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随笔(精神游牧者的世界)(精)/人文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判处死刑七人:彼得堡二人,莫斯科一人,平扎二人,里加二人。处决四人:赫尔松二人,维尔诺一人,敖德萨一人。”

这是报纸上每天都有的。这种事已经继续了不止一周,不止一月,不止一年,而是几个年头了。这是发生在俄国,发生在人民认为每个罪人都是不幸的,直到最近法律上并无死刑的俄国。

我记得,从前我在欧洲人面前曾以此引为自豪,而现在不断出现死刑、死刑、死刑已经第二个年头,第三个年头了。

我拿着现时的报纸。

现时,五月九日,有一件可怕的事。报上印着几句简短的话:“今天在赫尔松的斯特里尔比茨基野地,二十名农民被处绞刑,罪行为抢劫叶里沙维特格勒县的地主庄园。”

这十二个人是这样一种人:我们以他们的劳动为生,我们以往使用一切力量败坏他们,现在也在败坏他们,从伏特加毒液开始,直到我们并不相信却拼命灌输给他们的那种信仰的可怕谎言——这样的十二个人,被他们给饭吃、给衣穿、给房住,过去和现在都在败坏他们的那些人的绳子绞死了。十二个丈夫、父亲、儿子,俄国的生活全靠这种人的善良、勤劳、纯朴来维持,现在他们却被捉了起来,关进监牢,带上脚镣。然后,为了不让他们抓住将要吊死他们的绳子,把他们的手反缚在背后,带到绞刑架下。有几个和他们同样的农民,就要把他们吊起来,不过这几人都有武装,穿着很好的靴子和干净的制服,手上拿着枪,伴送着被判决的人。这些被判决的人旁边,走着一个身穿锦缎法衣,围着项巾,手里拿着十字架,头发长长的人。队伍停住了。全部事务的主持者说了几句话,秘书念着公文,当念完公文,那长发的人便面对别的人正准备用绳子绞死的那些人讲了一些关于上帝和基督的话。讲过这些话之后,刽子手——他们有好几个人,一个人是处理不了这样复杂的工作的——立刻冲肥皂水,抹到索套上,以便把那些带着镣铐的人勒得更紧;接着就给他们穿上尸衣,带到绞架的木台上,给颈子套上索套。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这些活活的人,随着凳子从脚下抽出,就互相碰撞着,全身的重量立刻把自己颈上的索套拉得紧紧,于是痛苦地窒息而死。这之前还是活生生的人,只消一会儿工夫,就变成吊在绳子上的死尸,起初还慢慢地摇晃着,后来便一动不动地停住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上流人物,有学识的文明人士为自己的人类弟兄热心安排和想出来的。他们出主意,要悄悄地,黎明时候干这些事,这样就谁也不会瞧见;他们出主意,让执行的人分担这些暴行的责任,以便每个人都认为并且会说:他不是罪人。他们出主意搜罗堕落和不幸的人,一面迫使他们做我们想出和赞成的事,一面又装模作样,好像我们很厌恶做这种事的人。他们想出的主意甚至是如此微妙,一些人(军事法庭)只作判决,但行刑时必需出席的不是军人,而是文官。不幸的、被欺骗的、堕落的、受鄙视的人却去执行工作,他们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好好给绳子抹上肥皂,叫它更牢靠地勒着颈子,痛痛快快去喝这些文明的上等人贩卖的毒酒,以便更快更彻底地忘记自己的灵魂,自己人的称号。

医生查看着尸体,这里摸摸,那里碰碰,于是报告上司,工作已经完成,该做的都做了,全体十二个人无疑都死了。上司认为工作做得认真,哪怕这是沉重而且必要的工作,就回去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去了。人们取下僵硬的尸体,掩埋起来。

这难道还不可怕吗!

这种事不止出了一次,也不仅仅出在俄罗斯人民一个很好的阶层里面这十二个不幸的、被欺骗的人身上,而是几年来一直不停地出在成百成千被欺骗的人身上,而欺骗他们的正是那些对他们干这种可怕事情的人。

他们干的不单是这种可怕的事情,而且还在同样的口实下,以同样的冷酷无情在监狱里、要塞中、流放地制造种种苦难和暴行。

这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干这种事不是出于一时兴起,出于压倒了理智的感情,像在殴斗中、战场上,乃至抢劫时干出来的那样,恰恰相反,而是出于理智的要求,出于胜过感情的打算。因此这些事特别可怕。之所以可怕,那是由于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从法官到刽子手以及不希望干这种事的人干出来的所有这一切事那样彰明昭著;无论什么东西都不会如此明显、如此清晰地表明专制制度对人类灵魂的害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的害处。

当一个人可以夺走另一个人的劳动果实,夺走他的金钱、牛、马、甚至可以夺走他的儿女的时候,我们感到气愤——这是令人气愤的,但更加令人气愤得多的,是一个人可以夺走另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迫使他做伤害他精神上的“我”、剥夺他精神幸福的事。而干这种事情的人,却心安理得地为人们的幸福安排着这一切,用暗害、威胁、欺骗迫使从法官到刽子手这样的人,做出这些必然剥夺他们真正幸福的事。

当这一切几年来一直在全俄国发生的时候,这些事的罪魁,那些下令干这些事的人,那些能阻止这些事的人,却满有信心的认为这些事是有益的,甚至是必需的,或者想出一些话来,大谈什么不该让芬兰人像芬兰人所希望的那样生活①,而是必需迫使他们要像一些俄国人所希望的那样生活;或者颁布一些命令,说“骠骑兵团队里,袖子的翻口和短上衣的领子颜色应同短上衣一样,而领得的套衣,在袖口的皮毛上边,不得再有镶边。”

是啊,这太可怕了!

P2-5

目录

[俄国]托尔斯泰(1828—1910)

 我不能沉默

[俄国]柯罗连科(1853—1921)

 给卢纳察尔斯基的信

[苏联]高尔基(1868—1936)

 不合时宜的思想(节选)

[苏联]札米亚京(1884—1937)

 致斯大林的一封信

[苏联]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

 人道主义与当代

[苏联]娜杰日塔(1899—1980)

 沉默的年月

[匈牙利]凯尔泰斯(1929—)

 船夫日记(节选)

[波兰]米沃什(1911—2004)

 作家的自白

 论检查制度

[捷克]哈维尔(1925—2011)

 政治与良知(节选)

[捷克]克里玛(1931—)

 有权者与无权者

 一种选择

[捷克]塞弗尔特(1901—1986)

 冯·霍普审发

[捷克]塞梅契卡(1930—1990)

 不确定的现实和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南斯拉夫]米哈耶罗夫(1934—)

 谎言王国的现象学

[英国]福斯特(1879—1970)

 我的信仰

[英国]奥威尔(1903—1950)

 射象

 我为什么写作

[法国]伏尔泰(1694—1778)

 哲学辞典(节选)

[法国]雨果(1802—1885)

 向毁灭古迹的人宣战

[法国]夏多布里昂(1768—1848)

 华盛顿波拿巴异同论

[法国]左拉(1840—1902)

 我的憎恨

 我控诉

[法国]米什莱(1798—1874)

 我们的低级兄弟们

[法国]薇依(1909—1943)

 论无辜者的不幸

[德国]海涅(1797—1856)

 论“爱祖国”

[德国]马克思(1818—1883)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德国]卢森堡(1871—1919)

 狱中书简(二封)

[德国]黑塞(1877—1962)

 树木

[德国]布莱希特(1898—1956)

 如果恶行像下雨般出现

[德国]伯尔(1917—1985)

 命令与责任

 它们没有飞走

[德国]格拉斯(1927—)

 自由的昂贵代价

 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党中央第一书记

 安东尼·诺沃提尼的信

 致柏林艺术科学院院长彼得·哈特林的信

[奥地利]茨威格(1881—1942)

 历史是公正的吗?

 绝命书

[奥地利]卡夫卡(1883—1924)

 普罗米修斯

[中国]鲁迅(1881—1936)

 灯下漫笔

 同意和解释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美国]道格拉斯(1817—1895)

 致老主人的信

[美国]爱因斯坦(1879—1955)

 我的信仰

 恶运的十年

 悼念保耳·朗之万

[美国]威塞尔(1928—)

 我为什么害怕

 大屠杀与作家的苦恼

 为什么索尔仁尼琴令我烦恼

[美国]桑塔格(1933—2004)

 论勇气和抵抗

[美国]萨义德(1935—2003)

 流放随想

[美国]阿伦特(1906—1975)

 人们将不做祷告

 地狱之图

 何谓专制统治下的个人责任?

[美国]金斯伯格(1926—1999)

 诗歌、暴力以及颤抖的羔羊

 声明(论审查制度)

[美国]布罗茨基(1940—1996)

 论独裁

[墨西哥]鲁尔福(1918—1986)

 回忆和怀念

[墨西哥]巴斯孔塞洛斯(1882—1959)

 致代表秘鲁学生向我写信的特鲁希略的学生们

[秘鲁]马里亚特吉(1895—1930)

 文明与须发

[秘鲁]略萨(1936—)

 游隼和鸽子

 文学与流亡

 面包与自由

[厄瓜多尔]蒙塔尔沃(1833—1889)

 玉米

[阿根廷]博尔赫斯(1899—1986)

 匕首

序言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一部青春激荡的书。我记得其中的革命者赫拉美托夫说过一个关于阅读的意见,那意思是:读书要读最早的书,上游的书,原创性的书,其实就是指“经典”。他认为,其他大量的书都是出于对这些书的阐释。阅读《怎么办》时,我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雄心勃勃的中学生,赫拉美托夫的意见自然很受用,于是贪婪地寻找、大口大口地吞咽经典文本,至今许多仍然未能消化。

经典过于丰富了,因此往往显得深奥难解。大约正是为此,幽默家马克·吐温这样定义经典,说那是“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不过,回过头看,在所有读过的书籍中,毕竟要数经典给予自己的教益为大。这是一些需要慢慢咀嚼、慢慢吸收的书。正如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就是永远独特、意想不到的和新颖的书,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他在一篇题作《为什么读经典》的文章里,给经典列举了十四条定义,反复用“重读”和“初读”的经验作出说明,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给我们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在重温的书。他还这样写道:经典作品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的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就是说,经典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超出了文本本身。无疑地,经典会唤起我们对过去的感受力,成为一种知识背景,带领我们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大凡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我想,都会对卡尔维诺的定义表示认同。

前些年,出版界曾经有过一阵出版经典选本的小小热潮。选本多按不同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少见。而今,我编选的这套文丛,试图打破学科的壁垒,而以一种“人文精神”贯通之。选目则以欧美为主,其实是沿袭“西风东渐”时启蒙主义者的老路子,而加入一些新的文本材料,以见时代的播迁。

文丛共六种,学科以文、史、哲、政为主。其中三种为文献、理论、批评和记述;另三种为文学,纯属虚构类型。注重“人文”,就要求入选的作品,关注人类生存的现实境遇,而以社会的根本改造为依归。这些作品是真实的,也是真理的;它们符合善的原则,因为其中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公平、正义的普遍的要求;而且方式和形式是充分个人化的,所以是美的。

《思想踪迹》一种,选入十六世纪以降41位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家、人文学者、作家和科学家的思想作品。本书约略可见思想史的脉络,但无意做成史料汇编,所以不曾编入那类纯知识主义、形而上学的文字,论述抽象体系和绝对理念的文字,像逻辑分析哲学就不曾入选;反之选择像作家卡森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辩,美国科学家关于“熵”的定律的阐释等,目的在于凸显思想的批判性和实践性。思想家流派不同,观点各异,如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正义论者与自由论者,彼此常有冲突的地方,但人文的倾向是同一的。思想家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这里惟是选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作为编者,与其说追求“客观”、“全面”,毋宁说执著于某种片面性,这都无须讳言。

作为历史学的一种资料,《历史镜像》有点特别,作者都是历史现场的见证者,而非单纯的叙述者。范围是二十世纪的人类世界,取材则是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这里的所谓“经典”,实指案例的经典性。中国本来很有些独具特色的案例,如文化大革命等,遗憾的是至今少有记录平实的公开文字。本书除收入韦君宜忆述延安“抢救运动”一文外,其他案例,暂付阙如。中国人的思想和文章,大约是需要慢慢锻炼的罢。

《广场钟声》主要收入演说词。在西方,演说始自希腊罗马,可谓源远流长。柏拉图说演说术是“灵魂的接引者”,演说的内容直接诉诸公众的灵魂,论影响,是并不亚于政治小册子的。自然,演说的条件首先得有公共空间;倘若社会上并不存在自由表达政见的空间,甚至连私人空间也被占有如《1984》所描述,那么任何富含思想的演说都将归于泯灭。演说之外,收入三篇人权宣言,都是影响深远的。

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文学的作用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不同于逻辑语言的演绎,它以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深入读者的内心,而不仅仅诉诸头脑。通过共鸣,作者与读者的主体性产生置换,读者因感受而唤起自身的精神诉求;在这里,所有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化作生活问题,亲近、深入而无处不在。真正的文学,无论小说、散文和诗歌,都要求作者首先具有诚实的品格,有着正视现实的勇气。更大的勇气来自一种自由感和道义感,由此产生的文学是揭示性和干预性的,即使作者无意于宣传,一如论文和演说,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改造社会的积极的力量。目下所编的三种选本:《社会小说》、《文化随笔》、《自由诗篇》,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它们与国家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种形式主义是无缘的。

对于西方思想及文学的介绍,我国翻译家和出版家做了大量有益的、基础性的工作;无论作为读者或编者,都使我受益匪浅。除了文本的利用之外,本书对作者和作品的说明,不少参考了译者撰述的文字。编期仓促,尚有部分译者联系不上,在此,谨向诸位表示由衷的歉意和感谢。

2011年10月,灯下

内容推荐

《文化随笔:精神游牧者的世界》,集合了世界数百个优秀的头脑,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和记忆。托尔斯泰的《我不能沉默》、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节选)》、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伏尔泰的《哲学辞典(节选)》、雨果的《向毁灭古迹的人宣战》、海涅的《论“爱祖国”》……均在其中。

《文化随笔:精神游牧者的世界》由林贤治编写。

编辑推荐

《文化随笔:精神游牧者的世界》精选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多位大师富有人文精神的随笔经典60余篇。

“以立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精神的尺度。”编者林贤治从这一立场出发,精中选精,以国别区分,以时间为序,每人配以一二百字的作者生平简述,收入了海涅、马克思、黑塞、高尔基、伏尔泰、左拉、奥威尔、格拉斯、茨威格、卡夫卡、鲁迅、爱因斯坦、阿伦特、略萨、桑塔格、米沃什、博尔赫斯等人的代表性作品。全书群星闪耀,其中包括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选的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们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思考、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读全书,宛如享受一道精神盛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随笔(精神游牧者的世界)(精)/人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贤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4232
开本 32开
页数 47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5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