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瑞生编著的《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为优秀共产党员彭儒的传记。彭儒是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女战士,后任中纪委委员。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了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延安整风、解放东北、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人。本书讲述了彭儒的革命经历,涉及与丈夫陈正人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以及他们与子女失散,最后又一一寻回的曲折故事。本书塑造了主人公彭儒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正如书名那样,她像“一支红杜鹃,光照人间”。

内容推荐

陈瑞生编著的《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主人公彭儒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先后亲历了湘南暴动、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延安整风、解放东北、开国大典、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从一定程度上讲,她的一生,浓缩了我党全部的历史。

《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前言/00l

第一章 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根据地/007

第二章 从瑞金到延安的艰难历程/062

第三章 在延安的日子里/091

第四章 开赴东北的日日夜夜/114

第五章 母爱情深寻儿女/136

第六章 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开拓奉献/168

第七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磨难/186

第八章 重寻当年走过的足迹/203

第九章 革命征途的最后一站/249

第十章 离休后的丰富生活/261

第十一章 魂归井冈/316

后记/328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根据地

我母亲彭儒生于1913年3月6日,是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硫石村彭家人。

我的外祖父彭镇岳,号彭寿,是一位开明乡绅。他一直思想进步,支持革命,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连续数任宜章县参议员。他主张废除旧式教育,倡导文明办学,是碲石村承启书院承启小学的倡建人之一,为以后的碲石村承启学校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有文化,有知识,很开明,注重子女教育。母亲的大哥彭瑛在上海上大学,母亲和她二哥彭琦、姐姐彭侠、二嫂吴仲廉在衡阳三师上师范,妹妹彭祥云上小学。没有钱,我外公就变卖田地,想尽办法让子女们读书。平时,他乐善好施,自学了中医,常常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深受父老乡亲的爱戴。在大革命时期,外公曾营救和掩护过共产党人,并热情支持子女参加革命。解放后逝世。

我的外祖母陈佩玉,粗通文墨,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家中的家务事大部分都由她承担。她善于理家,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女人。她同情和支持子女参加红军,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前,她因病过早去世了。

母亲小时候,在本村承启学校读书。

1926年,母亲到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就是在这所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她开始接触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熏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衡阳男三师和女三师,在大革命时期是湖南著名的学生革命运动中心。当年毛泽东同志也在这里进行过革命宣传工作。先期在这里学习过并参加了革命斗争的宜章县的同志有高静山、张际春、吴汉杰、彭镜秋、曾志等。据张际春回忆,高静山等同志是毛泽东同志介绍入党的。他们在男三师听过毛泽东同志的讲演。在党的领导下,衡阳学生运动在大革命时期开展得很好。

和我母亲同期在男三师和女三师学习过的人,仅琦石彭家,就有我母亲的胞兄彭琦、胞姐彭侠和堂兄彭晒、彭暌、彭严、彭维桥、堂姐彭堑、彭娟、彭谦及嫂嫂吴仲廉(原名吴统莲)等。他们都相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我母亲在衡阳读书时只有14岁。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以及哥哥、嫂嫂、姐姐的具体帮助下,她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也曾读过马列主义的书,如《共产主义ABC》、 《新青年》、《向导》等,知道了一些革命道理。他们在党组织领导下,秘密地到同学家里开会和学习,知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更增强了革命的信心。她们和同学们一道学唱《国际歌》,还到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工作,发动群众起来革命,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大家都做好了思想准备,要革命就不怕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不怕牺牲,不怕杀头。

在这期间,母亲的哥哥、姐姐、嫂嫂相继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母亲也于1927年4月1日经彭维桥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6月2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湘南起义中的“彭家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马日事件”后,蒋介石、许克祥背叛了革命,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屠杀共产党员、进步学生和革命群众。衡阳男三师和女三师的学生革命运动同样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他们知道学校里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的革命学生,就要封锁这两所学校,要抓革命同志。在这血雨腥风的形势下,革命学生无法在学校继续读书。

党组织决定让他们回家闹革命。于是,他们卷起行李,日夜兼程,从衡阳赶回宜章。沿途反动派戒严,要检查行人,要抓党、团员和进步学生。他们巧妙地应付了敌人的层层检查,顺利地冲破了敌人重重关卡,回到宜章家乡琦石村,坚持就地闹革命。

当时宜章县也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中共宜章县委也转移到了碲石彭家的承启学校。于是,这里就成了党在宜章县坚持革命斗争的中心。在中共宜章县委的领导下,琦石彭家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母亲的堂兄彭晒任书记,不久就发展党员30多名。在特支领导下,组建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琦石支部,彭良任书记。党团组织将琦石优秀青年凝聚在一起。

彭晒担任特别支部书记、革命军独立营营长。上井冈山后,任红四军29团二营连党代表等职,1928年8月攻打郴州失败,转移到广东曲江坚持地下斗争,1929年3月在曲江被捕后牺牲。

母亲的堂兄彭睽为宣传委员,后兼任农协委员长,1925年在衡阳三师入党,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连党代表。1929年彭睽随部队向赣南进军,2月2日凌晨,红军在项山被敌突然包围。彭睽率部突出敌包围圈后闻知毛泽东、朱德及军部还在敌人包围中,处境非常危险。他便立即率部返回,抢占一个山坡阻击敌人,掩护军部突围。在激战中,彭睽为保卫毛泽东、朱德和军部而英勇牺牲。

母亲的嫂嫂吴仲廉为组织委员,1927年4月入党。上井冈山后任红29团宣传队队长、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后来在毛泽东身边做文书等工作。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我军经历严峻考验的屈指可数的优秀女将。她参加了党的七大、八大,是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后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迫害,于1967年1月19日在浙江杭州逝世。

母亲的堂姐彭垄,共产党员,上井冈山后,组织上派她去湘南工作,在汝城山店附近被捕,敌人把她押到汝城县枪杀。她在临刑时宁死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

母亲的胞兄彭琦,1927年入党,上井lxqtlJ后任29团辎重队党代表、红四军一纵队二支队长、红四军政治部秘书、红lO师参谋。1930年底在江西赣南肃反扩大化中被诬为改组派而错杀。在中共七大时,他和所有被错杀的同志一起平反。

彭成一,早年入湘军,曾任第一旅卫队营长,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参加北伐。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潮汕失败后转入湘粤边境与胡少海等一起建立革命武装,组织湘南起义。后被人出卖而被捕,1928年1月18H在乐昌英勇就义。

母亲的堂兄彭严,1927年入党,上井冈山后.曾任红四军29团一连党代表。1929年秋随高静山等到闽西组建红军,曾任团长,师政委,1933年在闽西肃反中被诬为改组派遭杀害。

母亲的堂兄彭曦,彭晒的弟弟,团员。湘南起义时被敌人抓获,打断肱骨,挖取肝脏、心脏而牺牲。P7-12

序言

母亲彭儒度过了98个春秋,2010年l0月5日,她走完了革命生涯中最后的人生旅程。

她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亲历了“朱毛会师”,参加过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她是参加过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最后离世的老红军。她的谢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刊和网络进行了大量报道。

彭儒的名字尽管许多人并不熟悉,但她不平凡的人生,一点也不影响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向这位令人崇敬的老前辈挥泪送别。

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我母亲彭儒的遗体送别仪式。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敬献了花圈,贺国强、曾庆红、何勇参加了送别仪式。

母亲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问和哀悼。

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部分同志、离退休老同志等:500多人参加了送别仪式。

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中直纪工委、中央党校、全国妇联以及湖南、江西等省委、省政府、省纪委,对我母亲的逝世表示哀悼,对我们家属表示慰问。母亲的家乡和生前工作过的地方组织、政府的代表和我父亲陈正人的家乡代表也参加了送别仪式。

礼堂外,全国各地和北京市赶来送行的1000多人排成长龙,其中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也有我们六兄弟姐妹的同学和同事。他们缓缓地走进礼堂,向我母亲遗体三鞠躬。在悠扬而又凄美的《十送红军》和《映山红》曲调中,参加送别仪式的人们一一同我们家属握手慰问,也有许多亲朋好友同我们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母亲在长达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纪律检查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

在漫长的峥嵘岁月中,她经历了许多的历史事件,接触过众多的风云人物。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母亲从14岁时读《共产主义ABc》《向导》《新青年》,受到启蒙,便立志摧毁不合理的旧世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新中国。她的一生,是跟随共产党,去努力实现她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一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新中国,她南征北战,艰苦奋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

她参加过椅林弹雨的湘南起义,沐浴过井冈山斗争的血雨腥风。在湘南起义的战斗中,子弹横穿她的背包,她没有畏惧和退缩;在中央苏区突围的战斗中,她被俘后脱险而归。她在同党内错误倾向、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地面对各种残酷的斗争。她相信群众、相信党,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在延安的“抢救运动”还是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她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在所有参加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中,她是最后一位离世的。母亲彭儒确实是一位值得庆幸的革命者。

在党内外的斗争中,母亲彭儒经受住了生死荣辱的考验。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和老共产党员,虽然她一生中经历过种种磨难,遭遇过种种非人的屈辱,但她从未动摇过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她的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廉洁奉公,艰苦朴素。

80多年的革命生涯,她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白山黑水到海角天涯,辽阔的祖国大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是普通一兵,没有立下什么丰功伟绩,我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值得一提的是,我毕生对党无限忠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老老实实做人民的公仆,有多少光发多少热,直至生命的终止。我已四世同堂。六个儿女都是共产党员,孙辈们也有加入共产党的。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不论是在党内党外,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地报效祖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总会比一代强。看到年轻人一代代地成长,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感到高兴,放心!”

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将会影响和鼓舞一代一代人的成长。

母亲同千千万万的老一辈革命者一样,论物质财富真可谓“一无所有”。她所能给予我们子孙后代的遗产,只能是一笔在价值上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我写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她生前对一生经历的回忆而写成的。本来在2000年时我就准备代她执笔写一本回忆录,而且当时已经试写了三章。本书的前三章写好后,母亲亲自过目修改过。后来,每当她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因心里激动而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弟弟妹妹都劝我不要再写了。为了保证她心情欢乐平静,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我只好搁笔。但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我现在写的这本书就算是对这一遗憾的弥补吧。书中的材料都是母亲陆陆续续给我口述的,以及她老人家的言传身教带给我的感受和体验。这本书也算是母亲留给我们后辈的精神遗产,并愿以此书献给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愿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代的发扬光大-  本书是写我的母亲彭儒,但也写到了我的父亲陈正人。因为自从他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识相知并结为伉俪后,在工作中和战斗中始终是形影相随,未曾分离过。他们共同经历过漫长的峥嵘岁月和风风雨雨的斗争。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许多的战斗和经历都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的。所以,讲到我母亲的故事,就必然会联系到我父亲的经历。

陈瑞生

201O年10月31日

于中共中央党校寓所

后记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作为生活在她身边的儿子,似乎并没有感觉到她怎幺伟大,更没有认为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可是在她去世后,却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那幺大的反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母亲的遗体告别仪式时,中央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参加遗体送别仪式的人士排成长龙。他们向参加井冈山斗争的最后一位离世的老红军挥泪告别。之后,报刊、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连日报导,网上报导的文章汗牛充栋。在吊唁期间,来到母亲灵堂前参加悼念的党政军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向家属表示慰问的短信难以计数。社会各界前来家中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吊唁者敬献给母亲的花圈、花篮堆积如山,从五层一直摆放到一层。

在送别母亲以后,我静静地沉思良久。在一个多月内,我为失去母亲而寝食难安。每当想起母亲或看向母亲遗体告别仪式的录相时,我的泪水总是止不住的长流。虽然母亲走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母亲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高大。我追思她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回忆她对我们子女的谆谆教诲,确实感到她老人家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

渐渐地我萌发了要为母亲写一本传记的冲动。我趁丧母之泪未干之际,疾笔撰写了本书的前三章。这三章是在母亲所写、所谈的回忆片段的基础上写就的。但往后撰写的章节,可供参考的文字材料越来越少,写作进度渐渐缓慢,有时一两个月都难以下笔。

于是,只好请求母亲生前的战友、同事们帮助提供回忆素材,或从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中寻找点滴线索和素材。同时找我的姐姐、弟弟、妹妹共同回忆与母亲相处的往事,或请他们提供文字素材。他们都认真地提供了不少的文字材料和口述材料。这些材料为我写作《井冈山的红杜鹃》一书起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反复帮助我修改或提供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匡正史实上起T很大的帮助作用。本书虽然是由我执笔写就的,但实际上是我们兄弟姐妹集体合作的结果。

在此,我首先向原农业部、垦部监察室的吴家骅、张福绵、熊国奇同志;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刘丽英、孙中斌、秦志伟、张明泉等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向母亲的老战友朱春芝阿姨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中共宜章县委书记、县长欧阳锋,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丁邦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敏,县委办副主任、史志办主任李浩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黄海云,县史志办工会主席谢水军,及琦石村的自责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

向与我精诚合作的姐姐、弟弟、妹妹们表示感谢!

向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彭明榜、孙梦云同志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

向协助我打印书稿的温世红、鹿志超硕士表示感谢!

本书是一本纪实性的传记,它涉及到我党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有不实之处和不当述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陈瑞生

2011年11月25日

于中共中央党校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井冈山的红杜鹃--我的母亲彭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瑞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5126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5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