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内容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分别从建筑门类和构件角度,举凡中国建筑各类型,均囊括在内,条分缕析,从技术而艺术而文化,全面观照中国建筑。

2.前此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书籍,或偏重史的梳理,或只讲门类或构件,或重技术分析,或多美学解读,将技术与艺术、系统性和深入度结合于一书,是本书的特色和优长。

3.将古人“风水”思想运用于古代建筑理念的分析,亦是本书深入度与价值的体现。

4.精配图表140余幅,帮助读者更直观感性地了解古代建筑。

作者简介

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文化、易文化美学、佛教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迄今在海内外出版专著40余种,代表著作有:《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2000,2006)、《中国建筑文化大观》(与罗哲文合编,2001)、《缪斯书系:华夏宫室》(2001)、《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范畴史》(主编兼第一卷第一作者,2006)、《周易精读》(2008,2016)、《中国美学史新著》(2009)、《<周易>文化百问》(2011,201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2018)、《中国巫文化人类学》(2020)。其中《中国建筑艺术论》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美学范畴史》入选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名录。

目录

写在前面

亭台楼阁:中国建筑门类

古城悠悠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一条无形而巨大的“文化之脊”,它是整座城市令人注目的中心,渗蕴着温馨而严厉的伦理气息,有一种颇为冷峻而富于理趣的美。

巨人与侏儒 / 以方为常式 / 巨型的“庭院” / 从“里仁为美”说起 / 城市“风水” / “则紫宫,象帝居” / “寥落古行宫” / 扼吴楚,据咽喉 / 六朝古都 / 江南园林之城 / “壮哉帝居”

城堞巍然

中国人修筑长城,只是出于一个平常而又平凡的念头,即修一堵城堞来保护自己。长城以内是我的家园,家园之内,非请莫入。

风气之先 / 万里雄居 / 默默无闻 / 空前绝后 / 天下第一关 / 烽火连三月

民居烟火

民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建筑门类。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建筑,就是从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起步的。

生存之旅 / 亲地的窑居 / 四合之居 / 清和之气 / 质朴性格 / 亲水与雅静 / 天井的魅力 / 圆楼的意味 / 紧凑“一颗印”

宫殿崔嵬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是以大量宗教建筑“组织”起来的,那么中国建筑文化,无疑是围绕帝王宫殿而“写就”的。宫殿建筑的文化形制与品格,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国合一。

首屈一指 / 家国合一 / 从拜神到娱人的崇高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巍峨沉雄的“纪念碑” /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 巨大的“句号”

坛庙崇高

一座文化意味浓厚的坛庙建筑,必然是那种在空间安排、造型与色彩等方面能够激起崇拜感的。占地要尽可能地广,尺度须尽可能地大,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都为了激起这种宗教般的皈依感。

祭天敬祖为哪般 / 礼的文化意蕴 / 崇天之歌 / 社稷坛的感激 / 崇祖的太庙 / 文运·教化·敬礼

陵寝肃穆

随着礼文化盛行,筑墓要起坟丘,后来又发展到在坟前树碑、种树,直至在墓区建造陵寝建筑与设神道、石像生等,踵事增华。

从“墓而不坟”到封土为坟 / 事死如事生 / “典型”十三陵 / 话说清东陵 / 再谈黄帝陵

寺院森森

梁思成以建筑学家的独特眼光,对南禅寺、佛光寺大殿进行了实地调查,从大殿斗栱、梁柱等构件入手,对其鲜明的唐代风格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认为可用“豪劲”二字概括。

法脉繁盛 / 基本形制 / 少林疏影 / 五台悠茫 / 峨眉梵音 / 九华幻境 / 独乐“意外” / 普宁气象

佛塔挺立

中国佛塔文化,是印度窣堵坡的中国化、本土化。在塔刹、塔身、塔基与装饰艺术以及平面、立面和体量等方面,二者大异其趣。中国佛塔的宗教崇拜兼审美的文脉联系,已经大大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方式、内容和精神。

中国化 / 佛塔的构成 / 佛塔的类型 / 塔的演替 / 拔地而起 凌空而立 / 塔势如涌 孤高耸天 / 木构杰作 峻极神工 / “几疑身在碧虚中” / 硕大浑雄之趣 / 莲花之饰 佛性空幻

石窟渺远

正是原始的绝对执着的狂热和虔诚,使得中华民族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做出上千年的努力,几乎不间断地开凿石窟,把一颗“心”寄托在神性与佛性相兼的石窟上。

历史履痕 / 基本形制 / 古远克孜尔 / 云冈遗构 / 龙门疏影 / 敦煌宝藏 / 恢弘麦积山 / 空寂响堂山

道观清幽

所谓洞天福地,是道观的誉称。道观是僻静、炼神养气之所,远离尘俗,环境清虚。或者位于人口稠密的闹市,却辟一方“静虚之域”,潜心修道炼丹,以图“羽化登仙”。

历史寻踪 / 美学特征 / 第一丛林

厅堂宏敞

在一个中国建筑组群中,必有一座主体建筑。在宫殿、陵寝建筑群体之中的,被称为殿;在官邸、民居以及园林建筑群体中的,便是厅、堂。

堂堂正正 / 主题景观 / 草堂印象 / 壮丽第一

楼阁高显

高出于地面的人工营构,一旦高在二层或二层之上,就被称为楼。阁是中国传统楼居的一种,四周一般设栏杆回廊或槅扇。楼与阁的关系很密切,后人常以楼、阁连称。

千古名楼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晴川阁的“诗意” / 波撼岳阳楼 / “滕王高阁临江渚” / 稳健而飘逸的观音阁 / 有点特别的佛香阁 / “知音”天一阁

长廊侵雨

中国园林文化,以空间划分的大小、高低、虚实、明暗、开合、欹正、深浅、续断、曲直等构成对比呼应,是富于节奏意蕴的有机空间体系。其中的廊,往往是重要的组织手段。正因为有了廊,全园才浑然一体,生气勃勃,意蕴流溢。

“廊深阁回此徘徊” / 百态千姿说回廊 / 天下独步

有亭翼然

历代文人墨客为天下名亭留下了许多诗文,亭因文而增色,文因亭而传颂。造亭、修亭,记亭、述亭,从而抒寄胸襟,成为士大夫的一大雅事与雅趣。

亭的原型 / 文化功能 / “一上危亭眼界宽” / 英姿临风之美 / 涵虚的意境

阙表危峻

阙与表的造型差别很大,但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纪念性、象征性意蕴颇为丰富的建筑,往往建于城门、宫殿、庙宇与陵墓之前。

莫衷一是话阙表 / 汉阙种种 / 华表拔地标立

牌坊典雅

牌坊的文化之魂,是儒家诸如建功立业、荣宗耀祖、封妻荫子与宣扬君权、夫权与神权的那一套。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牌坊没有美,相反,牌坊的各种造型、质感与色彩等,在形式上,往往其美可羡,邀人青眼。

源头安在 / 魂系何处

高台凌云

台高而得天地之灵气,这一关于灵台的建筑文化观念,渗融着古人对于生命的认识与领悟,其间有着强烈的天帝、天神崇拜意识。

“念天地之悠悠” / “候日观云倚碧空” / “此凌虚之所为筑” / “铜雀春深锁二乔”

名桥卧波

曲桥之曲,意在柔美、优渐也。这种桥以在园林中为多见,基本功能在于实用,但由于造型重在曲,便强调了它的审美功能,即人在桥上,并不急于直达对岸,而有悠闲、留连与徘徊的心情。

天下名桥数“赵州” / 卢沟晓月 / 飞梁遥跨

雕梁画栋:中国建筑构件

屋顶制度

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的,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诗经》所谓“如跂斯翼”“如翚斯飞”,形容大屋顶的轻逸俏丽、“飞”意“流”韵,不由得令人怦然心动。

成因的讨论 / 文脉轨迹 / 美妙的“旋律”

屋架营构

以木构为主要结构“文法”的中国建筑,屋架是其承重构件。构成中国建筑木构群组形象的角色,主要有梁、檩、枋、椽、驼峰与雀替等,而使这些角色各得其所,则又有赖于举折之法。屋架,是中国土木建筑的特有“语汇”。

特有的“语汇” / 举折形象

木柱耸峙

有人说,在中国建筑的所有构件中,由于立柱扮演着独特的荷重角色,因而“腾不出手”来修饰、“打扮”自己,所以立柱往往是平易而朴素的,千百年来的形制也难以有许多变化。但实际上,中国的立柱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立柱千姿 / 演替的史影 / 柱的符号与文饰

斗栱错综

说起斗栱,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支承构件,在现存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物上,随处可见斗栱的身影。但斗栱的结构错综复杂,直接关系到中国建筑的模数制度,对此,人们又可能不是很熟悉了。

灿烂的形制 / 文化意义的诉求 / 斗栱文化缘起 / 潇洒的步履

墙壁高筑

墙壁是人类身心的自我保护,是人类占有、梳理自然空间的手段。中国历来有“墙倒屋不坍”的说法,这正反映了木构建筑的结构特点。木构是承重构架,墙壁一般只起围护作用,因而墙壁在组织空间时是相当自由的。

“墙倒屋不坍” / 围墙、影壁及其他 / 墙壁的“解放”

千门万户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很讲究“面子”的。门,是中国建筑物的“脸面”。正因如此,多种立面造型的门,表现出一张张不同的面孔。

古籍中谈到的门 / 门的世界 / 门面的讲究 / 风水禁忌

窗的魅力

窗实在是一个“气口”,不仅是生理上供空气、阳光通过的气口,也是心理上使室内之人与外界实现情感交流的一个通道。窗的精神意义,便是关于人的精神意义。所以中国建筑的窗,是一种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东西。

窗文化缘起 / 窗的姿态 / 窗的诗性品格

砖艺经营

中国人在漫长的营造活动中,总执着于将美文化及其观念带到建筑的每一部分、每一角落。当诸如砖雕、画像砖之类隐现于中国建筑文化之中时,砖艺的独异情趣与文化意义无疑令人倾倒。

泥土的塑造 / 砖的形象欣赏 / 画像砖神韵 / 砖画别裁

瓦片陶范

华夏宫室,自古多为土木所建,数千年风风雨雨,由于木易朽,故早期建筑遗存无多,现在倘想寻觅完整的先秦甚至汉魏的地面建筑物已不可能,只能从考古发现中领略残砖片瓦之遗风余韵。其中所谓瓦当,遗存颇众,弥足珍贵。

缘起与品类 / 美丽的瓦阵 / 瓦当:瓦艺翘楚 / 琉璃的辉煌

栏杆诗情

栏杆往往建造在楼阁与一些佛塔的凌空处,这些凌空的建筑一般都可供登临与眺望。人在登临、远眺之时,便可能有某种情感的抒寄,于是在古代一些骚人墨客的登临之作里,便不免写到栏杆,这就使得诗文中的栏杆空间意象成为情感的某种“符号”。

话说栏杆 / 古诗中的栏杆

台基永固

中国建筑在观念上愿其“立于万世”。实际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并不能长存,但要求建筑物“永存不朽”的观念与愿望必须得到满足。于是“一拍即合”,须弥座登上中国建筑舞台,正好满足了中国人通过营造以“立万世之基业”的文化心理。

台与台基 / 打好基础 / 须弥座:台基的“革命” / 台基形制

修饰

对于一座建筑物及其环境而言,铺地的设置,人工地完善了空间的第六个面。无论在室内、室外,作为人们生活活动于其上的建筑与园林平面,铺地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最后一个“句号” / 类型与品格

室的“美容”

中国建筑的装修是在满足建筑基本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开始的。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装修,具有梳理、分割、安排合适的空间区域的意义。围护、隔断、连续……装修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真正“醒”过来、“活”过来,成为真正属人的空间。

营构你自己的家园 / 琳琅满目

附录 中西建筑比较

以土木为材与以石为材 / 结构美与雕塑美 / 庭院与广场 / 人的营构与神的营构

主要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振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51893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