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历史常识
内容
亮点展示

《世界历史常识》--封详情.jpg

编辑推荐

1.“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何炳松先生的扛鼎之作

2.一部堪比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和房龙《人类的故事》的史学巨著

3.自1934年出版至今,先后印行几十次,影响几代中国人,被作为中学教材并备受推崇

4.精装精校典藏版,装帧精美大气,插图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何先生将“民族复兴”作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主旨,跳出惯常的“欧洲中心论”,放眼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所构成的整体世界。书中以亚洲为起点,叙述从世界文化的起源至欧洲如何逐渐主导了近代世界史的进程,以及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中间还穿插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欧洲的影响。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立场,并依照“综合研究”这一科学新标准,将人类政治、经济、学术、教育和宗教等活动交互错综的情形同时进行研究,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史,非常系统地勾勒出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一部shiwuqianli的新史学巨著。

作者简介

何炳松(1890—1946)

字柏丞,浙江金华人。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工作,抗战时期任暨南大学校长。他学贯中西,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丰,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著有《通史新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等。

目录

| 上 卷 |

第一部分 世界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一章 先史时代的人类

第一节 地球和生物的起源 / 004

第二节 原人的出现 / 007

第三节 石器时代人类的状况 / 010

第二章 埃及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西方高等文化的曙光 / 016

第二节 金字塔时代的埃及 / 018

第三节 埃及帝国和它的衰亡 / 020

第三章 亚洲、美洲的古文化

第一节 巴比伦和亚述 / 022

第二节 印度 / 026

第三节 米底和波斯 / 029

第四节 犹太人 / 031

第五节 古代的美洲 / 033

第二部分 欧洲文化的发轫和亚欧争雄的开始

第四章 希腊人的南下

第一节 爱琴海文化 / 038

第二节 希腊人的南下 / 040

第三节 希腊文化的发轫 / 042

第四节 希腊的殖民和商业 / 044

第五章 希腊文化的起源和亚欧争雄的开始

第一节 雅典和斯巴达两城邦的兴起 / 047

第二节 波斯战争 / 048

第三节 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 / 050

第六章 希腊的内乱和衰落

第一节 雅典帝国的衰亡 / 055

第二节 斯巴达的独霸和希腊的瓦解 / 057

第三节 希腊文化的发展 / 059

第七章 亚欧两洲统一的尝试和失败

第一节 马其顿和亚历山大 / 064

第二节 希腊文化的广播 / 068

第八章 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的亚洲

第一节 条支的兴衰 / 071

第二节 大夏和安息的独立 / 072

第三节 安息立国初期的内治 / 074

第三部分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亚欧争雄的继续

第九章 罗马的兴起

第一节 罗马的起源 / 078

第二节 共和时代的罗马 / 081

第三节 意大利半岛的征服 / 082

第十章 地中海的统一

第一节 罗马和迦太基的争雄 / 085

第二节 东部地中海的征服 / 089

第十一章 罗马的内乱及其和安息争雄

第一节 罗马共和国末年的内乱 / 094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成立 / 097

第三节 安息和罗马争雄的开始 / 098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的极盛时代

第一节 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 / 100

第二节 罗马的太平时代 / 102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文化 / 105

第四部分 印度佛教的广播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十三章 印度佛教的广播

第一节 孔雀王朝的印度和佛教 / 110

第二节 月氏帝国的护法 / 112

第十四章 罗马的内乱和安息的衰亡

第一节 罗马帝国的内乱 / 116

第二节 安息的衰亡 / 119

第十五章 波斯的中兴和罗马帝国的分裂

第一节 波斯的中兴和摩尼教的创立 / 121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基督教的胜利 / 123

第三节 波斯和罗马继续争雄 / 125

第五部分 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下和东方文化的发皇

第十六章 亚欧北方蛮族的南侵

第一节 欧洲文化的元素 / 130

第二节 亚洲匈奴人的迁徙 / 132

第三节 日耳曼民族的南下和罗马的灭亡 / 133

第十七章 蛮族南下后的欧亚

第一节 蛮族入侵后的欧洲 / 138

第二节 波斯和东罗马的死斗 / 140

第三节 突厥民族的初起 / 143

第十八章 中古时代的印度和南洋

第一节 中古初年的印度和佛教 / 146

第二节 南洋诸国的开化 / 148

第十九章 朝鲜和日本的开化

第一节 朝鲜的开化 / 156

第二节 日本文化的起源 / 158

第二十章 基督教教会的起源和事业

第一节 基督教教会的起源 / 164

第二节 清修制度和传道的事业 / 166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帝国

第一节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教义 / 169

第二节 哈里发帝国的建立 / 172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文化 / 176

第六部分 欧洲的混乱和亚洲北方民族的兴起

第二十二章 查理曼帝国和封建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查理曼的功业 / 182

第二节 查理曼去世后的混乱 / 184

第三节 封建制度的兴起 / 185

第二十三章 欧洲政教冲突的开始

第一节 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 / 189

第二节 教皇和皇帝的争雄 / 191

第三节 中古教会的权势 / 193

第二十四章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十字军东征

第一节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伊斯兰教的广传 / 197

第二节 欧洲十字军的东征 / 202

第三节 欧洲所谓异端和托钵僧的兴起 / 206

第二十五章 蒙古人的西征和土耳其的建国

第一节 蒙古人的勃兴 / 209

第二节 帖木儿的继起和印度帝国 / 213

第三节 土耳其帝国的建立 / 216

第七部分 中古欧洲的生活和世界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 中古时代欧洲人的生活

第一节 农奴和地主 / 220

第二节 城市和同业公会 / 222

第三节 中古末期的商业 / 223

第四节 哥特式建筑 / 226

第二十七章 中古时代的书籍和科学

第一节 欧洲各国语言的起源 / 229

第二节 西欧文学和侠义精神 / 231

第三节 中古欧洲的学术 / 232

第四节 中古欧洲的大学和学科 / 233

第五节 现代科学发明的开端 / 236

第二十八章 中古时代的英国和法国

第一节 诺曼底人入侵英国 / 239

第二节 金雀花王朝的英国 / 240

第三节 英法两国间的百年战争 / 243

第四节 百年战争后的英国和法国 / 246

第二十九章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商业的复盛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 249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 251

第三节 亚欧商业的复兴 / 253

第四节 地理上的发现 / 254

第八部分 欧洲的宗教革命和战争

第三十章 查理五世和路德

第一节 意大利的衰落和西班牙的隆盛 / 262

第二节 查理五世治下的日耳曼 / 264

第三节 基督教会的腐化 / 266

第四节 路德和他的主张 / 267

第三十一章 西欧各地的宗教革命

第一节 日耳曼的宗教革命 / 271

第二节 瑞士的宗教革命 / 274

第三节 英国的宗教革命 / 275

第三十二章 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科学时代的开始

第一节 旧教的改良和耶稣会 / 278

第二节 腓力二世和荷兰的独立 / 280

第三节 法国的宗教战争 / 282

第四节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 / 284

第五节 三十年战争 / 286

第六节 科学时代的开始 / 289

| 下 卷 |

第九部分 世界列强的形成和殖民事业的发展

第三十三章 英国国王和国会的争权

第一节 斯图亚特王朝和君权神授的原理 / 294

第二节 共和时代的英国 / 296

第三节 复辟和革命 / 298

第三十四章 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

第一节 路易十四的地位和性情 / 301

第二节 路易十四的武功 / 303

第三十五章 东部欧洲各国的发展

第一节 俄罗斯和彼得大帝 / 307

第二节 普鲁士和腓特烈大帝 / 310

第三节 波兰的瓜分 / 312

第四节 奥地利和玛丽亚·特蕾莎 / 314

第三十六章 世界商业和海外殖民

第一节 欧洲商业的发展 / 316

第二节 英法两国殖民地的竞争 / 318

第三节 美国的独立 / 319

第三十七章 18世纪时欧洲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 乡间和城市中人民的生活 / 325

第二节 特权的阶级 / 328

第三节 现代的科学和进步的观念 / 330

第四节 英国的立宪君主 / 334

第十部分 法国的革命和拿破仑

第三十八章 法国革命将起时的状况

第一节 法国的旧制 / 338

第二节 路易十六的专制 / 342

第三十九章 法国的革命

第一节 国民议会的改革事业(1789年—1791年) / 344

第二节 法国对外的战争 / 349

第三节 法国第一次共和政府的建立 / 352

第四节 恐怖时代 / 354

第四十章 拿破仑时代

第一节 拿破仑的得势 / 357

第二节 欧洲的太平和日耳曼的改组 / 359

第三节 拿破仑的内治 / 361

第四节 战事再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 / 362

第五节 拿破仑的极盛时代 / 365

第六节 拿破仑的败亡 / 367

第十一部分 世界民族运动的猛进和工业革命的发生

第四十一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的反动

第一节 欧洲的改造 / 372

第二节 大革命后的法国 / 374

第三节 日耳曼和梅特涅 / 375

第四节 南部欧洲的革命运动 / 377

第五节 拉丁美洲的独立 / 380

第四十二章 1848年的欧洲革命运动

第一节 法国的第二共和国与第二帝国 / 385

第二节 奥地利、意大利、日耳曼诸国的革命 / 388

第四十三章 意大利和日耳曼的统一

第一节 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 393

第二节 普奥战争和北部日耳曼联邦的成立 / 397

第三节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 401

第四节 意大利最后的统一 / 404

第四十四章 欧洲的工业革命

第一节 工业革命的意义和重要性 / 406

第二节 纺织机的发明 / 408

第三节 动力的发明和进步 / 409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工厂制度 / 411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兴起 / 415

第十二部分 世界帝国的形成和帝国主义的发展

第四十五章 德国和法国

第一节 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 / 420

第二节 世界大战前的法兰西共和国 / 423

第四十六章 大不列颠帝国

第一节 英国的立宪政治 / 428

第二节 英国其他的改革 / 430

第三节 爱尔兰问题 / 433

第四节 英国治下的印度 / 435

第五节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 439

第六节 南非 / 441

第四十七章 俄罗斯帝国

第一节 19世纪初的俄国 / 443

第二节 俄国和近东问题 / 444

第三节 农奴的解放和恐怖主义 / 446

第四节 俄土战争 / 448

第五节 尼古拉二世时的革命 / 450

第四十八章 世界帝国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和竞争 / 455

第二节 对非洲的瓜分 / 459

第三节 美国的兴盛和西班牙的衰落 / 461

第四节 日本的维新和雄霸 / 466

第五节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竞争 / 469

第四十九章 现代科学的进步

第一节 地球和生物的演化说 / 472

第二节 化学和物理的进步 / 474

第三节 生物学和医学的进步 / 475

第四节 史学的进步 / 477

第十三部分 国际的竞争和世界大战

第五十章 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一节 欧洲各国的军备 / 480

第二节 世界和平运动 / 481

第三节 国际的竞争 / 482

第四节 所谓的近东问题 / 485

第五节 大战的爆发 / 490

第五十一章 世界大战初期的事迹

第一节 第一年的战况(1914年8月—1915年8月) / 493

第二节 海上的战争 / 495

第三节 第二年的战况(1915年8月—1916年) / 496

第五十二章 欧洲三大帝国的瓦解和战事的结束

第一节 美国参战 / 499

第二节 俄国的革命 / 502

第三节 最后一年的战况 / 504

第四节 德、奥两国的瓦解和大战的告终 / 507

第十四部分 现代世界的困难

第五十三章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一节 巴黎和会 / 512

第二节 国际联盟的组织和事业 / 515

第三节 赔偿问题 / 518

第四节 裁减军备问题 / 521

第五十四章 世界大战后的列强

第一节 法国的复兴 / 525

第二节 英国的困难 / 527

第三节 德国的政变 / 531

第四节 意大利的独裁政治 / 534

第五十五章 欧洲新国的政情

第一节 中欧的新国 / 537

第二节 东欧的新国 / 540

第三节 巴尔干半岛上的混乱 / 543

第五十六章 东方民族的解放运动

第一节 土耳其的复兴 / 545

第二节 非洲北部的民族运动 / 547

第三节 埃及独立运动的失败 / 548

第四节 亚洲西部各地的民族运动 / 550

第五节 波斯和阿富汗的独立运动 / 552

第六节 印度、朝鲜和暹罗的解放运动 / 554

第五十七章 太平洋的现状

第一节 美国的强盛和经济危机 / 558

第二节 日本的发展 / 561

第三节 中日关系的恶化 / 563

精彩书摘

英法两国间的百年战争

【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要求法国王位】在金雀花王朝时代,英法两国因争夺领土曾有长期的冲突,结果英国在法国的领土丧失了一大部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述过。此后两国相安无事了许多年。但是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位时(1327年—1377年),法国的旧王朝忽告绝嗣,于是爱德华三世就以法国国王外甥的身份要求兼领法国的王位,因此又引起了两国间长期的战争,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百年战争”。

【克雷西之战】法国人不允英国国王的要求,自己另立国王,于是1346年爱德华三世就统率军队渡海在诺曼底登岸,沿途蹂躏,溯塞纳河(Seine)向巴黎而进。最后两军大战于克雷西(Gressy),法国的骑兵竟大败英国的弓手。十年后英国军队又侵入法国,大败法国的骑兵。法国国王约翰二世被掳到伦敦。

【英国国王始终不能征服法国】但是爱德华三世始终不能征服法国。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在爱德华三世去世(1377年)以前,已经把英国人所占领的地方恢复了一大部分。爱德华三世死后三十年,两国的战事几乎完全中断。但是法国所受的损失比英国大,因为所有战事都是在法国境内进行的,而且所有士兵在战事停止时往往成群结队专以劫掠为事。

【瘟疫(1348年—1349年)】战争的危害本已很大,到1348年又有一种瘟疫出现于欧洲一带。瘟疫所到之处,死亡枕藉。是年4月瘟疫传到佛罗伦萨,8月间又传到法国和德国,再到英国。次年瘟疫已遍及各地。这种可怕的瘟疫和天花、霍乱等一样,据传是从亚洲传到欧洲的。凡染疫的人往往两三天内就死。相传英国的人民因染疫而死的竟达人口的一半。欧洲各地的死亡人数亦和英国差不多。这就是西方史上所谓的“黑死病”。

【英国农民的叛乱(1381年)和农奴的消失】当时英国的农民阶级亦颇露不满的意思。原来此前英国的农民都是农奴,而且国内亦有新工可雇。自从黑死病爆发后,农民人数大减,工价因之日高,而农民工作的需要亦因之加大,因此国内的农奴渐觉从前地主所要求的徭役和税捐实在太不公允。于是1381年,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过重的苛税,把教士和贵族的别墅和庄屋烧毁了不少。这次农民的叛乱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是农奴制度却从此日渐消失了。此后农奴都逐渐用金钱去代替从前的徭役。再过六七十年,英国的农民逐渐解放,完全变成自由民了。

【威克利夫(1325年—1384年)】农民叛乱的主使人当时以威克利夫(Wycliffe)为首。他本是牛津大学的教师,曾经努力于教会的改革,组织一种“简朴牧师”的团体,专向民众去宣传教义。他为宣传便利起见,把拉丁文的《圣经》译为英文。后来他因为受到罗马教皇和教士的反对,竟进一步宣称教皇并不是教会中合法的领袖。他其实是宗教改革的一个先驱,为一百五十年后路德改革宗教的启发者。

【百年战争的重起(1415年)】自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死后,英法两国间的战事差不多停止了四十年。到1415年时战端再起,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统率弓手又大败法国的骑兵于阿金库尔(Agincourt)。十五年后英国人竟征服了罗亚尔河以北的领土。至于河以南的领土,虽然大部分仍在懦弱无能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手中,但是英国人的势力很有向南拓展的趋势。

【贞德(1412年—1431年)】当英军正在围攻奥尔良(Orleans)时,法国忽有一个笃信宗教的农家女子名叫贞德,宣称曾经听到一个声音叫她负起救国的责任。她于是穿上军装,骑一匹马,得法国国王的允许,带领一万士兵去解奥尔良的围。她果然大败英国人,并于1429年拥护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到兰斯(Rheims)去行加冕礼。她本想就此回家,因法国国王不许,于是再战英军,屡得胜利。但是法国士兵终以受女人的统率为耻,因此故意让她落入英国人的手中。英国人乃加以信奉巫术的罪名,于1431年把她烧死于鲁昂(Rouen)。

【英国丧失在欧陆上的领土】贞德虽死,但是激起了法国人同仇敌忾的精神。加以英国国会明知这次战争难以获胜,所以对于军费的供给不很热心,因此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不断失败。英国军队终于1450年退出诺曼底;三年之后,法国南部一带亦重返法国国王的手中,百年战争就此告终。而自从诺曼底人侵入英国以来,英国能否兼领法国土地的问题,亦就此得到解答了。

第四节 百年战争后的英国和法国

【英国的玫瑰战争和都铎王朝】百年战争终了之后,英国国内又有两大王族因争夺王位而引发了三十年的内乱(1455年—1485年),这就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兰开斯特(Lancaster)和约克(York)两大族间争夺英国王位的战争。因为这两族的人一用红玫瑰、一用白玫瑰做徽章,所以亦叫作“玫瑰战争”(the Wars of the Roses)。当时两方都各得一班有财力的大族加入战争,所以两方都是阴谋百出,暗杀横行,我们在此不细述了。两方的苦争直到1485年爱德华三世母族方面的亨利七世即王位之后,才告终了。亨利七世为都铎(Tudors)族人,所以他创立的英国王朝就叫作都铎王朝。自从玫瑰战争以后,英国国内的贵族或阵亡或被杀,减少了一大半,因此国王的权力大大增加,而亨利七世以后的百余年间,都铎诸王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会之上,从前爱德华所建的自由政府就此暂时消亡了。

【法国的三级会议】当英国的国会正在发展的时候,法国人亦组织了一个国会叫作“三级会议”(Estates General),由市民、教士和贵族三级的代表组成。在百年战争时,三级会议亦常常召开,但是法国的三级会议始终和英国的国会不同,不能强迫法国国王承认在征税以前应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

【法国始设常备军(1439年)】法国国王在百年战争将结束时,因有常备军的设置,所以势力大增。法国封建时代的军制早已消失,就在百年战争以前,国内的贵族亦早已用金钱代替出兵的义务,军队的供给已经不是封建时代的条件了。不过兵士因为军饷无定,往往对国人和仇敌都加以同样的劫掠。1439年时,三级会议议决,国王为维持军队防守边疆起见,得以征收一种国税,叫作人头税。这是各级会议一个很大的失策,因为此后法国君主不但统有军队,而且拥有永远征税的权力,税率可以任意提高。他和英国国王不同,不必每年召集国会议员决定征税的数目。

【路易十一扩张王权】法国君主想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当然不得不先削减贵族的权力。法国贵族虽然早已不许铸造钱币、自置军队或者直接征税,但是当百年战争告终时,有一部分贵族的势力还是很大的。路易十一在位时(1461年—1483年),才用精明阴险的手段把国内贵族的势力设法削减。从此法国的主权大为扩张,直到三百年后大革命时方才瓦解。

【英法两国各建强有力的政府】总而言之,英法两国自从百年战争终了之后,反而都变成了更强盛的国家。两国的君主都能把国内的贵族势力设法破坏,把封建制度的危险设法消除,因此国王的权力常有增加。加之工商各业逐渐发达,人民财富日增,政府的岁入亦足以应付政费和军费,国内的秩序既然有相当的军队去维持,国王的权力就不再和从前一样,要靠诸侯的拥护了。总之,英国和法国至此都变成了现代的国家。

前言/序言

序 言

本书上卷已出版多年。兹因课程标准既已订定颁行,故将上卷依照标准重新改编,并将下卷完成,合印出版,以副一般爱读本书者多年督促成书的雅意。不过,著者仍想在此略表他个人对于编辑历史课本和本书材料分配上的几点愚见。

编辑历史课本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因为就编辑课本的眼光来看,历史的材料实在太多,历史的范围亦实在太广。材料既多,当然不能不加以选择;范围既广,当然不能不加以限制。倘使我们没有相当的标准,那么当我们选择材料和限制范围时,就要受个人成见的支配,或者偏重政治,或者偏重经济,或者偏重民族精神,或者偏重大同主义,因此就要犯偏而不全的毛病,违反现代科学上客观的标准。这是编辑历史课本的第一个困难问题。

其次就是课本内容的详略问题。现在往往以为所谓的“详”就是无所不包,所谓的“略”就是撮其大要。于是求详的人竭力下堆砌的功夫,求略的人竭力做通概的工作。堆砌的结果往往流于琐碎,通概的结果往往流于空疏,使得读者或感到兴味索然,或觉得模糊不清。这是编辑历史课本的第二个困难问题。

著者的愚见以为我们在选择材料和限制范围时,要想避免个人的成见,只有绝对应用科学标准这一法。现在史学上比较符合科学的新标准就是综合的研究。所谓“综合的研究”,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人类文化的演进,不应该单单研究人类政治的、经济的、学术的、教育的或者宗教的发展;我们要同时研究人类政治、经济、学术、教育和宗教等活动的交互错杂的情形。因为人类的文化是政治、经济、学术、教育、宗教等活动的总和,我们倘若单单研究这种种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对于人类的文化绝不能窥见其全貌,所以我们课本中所取的材料和所包含的范围就应该以“综合研究”四个字来作标准,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全部文化的演进。换句话说,凡是足以证实人类全部文化演进的事迹都是历史课本范围中的材料。

再次,著者以为课本的适当与否绝不单单是内容详略的问题。理想的课本一定是简明而切实,所谓“简明”,就是略而不流于空疏;所谓“切实”,就是详而不流于堆砌。简单地说,就是一面要“言皆有物”,一面要“纲举目张”,以文化的演进为经,以过去的事实为纬,这才是折中至当的办法。著者很想用这种见解去解决前面所提出的两个困难问题,这一册小书就是著者在实际工作中一种冒昧的尝试。

此外,我们对于中外史的划分还有一个特殊的界限问题。著者的愚见以为我们要划分中外史的界限,亦应该以文化的演进为标准。详细地说,凡是纯属本国文化演进过程中的事迹(除偶然用来作比较外)可以绝对不提,凡是纯属外国文化演进过程中的事迹当然是本书正当的资料,这是很明显的了。至于和全世界人类文化有一般关系的事迹,著者的愚见以为我们应该不分中外,把它们一律划入本书的范围内。本书之所以述及中国的石器时代,法显和玄奘辈的西游,中国蚕桑、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西传,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种种事迹,理由就在于此。

著者以为除上述三个问题外,似乎还有一个立场问题,值得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以常理论,本无提出的必要,但是我们试看寻常所谓的外国史或世界史,多半是以欧洲为中心扩大起来的西洋史。欧洲固然是现代世界文化的重心,值得我们格外地注意,但是我们中国人既然是亚洲民族的一分子,而亚洲其他各民族在上古和中古时代对于世界的文化又确有很大的贡献,似乎不应该因为他们久已衰亡,就可以附和欧洲史学家的偏见,一概置之不理。因此著者很想在本书中用一种新的立场,针对亚洲匈奴人、安息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向来受人轻视的民族,根据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活动和贡献的程度,给以相当的位置,而加以叙述。这就是著者提出立场问题的理由,而本书也是用这样一个立场进行的又一种冒昧的尝试。

著者于此还有一点附带的感想要表达出来,就是关于这部分亚洲民族的史迹,竟不能不取材于英国学者所编的《大英百科全书》、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劳林生的《古代东方五大帝国史》和派克的《一千年间鞑靼史》;而本书所有对于这许多民族在文化贡献上估价的话,又十有八九采取前三部书作者的意见。这是我们亚洲人的“数典忘祖”呢,还是“礼失而求诸野”呢?著者之所以附提此点,无非想表明我们研究历史的前途,单就亚洲部分而论,还是非常辽远的,值得我们急起去直追。

本书的编述当然以“详近略远”为主旨,所以就分量分配来说,先史部分的篇幅只占一部分,上古和中古分别占三部分和四部分,而近世和现代的三百年间竟占六部分。同时最近一百年间的世界史则占六部分中的四部分,而20世纪以来的三四十年则又占四部分中的两部分。这是就世界史时代的远近而分配本书详略的大概。此外对于欧洲和其他各洲史事的分配,则以世界一般文化的演进情形为详略的标准。因为对于上古文化的起源和中古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亚洲各民族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欧洲,所以本书对于上古以来到15世纪时的亚洲民族活动史,加以较详的叙述,无论他们的内治还是外交,都较寻常西方人所谓的世界史略详。自16世纪以后,上古以来亚洲民族向西移动的潮流,因有地理上的发现,一变而为欧洲民族四处活动渐成独霸的局面,而亚洲各文明民族,反而一变而为受人压迫或文化落后的国家。因此本书对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不能不因篇幅关系,减去亚洲各国内部的情形,而详述欧洲各国侵略此种民族和此种民族抵抗此种侵略的经过。因为如果照样地平铺直叙下去,不但读者的兴趣将要降低,就是对于前面所标以世界人类文化演进为选材标准的宗旨亦将要不合了。总之,上古和中古的文化重心既然多在亚洲,故不能不并详亚洲;16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重心既然大部分在欧洲,故不能不特详欧洲。这是就世界人类文化演进的方向不同,来分配本书对于亚欧两洲史迹详略的又一个大概。著者愚见如此,但仍不敢云当;而且本书的内容能否合乎这个理想,还有待于读者的指正。

至于本书所有材料的来历,原本都应该详细地标明,但是著者自己以为这本书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读物,不是专篇的著作,所以就把这一部分工作省去不做。不过我们编辑史书当然不能凭虚凿空的,所以著者在此特地把本书的蓝本举出最重要的几种,以便读者复核或参考。关于先史时代的部分以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为主要的材料,关于欧洲的部分以布雷斯特德的《上古史》、著者自己所编的《中古欧洲史》和《近世欧洲史》三书为主要的材料,关于印度的部分以史密斯的《牛津大学印度史》为主要的材料,关于朝鲜和日本的部分以木宫泰彦的《日支交通史》为主要的材料,关于月氏和突厥的部分以《大英百科全书》和《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主要的材料,关于南洋群岛的部分以伊利奥特的《印度教和佛教》第三卷为主要的材料,关于安息和波斯部分以劳林生的《古代东方五大帝国史》(后来加安息和波斯而为七)为主要的材料,关于蒙古人的部分以霍渥尔特的《蒙古史》为主要的材料,关于穆斯林的部分以弗里曼的《萨拉森人的历史和武功》为主要的材料,关于土耳其的部分以柳克述的《新土耳其》为主要的材料。此外如中国的石器时代一段材料则根据翁文灏的《近十年来中国史前时代之新发现》一文(《科学》,第十一卷,第六期),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一段材料则根据向达的《纸自中国传入欧洲考略》一文(《科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著者从上述几位学者方面得益很多,所以对于他们都应该表示谢意。著者觉得有一部分材料,尤其关于安息、波斯、朝鲜、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岛诸国文化发展的情形,在汉文的著作中恐怕从来未曾有过,所以对于《古代东方五大帝国史》的著者劳林生、《印度教和佛教》的著者伊利奥特和《日支交通史》的著者木宫泰彦三人特别表示敬意。

著者深信我们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插图丰富亦是一个条件,所以对于本书的插图非常注意。不过他同时亦深知搜集适当的插图实在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所以很盼望读者能够加以谅解。

著者对于本书中各种名词的汉译问题亦曾给以充分的考虑,不敢苟且下笔。书中关于普通术语的部分如美术、建筑、科学、文学、宗教等名词大都以程瀛章等所编的《百科名汇》为标准。至于专名的部分,除了汉译中没有适当的标准由著者自由汉译的,其余尽量采用我国原有的而且最合理的译名,例如Franciscans译为方济派、Dominicans译为多明我派,骤然看去好像有点离奇,其实都是我国天主教徒中久已通行的旧译。又如Kaaba译为克尔白、Koran译为《古兰经》,骤然看去好像故意立异,其实都是依据我国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所著的《天方典礼释要解》这部书。著者深恐读者或起误会,所以特别提出一部分的实例来琐碎地声明。

著者之所以能够把这本书编成出版,这完全是因为受了王云五和李伯嘉两位老友的鼓励和帮助。倘若没有他们的“怂恿”,著者的胆气恐怕就不会有这样大了。至于书中插图,多承友人苏继庼君代为搜罗,为本书添彩不少。著者特在此附表谢意。

何炳松  

一九三三年五一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历史常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炳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61371
开本 32开
页数 592
版次 1
装订
字数 540000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