |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