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解故宫之美
内容
物流紧急通知

因库房地区疫情影响,发货时效延迟。我们会在恢复后第一时间发货给用户,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如有其他要求,可直接联系客服。

亮点展示

“李解”故宫之美商谈图.jpg

编辑推荐

解读古代建筑美学

领略社会历史风情

探寻传统文化底蕴

感受故宫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该书系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文儒与故宫著名摄影家李少白联璧之作。独到的解析与精彩的摄影相得益彰,图片和文字都凸显个性。“二李”从“意” “形” “声” “色”四个方面,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介绍了故宫的修建背景、规划、历史沿革,描写刻画了故宫的殿、门、墙、屋顶、脊兽、雕塑等建筑元素及周边环境,分析了建筑政治理念与建筑艺术审美之间完美统一的原因;在故宫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解读中领悟;力图探寻现代社会对古老紫禁城的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

作者简介

李文儒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出版有专著《走进鲁迅世界》《文化遗产的青春问题》《博物馆的种种可能》《鲁迅画传》《故宫院长说故宫》《故宫院长说皇宫》《紫禁城六百年》《故宫学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等。

李少白

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摄影协会名誉会长,《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影像》《数码摄影》《数字生活》杂志编委,《中国国家地理》《文明》杂志签约摄影师。以拍摄故宫与长城主题著称,长期坚持从人本主义的审美角度展现、诠释中国传统标志性建筑。出版有《看不见的故宫》《走近故宫》《看不见的长城》《长城野韵》等多部著作,视角独特,影响深远。

目录

前言 008

规划·布局 001

到底是谁规划、设计了紫禁城?只能说永乐皇帝朱棣是总

规划师、总设计师。

现在的人认为紫禁城足以代表东方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但不能说是朱棣个人规划得好,设计得好。

朱棣绝对不是为了好看才建造紫禁城。

可是,紫禁城为什么建造得如此好看?

为什么当时好看,现在好看,以后也好看?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建造皇宫的皇帝,而是中国的古老文化,

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审美文化。

结构·造型043

紫禁城里的房子,有一间与三间、五间、七间、九间或更

多连在一起的;有不到一人高的与几米、十几米、几十米的;

也有在几十平方米小院里的与几万平方米大院里的,虽然

基本的组织结构大体上一致,但形态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

二千三百多平方米的太和殿里,只坐着皇帝一个人;而交

泰殿下边不到一人高的房子里,要挤进几十个值班的太监。

宏伟与矮小,宽广与狭窄,敞亮与昏暗,张扬与遮蔽;以

高低起伏,以大小错落,以疏密相间,以钩心斗角,以神

秘复杂,将上下等级、亲疏远近、尊贵卑贱井然有序地区分。

空间·节奏 10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中外的哲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这么说过。

也许这说法的原创是建筑师。不过,大家都认同。

面对规模如此之大、如此复杂的紫禁城,我们聆听到的是

不是一部既悠长又嘹亮、既激越又恢宏的主题鲜明、叙事

宏大的紫禁城交响曲?

彩绘·光影155

紫禁城是用强烈的色彩包裹起来的。

不可想象的是,居然可以用这么强烈、这么大面积的金色、

黄色、红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混搭。

只有这么超常规体量的皇皇宫殿,才可以承受得起同样超

常规色彩的渲染。

换言之,正是因为选择了如此鲜亮夺目、铺天盖地的大红、

大黄、大金,以及其他也很鲜艳的五颜六色,与日月星辰、

岁月流光相映生辉,才能与皇帝的宫殿相应相称、相得益彰。

附录 故宫断想-216 对话 整体保护中的故宫大修-274

前言/序言

前言/序言

皇帝的宫殿是皇帝下旨建造的,是为皇帝自己建造的,是为皇帝的子子孙孙们建造的。

皇帝们建造自己的宫殿首先并不是为了好看。但建造出来的宫殿确实好看。过去好看,现在好看,以后也好看。为什么?

朱棣皇帝按照他的意志建造的紫禁城,一如任何朝代、任何地方的皇帝的宫殿一样,一定是当时、当地最好的、最辉煌的建筑。并且,由于紫禁城是中国皇帝建造的最后的宫殿,在此之前至少有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可继承的传统和可效仿的样板,紫禁城才能够建造得既无比宏伟、无比壮丽,又无比规范、无比标准。

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

当皇宫——紫禁城作为帝制时代统治核心的功能终结之后,当故宫——紫禁城转型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之后,当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成朱棣为公众自由“观看”的对象之时,紫禁城便只留下了“图像”的意义。

把已经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图像”的紫禁城作为“图像”欣赏解读时,紫禁城便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标本特性,从而为所有观看者与解读者提供着欣赏角度和解读通道的种种可能。

如所有的帝王一样,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业承传万世;但他绝对想象不到,几百年之后,他的宫殿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皇宫建筑群,成为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游览之地。

当这么多人涌进昔日的皇家禁地——而今可以随意观看的“博物馆”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关照下理性地解读抑或感性地领悟他们所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与纠结?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紫禁城作为帝制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的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空间不曾改动的“图像”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累积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所指的理性解读,是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即透过紫禁城的显性图像,身临其境地直观地认识紫禁城与帝制的体制制度、礼仪规范,君主的执政行政、皇家的宫廷生活,及其与历史发展、国家民运、民众生活的关系。

我所指的感性领悟,是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

我所指的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追问,政治文化与建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紫禁城其实是一个“主题先行”的艺术结晶,即中国帝王意志、统治思想、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

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古老文化、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的审美取向。这正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审美的独特性、根底性所在。

宏大的建筑源于深厚的文化,找到了这个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也就找到了面对紫禁城宏大建筑群之时,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建筑政治理念与建筑艺术审美二者之间竟能如此完美地统一而一再震惊的根本原因。

对紫禁城的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最大特征,是以实体为对象为中介,以可视的可走进去的图像为对象为中介。与平面图像(印刷品)、影视图像不同,作为“建筑”的“图像”是可以走进去的、立体的、多维的图像。走进紫禁城,即走进紫禁城图像之中。在图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行走中领悟。

规模无比宏大的、迷宫般的紫禁城形成的多维的、连绵铺排的紫禁城图像,及其相应的既十分明确又非常复杂丰富的信息,足以使活动在图像中的任何人成为图像中一个移动的“图像分子”,成为被图像化了的一个“图像”,被符号化了的一个“符号”。包

括皇帝时代主宰紫禁城的皇帝本人。如皇帝的登基、早朝、经筵,皇帝的坐姿站态,皇帝的行走路线,统统是被紫禁城空间严格限定了的。对臣子与奴仆的限定就更不必说了。可以说,紫禁城图像是使皇帝成为皇帝、奴才成为奴才、臣民成为臣民的坚固牢笼。

虽然皇宫的功能早已消逝,现在的人们可以大摇大摆地以主人公的姿态,以作为主体的审视者身份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但仍然需要警惕紫禁城图像的隐性绑架,警惕被强大的紫禁城图像化为紫禁城图像中的一个移动的“新图像”。因为时世虽然大变,但曾经弥漫着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那个实体没有任何改变,曾经发散着固化帝制、固化皇权的强大而奇异的“气场”力量的那个真实的空间仍然原样存在;况且,那种长时期的固定化了的力量太强大了,行走在这样的“气场”中,此时此刻的“这一个”的视觉与感觉,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感化、被置换为彼时彼刻的“那一个”的视觉与感觉,亦即成为被图像化了的“图像”,被符号符号化了的“符号”。于是,“这一个”移动的图像或符号,会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认同帝制文化、皇权文化,或它们的某一方面。于是,现在的“这一个”便成了原来的紫禁城,即皇帝的紫禁城的附属与俘虏,亦即皇帝的附属与俘虏。这样的事实其实屡见不鲜。这是我反复强调的、行走在紫禁城图像中的观看者必须自觉坚守现代理念理性的理由。

一方面,存在紫禁城图像对于“我”的绑架与俘虏,即对“我”的负面影响与改造的危险;另一方面,在对紫禁城图像的解读与感悟中,“我”对于紫禁城图像的选择、置换与再造的空间无限宽广。

一切基于紫禁城建成之后,特别是紫禁城成为现在的人们视野中的图像之后产生的多义性。

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无论是紫禁城的建造理念,还是几百年来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近百年的功能转换,使得这一形态未改的建筑实体在图像意义上一直处于“生长”状态。

由建造理念决定,建造之时就赋予建筑本体明显的、隐含的、象征的多重意义,在后来的使用与转换中,更“生发”出真实的、虚拟的、视觉的、心理的、潜在的多重图像;也就是说,紫禁城图像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随时间而延续。

紫禁城建造者的初衷,紫禁城“需要”的、“想要”的理解,与后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与各种可能的解读,永远不可能对等。

所以,理解的过程、解读的过程,即创造的过程。“生产”出来的图像可以通过“我”的解读不断地“再生产”。参观紫禁城,把紫禁城作为图像首先是视觉行为。紫禁城是看的,不是读的。但看也是读,要让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深化为认真地解读。读属于帝王的紫禁城之图,读属于自己的眼睛、属于自己心灵的紫禁城之图。当以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把紫禁城作为完整的或分解的图像来读的时候,事实上参观者已进入重构的创造状态,对象已不再是建筑客体而成为参观者的主体创造了。这样,参观者就可以

进入读懂原本属于建造者的帝王之图和读懂属于自己的眼睛与心灵之图的境界了。

紫禁城虽然是皇帝为自己而建造的,可是,中国的帝制一去不复返了,建造紫禁城的实际目的与使用功能也一去不复返了,谁也不会再做重建一座紫禁城的白日梦,紫禁城的原创意图就此终结。

紫禁城虽然不是在建筑美学指导下设计建构的,但由于文化的原因,作为“主产品”的意义、作用随风而逝,而作为“附产品”的如紫禁城图像的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等反倒可能成为永恒。

在本书中,我所关注的和集中讨论的就是紫禁城之美。

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中国古老哲学诗学的形体化、格式化、标准化、图像化,因而作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又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紫禁城之美体现在紫禁城的选址、规划、布局、结构、造型、着色中,体现在紫禁城的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空间节奏、光影变幻中,体现在紫禁城整体的统一、完备、端庄和变化差异间的对应、和谐、均衡、灵动中。一句话: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

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其伟大建筑已经凝结为经典。紫禁城建筑的经典性体现在经得起历史的筛选淘汰,经得起历史的挑剔,经得起现在与未来的想象——不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它的局部,甚至那些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属于六百多年以来所有见到和想见到它的人们,更属于今天和今后见到和想见到它的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不只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人们,也不只从事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人们,所有从事艺术创造、艺术设计的人们,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从伟大的紫禁城汲取艺术创造的灵感;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都能从紫禁城图像中直接地、直观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熏陶和东方建筑美学的强烈感染与无限启迪。

曾经的皇宫紫禁城早已成为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但宫城仍在。

紫禁城是一个奇特独特的存在。

以煌煌宫城昭示从皇朝到民国、从君主到民主之浩浩大势,唯有紫禁城;以煌煌宫城见证没落帝制皇权祸国殃民、新生人民国家自主自强,唯有紫禁城;以煌煌宫城彰显古代建筑文化、建筑科技、建筑艺术、建筑审美,唯有紫禁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解故宫之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文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210393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4
出版时间 2021-09-01
首版时间 2021-09-01
印刷时间 202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712
CIP核字 2021182650
中图分类号 K928.74-4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5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