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药圣李时珍/中国孩子的好榜样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时珍,字东璧,1518年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一个医学世家。受父辈影响,他自幼喜欢医学,14岁考取秀才,22岁弃儒从医,曾任太医院判。40岁后,李时珍辞职回乡专事《本草纲目》的编写。他参考历代医学典籍,历尽千难万险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从医经验,历时27年,终于完成这部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鸿篇巨制。《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药圣李时珍的人生传记,让孩子们可以汲取伟人的经验,来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自己设定高远的奋斗目标。

内容推荐

在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史上,有一部鸿篇巨制——《本草纲目》,享有崇高的声誉,它的作者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喜欢医学。青年时期几次参加科考名落孙山之后,他立志从医,自学成才。

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古代医药学书籍中存在着错误,而且常常因此造成误诊。于是,他于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并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学书籍。

立定志向,他就开始大量阅读医药学书籍,并利用行医的机会收集资料。不管是在民间行医,还是在王府供职,抑或做太医院判,他都辛勤地阅读实践,不但读了万余卷医书,还博览大量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并潜心学习绘画,为《本草纲目》的编写做好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李时珍穿上草鞋,带着儿子和徒弟四处采药寻访。他不但去向各地的名医讨教经验,更向普通百姓虚心学习。种田的、打鱼的、狩猎的、砍柴的,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的足迹不仅留在家乡的山水间,也踏遍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的大小山川。

李时珍为了明确药性,还亲自品尝各种草药。如果出现中毒症状,他就自己配制解药救治。

公元1578年,一部将惠及后世的医药学巨著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两百多万字,52卷,载药1892种,药方万余例,附图千余幅。其中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作出了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后人更是称赞李时珍为“大明医圣”。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时珍就是凭借对医药学的浓厚兴趣,勤奋学习、刻苦实践,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才最终为人类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成长为光耀千秋的著名科学家,李时珍会留下怎样的成长轨迹呢?

他走遍万水千山,又将经历哪些艰难险阻呢?

这本书中就记录着李时珍的成长故事。

目录

雨湖神鹿

摇铃的孩子

小秀才

心比铁石坚

蛇的发现

常怀济世之心

千里拜师

十年寒窗

一个医生的叹息

在太医院的日子

回乡之路

行者无疆

夜探古寺

云深不知处

曼陀罗花与麻沸散

千年长寿方

遍地菊花黄

雨湖边的等待

榜样名言

榜样足迹(大事记)

试读章节

李时珍征得父亲的同意和支持后,立志学医。他觉得浑身轻松,幼时耳濡目染学到的各种医药学知识,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喷涌而出。父亲看到儿子对医学的热爱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更是倾尽所学,给予儿子认真的培训和指导。

“孩子,读书是必须的。但是读书的同时更要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临床中,才会成为更好的医生。”父亲对李时珍说。于是,李时珍经常和父亲一起出门诊,认真地积累经验。

城边有一座玄妙观,很有名气,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来这里参拜上香。李时珍就跟随父亲在玄妙观租房做诊室,为大家看病。把医学著作中的知识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之后,李时珍觉得许多困扰自己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他的医术提高得很快,父亲不在的时候,李时珍能够独立给人看病了。

李时珍行医的时候,更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逐渐发现,旧的药物书籍中有很多缺点,许多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录了一个简单的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疗效。想一想,如果医生按照书上的记录给病人看病开药,病人用错了药,那多可怕呀!他想,一定要对这些错误进行更正,否则,后患无穷。

蕲州有许多土特产,除了蕲艾、蕲竹之外,还有一种蕲蛇。蕲蛇就是蕲州本地产的白花蛇,可以入药,有治疗风痹、惊搐、癫痫的功能。

有一次,李时珍给病人开的药方里就有蕲蛇这味药,可是病人服用后,病情并没有好转。是什么原因呢?李时珍查阅医书,又请教父亲,确认自己的药方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他决心弄个明白。

李时珍去了药店,仔细观察了蕲蛇那味药,并且取得了样品。他向药店老板问明进货来源后,又来到蕲州的药材批发市场。那里是湖广地区最大的药材批发市场,有许多蛇贩子。李时珍找到卖蕲蛇的人,巧妙地盘问起来。终于弄明白,许多被称为蕲蛇的蛇,其实是从江南兴国州的深山里捕捉来的,根本就不是本地产的蕲蛇。

那么,真正的蕲蛇是什么样子呢?因为蕲蛇是名贵的药材,当地人捕捉过度,已经很少见到蕲蛇的影子了。李时珍请教有经验的捕蛇人,决定去山里亲自捕捉蕲蛇。

龙峰山地势险要,树木众多,杂草丛生。山中溪流纵横,道路险峻。蕲蛇的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刻截肢,否则很快就会中毒身亡。所以,很少有人敢上龙峰山,山上根本就没有道路。

捕蛇人带着李时珍在龙峰山上绕来绕去,来到了一处怪石嶙峋的险恶地方。那里灌木丛生,潮湿的空气中有一股腥臊的怪味儿。

“危险呀,一定多加小心!”捕蛇人说,“蕲蛇最爱蜇人的脚和腿了!”

李时珍把裤子用草绳扎紧,打好绑腿,以防受到蛇的袭击。他把衣袖和领口也包裹得严严实实。他跟着捕蛇人,用木棍拨开杂草和灌木前行。不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山洞。那个山洞里面黑糊糊的,冷气森森。洞口,缠绕着一种叫石楠藤的植物。

捕蛇人说:“注意,马上要看到蕲蛇了!蛇最爱吃石楠藤的花和叶子!”

李时珍有些紧张,紧紧地跟随着捕蛇人。

“嘘——”捕蛇人发现了目标。

李时珍也很快发现了蕲蛇。

石楠藤上,卧着一条蕲蛇。黑底白花的蛇身,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一段枯藤呢!

捕蛇人慢慢地接近目标,从口袋里抓出一把沙土,撒在蛇的周围。蛇嗅到干燥的土腥气,一动不动。

捕蛇人猛然用手中的叉子摁住蛇的脖子,麻利地用细绳扎住了蛇头,蛇挣扎了几下扭曲的身体,就被捕蛇人放入蛇袋中。李时珍和捕蛇人迅速地撤离,来到一条小溪边。

捕蛇人把蛇取出来,让李时珍仔细地观察蛇的外形。之后,捕蛇人快速地把蛇腹用刀剖开,让李时珍观察蛇的内脏。P27-31

序言

作家给孩子的礼物

朱自强

在儿童的课外读物中,传记文学应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门类。2001年颁布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用较为宽阔的视野,看待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建议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那么小学生(包括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读什么?当然主要是阅读儿童文学,而传记文学正是儿童文学中特殊的、重要的一种类型。

传记文学中主人公的生存、成长方式具有典型性。传记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主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事迹,能够唤起儿童读者的感动,引起儿童读者的思考。与一般的小说相比,传记文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更大、更深刻的影响。孩子们阅读传记,除了求知,更希望汲取伟人的经验,来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自己设定高远的奋斗目标,一本优秀传记可以让儿童的阅读生活更加快乐;同时,一本传记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

传记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而目前书店书架上众多的传记作品,在文学性和儿童性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传记是文学,给孩子们阅读的传记,则应该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应该成为儿童版传记所不能或缺的要素。

由范中华策划、出版社选定传主的这套传记文学丛书,是给孩子们的一份珍贵礼物。为了打造一套高质量、高品位的儿童传记文学丛书,同时也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文类积累优秀成果,我特别邀请了管家琪、常新港、程玮、汤素兰、薛卫民、吴然、徐鲁、薛涛、萧袤、王一梅、林彦、李学斌、黑鹤、张洁、北董、李东华、董恒波、郝月梅、刘东、鲁冰等一批获得儿童文学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还有陈玉彬、阎耀明、保冬妮、余雷、周宛润、侯颖、刘元举、杨毅、庄志霞等作家加盟创作队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在国内儿童版的传记丛书中,这样强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阵容还从未出现过。这些作家的人生智慧和艺术才华,给这套传记丛书提供了优良品质保证,也使目前传记文学的创作,实现了本质性的突破。希望这些书籍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2009年3月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药圣李时珍/中国孩子的好榜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9847
开本 32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49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190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