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哲学的视域(增订版)/杨国荣著作集 |
内容 | 内容推荐 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可以由不同的视域。“视域”既渗入了多样的观点,又蕴含了参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广而言之,在哲学对世界的把握之后,总是可以看到不同的视域,这种视域在将哲学之思引向世界的同时,也使世界呈现多方面的意义。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看法,同样蕴含着多样的视域。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哲学思考的精华,书稿大致分为五部分内容:其一是作者对哲学本身的思索与探讨;其二是作者对中国哲学的理解;第三是作者对中国哲学目前若干问题的看法;第四是作者对西方哲学的当代两大思潮的看法和理解;后是附录部分,包括作者对部分讨论的回应,及学术采访等内容。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在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等。 目录 引言 哲学的二重品格 问题与方法 人的完成及其多重向度——哲学视域中的教育 价值观念的内涵 以人观之与以物观之——生态问题的哲学意蕴 形而上学及其他——对若干哲学问题的回应 人与世界:基于“事”的考察 作为哲学的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问题及其衍化 认同与承认 道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中的人性问题 中国哲学中的理性观念 历史中的诸子之学 中国思想史中的“公正”观念 形上原理与价值原则——《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 宋明理学的内在论题及其哲学意蕴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 现象学:哲学进路及其意义 附录 进路与视域——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后形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杨国荣教授访谈 2021年版后记 导语 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视域。“视域”既渗入了多样的观点,又蕴含了考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后者具体表现为经验与超验、技与道等分野。以智慧的追寻为指向,哲学的沉思一方面以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为对象,从而具有普遍的品格,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个性化追问。作为对世界较为一贯、稳定的看法,视域不仅包括认识论意义上对世界的理解,而且也涉及价值观意义上对待世界的态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哲学的视域(增订版)/杨国荣著作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国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60126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首版时间 | 2021-07-01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6 |
CIP核字 | 2021075699 |
中图分类号 | B0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