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文观止新编新绎
内容
亮点展示

详情页790x7148.jpg

编辑推荐

1. 新编新绎经久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经典古文,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

为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本书编者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精选上起初唐、下迄清末,以唐宋八大家为核心,经久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经典古文二百篇,呈现了一部全新的《古文观止》,该版本风行台湾地区30年。相较于通行版本,在选文上对各个时期文化的呈现更为全面。

2. 名家全新注译赏析,活泼生动,打造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古文观止》

本书对经典古文进行了全新注译赏析,就其立意、布局、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及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作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文字通俗而不失学术性,深浅适度而不失活泼性,难易得体而不失趣味性,取材广泛而不失精准性,是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经典古文译注读本。

3.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4.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张大可、韩昇等名家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上起二周,下迄明末,共收作品二百二十二篇。此书风行天下三百年,家喻户晓,至今不衰。

为了打造一部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全新的古文读本,本书编者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编辑经验,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核心,元明清各家的清新小品为羽翼,精选久经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文章二百篇,并对其进行题解、注译、赏析,纲举目张,体例明备。在内容上,理得事明,言之有物,起积极而正面的意义;在行文上,清新雅洁,韵味隽永,有相当的可读性;在体裁上,篇幅的长短、布局的严整,均可作为读者欣赏和写作的范式。

作者简介

高明,江苏高邮人,著名学者、教育家。抗战期间,先后在中央政治学校、西北大学、政治大学任教。后到台湾,主持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及中文研究所工作。1975年退休后,专心著述,兼从授业,为阐扬传统文化奉献毕生。著有《帛书老子校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等。

王更生,河南省汝南县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并曾兼任“中央大学”、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客座教授。一生勤于研究,出版《中国文学的本源》《中国文学讲话》等专著50余种,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教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学、文化学、历史学、经学、子学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和教学上,更是卓有贡献,著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导读》《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范注补正》等14种,发表“龙学”论文近50篇。王更生的“龙学”著述,涉及了《文心雕龙》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论述或见解,因此在两岸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目录

卷一 · 唐文

上韩昌黎书

原 道 

原 毁 

师 说 

杂说一 

杂说四 

获麟解 

进学解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送王秀才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画 记 

蓝田县丞厅壁记

宫 市

答李翊书

讳 辩

祭鳄鱼文 

祭田横墓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答吕毉山人书 

敌 戒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段太尉逸事状 

箕子碑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蝂传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愚溪诗序 

三戒并序 

童区寄传 

与微之书 

庐山草堂记 

荔枝图序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记 

鉴 药 

陋室铭 

杨烈妇传 

命 解  

题燕太子丹传后 

野庙碑 

原 谤 

昌黎先生集序 

韩文公墓志铭 

长安雪下望月记 

辨私论 

阿房宫赋 

李贺小传 

辩 害 

书褒城驿壁 

卷二 · 宋文

送徐无党南归序

梅圣俞诗集序 

江邻几文集序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新五代史宦者传论 

祭石曼卿文

纵囚论 

泷冈阡表

丰乐亭记 

秋声赋 

醉翁亭记 

苏氏文集序

真州东园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待漏院记 

岳阳楼记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息 戍 

辨 惑 

沧浪亭记 

六 国 

辨奸论 

送石昌言北使引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爱莲说 

唐 论 

宜黄县学记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战国策目录序 

墨池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古 文

…… ……

前言/序言

“古文”就是今天所谓的散文,“观止”即尽善尽美的意思。此次,为了因应各方的需求,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特邀请国学大师高仲华先生任总编纂,并礼聘对古文素有研究的学者王国良、洪顺隆、叶国良、刘纪华及笔者共五位教授,负责注译和赏析工作。

其间在拟定体例、选配作品时,为了符合文字通俗而不失学术性、深浅适度而不失活泼性、难易得体而不失趣味性、取材广泛而不失精准性的理想要求,举凡聚材、排比、校勘、分析,无一不是经过殚精竭虑,斟酌至当而后定。所以寒暑两更,稿草数易。当此即将公开问世之际,特略抒所见,向海内外爱好古典散文者进一言。

在我国三千多年来的文学长河里,古典散文一直是风格独标,和韵文、骈文、小说、戏曲成并驾齐驱之势。但如就其应用的广泛、体裁的多样、内容的繁富、作家的众多、作品的数量而言,更戛戛乎凌越韵文、骈文以及小说、戏曲之上,为我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明珠。

两汉以前,我国古典散文的发展已经登峰造极,譬如经典散文的雅丽黼黻、光景常新;诸子散文的各具形态、照耀千古;史传散文如《左传》《史记》,更是语若贯珠,气类长虹,千载以下,读他们的作品,还令人望文兴叹,有逸步难追之感。

魏晋六朝以迄隋初,三百八十四年的文坛,由于受到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影响,弥漫着华辞丽句、无病呻吟的颓废氛围。于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与“三苏”先后蜂起,力挽狂澜,以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之古为号召,把我国古典散文再次推向理想的巅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浙江绍兴人吴楚材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上起二周,下迄明末,共收作品二百二十二篇。此书风行天下三百年,家喻户晓,至今不衰。现在时间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时代,展望当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脉动,知识的走向,三百年前编印的《古文观止》,虽然有它历久弥新的价值,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 不可讳言的,无论是其编辑的宗旨、选文的标准、篇幅的长短、注释的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而需要改弦更张。

本书编者有鉴于此,特采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编辑经验,改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核心,元明清各家的清新小品为羽翼,精选文章二百篇,并于正文之外,附列题解、注译、赏析以资参证。纲举目张,体例明备。

凡热爱古典散文的社会人士和在学青年,得此一编,信可不假外求,坐收游目骋怀的读书乐趣。不过,由于文多辞繁、事成众手,想要避免疏漏,实感不易。为此甚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作为再版修订的参考。

王更生

1992年10月

精彩书摘

师 说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①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③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题解】

唐代学风浮华,文尚骈俪。韩愈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不仅想要振起衰敝的文风,更想要挽救沉沦的道德,李蟠已通晓“六经”,还能虚心从师问道,所以韩愈特别作了这篇《师说》给他;一方面嘉许李蟠, 一方面指陈时人观念的错误,并重申从师问学的重要。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提倡师道之不遗余力。

【注释】

① 传道、受业、解惑:传布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云:“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受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末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仍作双受。”受,与“授”通,受业即授业,指以学业教授给弟子。今“受”“授”二字义相反,受业乃学生对老师之自称。

② 夫庸:夫,发语词。庸:何、岂。

③ 句读:说话或作文时,表达出完整独立的语意,可以停止的叫句,语意未完但可稍停的,叫读。读:一作“逗”。古书没有标点,句读多由师长传授。

④ 不:同“否”。

⑤ 小学而大遗:学习小的而遗漏大的。小:指学习句读。大:指传道,解惑。

⑥ 巫:为人降神祈福消灾的人。 

⑦ 乐师:演奏音乐、教导歌舞的人。

⑧ 百工:各种工匠。

⑨ 谀:阿谀、谄媚。

…… ……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可以传布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 那么他的疑惑永远也不会解决了。

比我先出生的,他明白道术,当然比我早,我要向他请教学习。比我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明白道术也比我早,我也要向他请教学习。我要请教学习的是道术,何必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不管是富贵,是贫贱,是年纪大,是年纪小,只要道术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啊! 

唉!尊师问道的风气,许久不流传了,想要人没有疑惑是很困难的了,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过常人很多,还要追随老师,请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比圣人差得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明的人更圣明,愚笨的人更愚笨,圣明的人为什么会圣明,愚笨的人为什么会愚笨,恐怕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一个人疼爱他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可是他自己却以跟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不明白道理啊!那些儿童的老师,都是教他们诵读书本,学习句读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布道理,解释疑惑的人。句读不知道,会去请教老师,疑惑不能解决,却不知道请教老师,学习小的,遗漏大的,我真看不出他的聪明在哪里。

巫师、医生、乐师、工匠等人,不以拜师学习为可耻,士大夫这些人, 若是彼此称老师、称弟子的话,大家就围聚起来取笑他们。问他为什么要取笑,他就说:“他跟他年龄差不多,道术也差不多啊!”因此拜官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可耻,拜官位高的人为师,又觉得像谄媚。唉!尊师问道的风气, 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师、医生、乐师、工匠等人,是那些有地位的读过书的人所瞧不起的,如今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奇怪啊! 

圣明的人时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其实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明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明。只是明白道理有早有晚。技术学业的研究有专门、不专门, 像这样罢了。

李蟠,今年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传都能通晓熟习,不拘泥于时下的风气,来向我请教,我嘉许他能遵行古人所传的道理,所以作了《师说》这篇文章送给他。

【赏析】

韩愈提倡古文,排斥佛老,是个极力想转移社会风气的人,为了达到转移的目的,所以特别鼓励人谦虚求教,互相学习,写作这篇《师说》,就是希望人人能在积极的学习中,日新又新,不断地进步。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说明老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第二段的重点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句,也就是说,从师的目的在问道,不当介意地位的贵贱,年龄的大小。第三段说明圣愚之分,在是否能从师学习。第四段讥当世之人,只知为子择师,而不知自己从师。且所择之师,只授句读,也不能算真正的老师。第五段讥士大夫之耻于相师,其智反不如百工。第六段说圣人时时尊人为师以问道。举孔子为例,说明人若有一技之长,就当尊之为师以努力学习。第七段说明写作本篇的理由,他称李蟠能请学于他,正表示了他乐育英才的意愿。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给“老师”一词下了最简要而深入的定义,成为千古名言。而他将学术与地位、金钱、年龄分论的主张,也使学术能超越政治及世俗的观念,而有其独立的价值,受到应有的尊重,难怪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称赞他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了。

    杂说四

韩 愈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秖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③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④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⑥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⑦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题解】

本文亦是寓言,是《韩昌黎集》卷十一《杂说》四篇中的末篇。乃借千里马以喻贤才。千里马待伯乐之识拔,食者之善养,驭者之善策,否则只如常马。同理,人也赖识拔、培养、任用才能表现才能。韩愈怀才不遇,故此文有为而发。

【注释】

① 伯乐:本星名,掌天马。秦穆公时有孙阳者,善相马,因亦名伯乐。

② 秖:同“只”。

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二马相连并曰“骈”。槽:养马之食器。枥:养马之处所。卷一·唐文 033 

④ 食:同“饲”,喂养也。下同。

⑤ 见:显现也。

⑥ 策:马鞭也。此处作动词用,为驱策、驾驭之意。

⑦ 鸣之:鸣:嘶也。言马以嘶鸣表达意思。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屈辱在奴隶的手中,相偕死于马槽边、马棚里,不会被称为千里马了。

能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吃完一石谷子,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就以一般马的食量喂养它,那么这匹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够,美好的才干便不能表现出来。甚至想要使它跟常马一样都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以对待千里马该有的方法驱策它,不以使它饱足以发挥才能的食量养它,而当它鸣叫时又不能了解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恐怕是真的不了解马吧!

【赏析】

此篇以千里马喻贤才,伯乐喻知己。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始能展布才华。文中不仅为怀才不遇者叹,尤深讥于当政者之不能识拔人才也。全文共分两段:首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起笔二句从正面说有伯乐,始有千里马,为一篇主旨。其次七句从反面再说伯乐不常有,所以虽有千里马,也因无人能识,而埋没委曲,庸碌以死。第二段说千里马不同于凡马,食马者如不能善待、善食、善知之,则不足以表现才华以成千里马。故为政者亦应识拔真才并尊养善任之,不可谓天下无才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文观止新编新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明
译者
编者 高明
绘者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230581
开本 16开
页数 11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47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876
CIP核字 2020115765
中图分类号 I262
丛书名
印张 7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75
6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