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之家族--非洲内陆的最后长征/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非洲,一片广袤恢弘的浩瀚大地,深藏着难以描摹的历史厚重影像,具有非凡勇气的探险家兼作家劳伦斯·凡·德·普司特,引领你深八走八这场瑰丽跌宕的戏剧,共同承担起寻找生命原形的使命……

1949年,普司特接受英国政府的派遣前往旧英属中非,实地勘探内陆的不毛之地,调查伦敦无法完全掌握的两大片高原,写下动人且深入的旅行记录。

内容推荐

1949年,普司特接受英国政府的派遣前往旧英属中非,实地勘探内陆的不毛之地,调查伦敦无法完全掌握的两大片高原。

书中不仅回顾了传奇家族在非洲的困难辉煌的开垦经营,还真切抒写了他对非洲大陆深挚的情怀。这本游记就是行程的全记录,是冒险与发现,同时也是曾经风光的大英帝国势力在非洲逐渐衰落的最后一次影像长征。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起飞,横越欧陆与非洲,经过漫长的飞行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踏遍了中非的失落世界。包括现在的赞比亚,马拉维等国度少为人知的高原、高山。普司特与当地原住民或是欧洲移民深情相遇,写下动人且深入的旅行记录。

普斯特的作品风靡一时,受当时英国上层贵族尤其是皇室的青昧。

目录

行万里路念天地之悠悠——《旅行与探险经典丈库》(葛剑雄)

起始点

第1章 时光之旅

第2章 空间之旅

第3章 青山相遇

第4章 群山之后

附录一:劳伦斯·凡·德·普斯特小传

附录二:劳伦斯·凡·德·普斯特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醒来,雨依旧下得热闹。9点半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到机场报到。十二英里开外的确是有些亮光,在我身边还是一团雨雾。

我赶到其菜卡(Chileka),发现驾驶跟气象官正在讨论飞机起降的问题。来自南非葛汉斯敦(Grahamstown)的阿奇·戈登非常担心。他已经延迟三天了,沙利斯伯里的上级怒不可遏,警告他很多次了。他们是一家私人的包机公司,刚刚成立,能撑几天还说不准,担不起得罪客户的恶名。那两个高级长官也等得不耐烦了,很明白地告诉他,今天非走不可,一刻也耽搁不得。

驾驶员不太喜欢这个鲁莽的主意。他告诉我说,星期一他从罗得西亚飞过来,可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他替“公司”卖命也就罢了(从这点看,他还挺忠心耿耿的),但公司要明白,飞机上可不只他一个人。

接近布兰太尔的时候,他发现了那道极为罕见的云柱,不断地翻动、旋转,变幻莫测。这道云柱规模不小,不只是在姆兰杰上空盘旋,更笼罩了邻近的区域。他这架小小的单螺旋桨飞机勉强爬升到一万七千英尺,想要从云柱上掠过去实在不可能,他挣扎了半天,最后还是放弈了。其菜卡没有地面导航人员可以帮忙,实在是没有办法撑下去了,最后,他心一横,决定赌一赌运气跟他的驾驶技术,机鼻直冲云端。他说,云雾里面暗得跟黑夜一样,气流混乱得像是地狱。他如有神助,艺高人胆大,硬是平安洚落机场。但这种玩命的把戏,他可不想再来第二次。

听了他的话,我又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又被关进命运的斗室之中了。所以当他转过身来,用我的母语一南非荷兰语问我作何感想,我很清楚地回答他:“听好,你如果觉得没有理由冒这种危险,何苦勉强自己?你是专家,连你都觉得今天这种状况不能起飞,那么,我就不允许世上出现任何力量让你改变主意。”

“但你们不是都急着要离开吗?”他说——松了一口气,我想。

“我可不急着害死别人或是害死自己。”我回答,“你决定起不起飞,我百分之百地相信你,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完全支持。”

听了这番话,他看起来高兴多了。他说,他出去遛个五分钟,到“上面”看看,天空到底是什么模样。

他才一起身,两位将军就从布兰太尔打电话过来。他们两个都窝在旅馆,想知道今天到底有没有班机,如果没法起飞,又是因为什么。

当班的军官说,现在还没法判定。那好,他们俩就待在旅馆里,哪也不去,等机师从嘹望塔下来,回电话给他们。

“情况相当不妙。”戈登说,一脸沮丧,“现在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云层会逐渐累积,风势一大,就会笼罩住邻近的区域。”

他去回电,一会儿挂掉电话,一副南非学生被迫上学的痛苦神情。他过来期盼我的安慰,说:“那两个‘多哪’不相信我,就是要走,而且要马上见我!”

“没关系。”我告诉他,“你做你认为对的事情,这样对大家都好。尽管敌人对于准校以上的军官很有兴趣,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做掉这两个高阶军官也不会有人感激你。”

布兰太尔的雨依旧下得很大。两位将军坐在旅馆大厅的火炉前,脸色看起来很恼火。一位是贝尔一亚当斯将军,打远东战争就认识的朋友,我一向敬重、敬爱的老长官。另外一位布雷迪将军,我就不大熟了。等待磨掉了他们的优雅,两个人看什么都觉得不耐烦。

驾驶员很客气又满怀尊敬地——我甚至认为有些过分卑微地——跟两位将军汇报,他认为今天不适合起飞。布雷迪将军,也就是不认识的那位将军,站了起来,手往口袋里一插,右脚轻轻地在地面上点了几点,双眼一睁,炯炯有神地看着驾驶员,说:“好吧,有人跟我这么说,布兰太尔的威士忌比沙利斯伯里的强得多了,而且要喝多少都有。”  将军贝尔一亚当斯,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口气也软化了不少,连笑容者露出来了,眼神转为友善,甚至带些羞怯,他关心的事情也差不多:“威士忌真那么好吗?是黑的还是黄的?”

我越看越生气,于是,我很坚定地跟他们说,他们两个对驾驶员实在很不公平。他们根本不知道驾驶员得鼓起多大的勇气,才敢跟两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说“不”,换成平常时刻,巴结他们还来不及Ⅱ兕。现在他需要的不是故作幽默的空论,而是真心诚意的谅解。我今天到过机场,跟气象官谈过,态度很明白:如果强行起飞,后果真的难以预料。我说得义愤填膺,布雷迪将军却很是不屑,我说一句,他就哼一句,事后,他对我也很不礼貌。不过,飞机终究没有起飞。

午餐桌上,我跟两位将军说,我没法跟他们一起包机了,我另有安排,想走陆路到北方。我觉得今天我看了太多不需要的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的命令,难道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凌驾专业知识,任意指挥飞机起降?这番话在教心头转了几转,但我并没有说出口。非洲把欧洲人从世界中心的地位拉开,让他们的骄傲犯下不必要的错误。我很高兴摆脱这样的纠缠。

大出我意料之外的是,布雷迪将军说,他受够飞机了,问我是否能跟教一起走陆路。我们两个人安排一辆车,明天一早就往北出发。自从我们从大卢谷抄近路,步步出错以来,这还是我第一次觉得我挣脱了错误的恶性循环。P150-152

序言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原始时代的人类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生存能力低下,只能经常性地、无目的地迁徙。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大量自觉与不自觉的探险经历。可惜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或拥有辉煌古代文明的民族,也没有留下早期的探险记录。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同,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水。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黄帝的踪迹东至山东半岛,西至今甘肃,北至今内蒙古,南至湘江流域。如果将此记载看成一个以黄帝或其部落为首领的部落联盟的活动的话,其中应该有不少探险事迹,只是当事人未必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虽有而未留下记载。

不过从《山海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人并非没有探险,也不是完全没有记录。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年代的看法分歧很大,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其中包含的原始资料则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地理空间基本不超过今国界,但涉及的范围却相当广阔,自然包括了不少境外的奇闻趣事,其中总该有得于记录者直接的经历。从这一葸义上说,《山海经》、是中国早期探险记录的汇编。如果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渺,那么在内地,甚至沿海发现的和田玉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将产于昆仑山的玉石运到数千公里之外,其中肯定有不少探险故事。

《穆天子传》尽管未必是周穆王的经历或当时的记载,但至少反映了先秦时代中原人对西方的向往。而其中记录的内容,也或多或少显示了当时人的地理知识和丰富想象。昆仑山、西王母被神化,固然与人们的愿望有关,但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基础,说明当时的人还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精神和物质财富。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尽管游踪有限,但从他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他的探险精神。

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一统大业的秦始皇,虽然正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体制,却是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旅游和探险爱好者,对自己统治范围以外的地方也有浓厚的兴趣。在灭六国后,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全国性的巡游,最终死在途中。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批方士扬帆远航,虽然他们始终没有为秦始皇找到不死药和神仙,却由徐福完成了一次至少有数千人的大规模移民。

汉武帝时代的开疆拓土一度激活华夏诸族的外向意识,被誉为中国第一探险家的张骞,正是奉武帝的政治使命,尝试联络已迁至中亚的月氏夹击匈奴,才意外取得“凿空”——通西域的伟大成果,将中原人的足迹远推到大宛、乌孙、大月氏、大夏、康居、安息、身毒等地(今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所了解的地理知识范围更大。而武帝本人也步秦始皇后尘,在国内广泛巡游,并且特别钟情于边境和海滨,显示了他对外界的强烈向往。

但秦始皇、汉武帝式的帝王从此成为千古绝响,随着中央帝国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展,由皇帝到臣民,对境外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考察,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汉朝至清朝中期,中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疆域最辽阔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朝鲜、越南等政权都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明治维新时还无法望中国的项背。太平洋、青藏高原、横断山脉、欧亚大草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直到16世纪西方的远洋船接近中国之前,还没有外来势力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曾不止依次成为军事上的征服责而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虽然中国的人口在12世纪突破1亿,17世纪突破2亿,19世纪突破4亿,但完全可由本国出产的粮食供养。除少数奢侈品外,中国的物产中心能满足全国的需要,对外贸没有依赖。所以当英国向乾隆皇帝提出在北京设立常驻贸易代表时,理所当然地被断然拒绝,除了体制上从无先例外,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儒家的“夷夏之辩”和“五服”学说,更加深了这样一种观念:天下再也没有比中国更文明富裕的地方,除了华夏诸族和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外,其他都是蛮夷之邦和要荒之地。

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国人自然失去了向外寻求财富和文明的动力,更不会想到要到境外去旅游或探险。就是在汉唐盛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也只是敞开大门让境外的人进来,而不是同时允许甚至鼓励自己的臣民走出去。在外贸发达的唐宋时代,外贸商人也主要来自外国。当西方商人已经敲响中国的大门时,明朝的反应是“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以致福建沿海的商人只能采取武装走私的手段而成为“海盗”,甚至雇佣日本武士形成“倭寇”。尽管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达西亚、东非,却连完整的档案都没有保存下来,更没有像哥伦布那样导致新大陆的“发现”。

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国力,众多的人口,发达的文化极不相称的一个现象,是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现存的有关境外的记录都是非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副产品。例如,张骞、《中天竺国行记》作者王玄策、《真腊风土记》作者周达观、《西域行程记》作者陈诚、《异域录》作者图理琛是外交官:《佛国记》(《法显传》)作者法显、宋云,《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是往西域取经的虔诚佛教徒;《经行记》的作者杜环是恒罗斯之战的俘虏,《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作者李志常是奉召谒见成吉思汗的道士丘处机的随员。他们的记载往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或唯一的,如《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今阿富汗境内巴米扬大佛的描述,不仅证实了大佛建造于公元7世纪,而且还给今人提供了附近另有一尊卧佛的重要信息。要是没有《真腊风土记》对吴哥城的记载,这座古城也许会继续掩埋在热带丛林中。这些记载的产生和保存也有偶然性,如玄奘返匡后就要翻译佛经,要不是唐太宗专门下令,就不会撰写《大唐西域记》。《岛夷志略》作者汪大渊或许是例外,他是因“好游”才多次出国的,不过他有幸搭乘外国商船,否则就只能梦游或卧游了。

真正的异数是徐霞客,他是唯一称得上职业旅行家和探险家的人物,并且留下了具有非常高地理学成就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但他的成就得益于一系列特殊因素:科场失意使他不得不绝意功名,富裕的家境使他能有充足的旅费,能干的母亲使他无家累之忧,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使他能在旅途享受不少公费或私人接待,友人中的名流使他的著作能在身后流传,现代地学家丁文江的发现和表彰使他的地理学成就得到肯定和发扬。只要缺少一点,或许就没有今天大家了解的徐霞客了。不过徐霞客的足迹没有超出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范围,连西藏也没有到,更不可能出国探险,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不具备实施探险的能力。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想查清黄河的源头,在那里建一座供吐蕃商人与内地贸易的城市,并设立转动站,下令都实与阔阔出两人率队考察。他们于当年4月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启程,四个月后到达河源,冬天返回。此后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记》,将黄河的正源确定在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对黄河最上游的水文、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的记录已相当具体准确。乾隆四十七年(1781),阿弥达受命探寻河源,以便就地祭祀河神。这次的探险将黄河正源定在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即卡日曲,与1978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考察结果完全一致。这证明中国长期缺乏探险传统、中国人不能去境外探险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现实的需要。

反观世界上一些航海、探险发达的国家,探险的范围广、产生探险家多的民族,无不有其深远的传统和迫切的需要。例如,古代地中海沿岸国家无不以对外贸易为致富手段,以对外殖民和扩张为立国之本,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本土一般幅员不广、资源匮乏、耕地有限,甚至连水源都不足。而穿越地中海的航行并不困难,海外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以后,阿拉伯、西欧、北欧一些国家致力于航海和外贸,大批航海家、探险家不顾艰险寻找环球航路,发现新大陆,也无一不是出于国内的生存玉力和扩张需求,无不以夺取土地、奴隶、黄金、木材、矿产、市场、要塞、殖民地为目的。连早期的南极考察也是如此。甚至是为了猎杀企鹅获取制皂的油脂,出售海豹的皮肉牟利。但是正是这样卑鄙邪恶的目的,促成了新大陆和南极的真正“发现”,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也在一些国家和民族中形成了探险的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职业探险家,包括一些纯粹出于人文和科学目的的真正的探险家应运而生,有的不惜为之献身,成为人类的骄傲,他们的记录和著作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拥有优势或长处,也不可能始终先进,所以都必须向其他国家或民族学习。应该承认,直到今天,中国的探险事业还比较落后,中国人在世界范围的探险还很有限。2000年我参加中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去长城站期间,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地球的两极,全球所有的高峰、五大洲、七大洋都已留下了当代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出现世界一流的探险家指日可待。但历史无法重复,了解人类以往的探险经历和经验不可或缺。而且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以往探险家记录的现象有的已永久消失,只能从他们的书中领略了。

重庆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其着眼点显然正在于此。该文库融探险、考古、文学、文化人类学于一体,既勾勒探险家们多姿多彩的极限生涯,也凸现积极向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重绘人类文明不为人所知的曲折发展图景。该文库预计推出两辑,首辑推出的十本新书中,有20世纪最为激动人心的抢险经典海尔达的《孤筏重洋》《太阳号草船远征记》《复活节岛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冷战时期的涉除名作《俄罗斯纪行》,有勘探成吉思汗古老帝国秘密的冒险旅行《寻找成吉思汗——骑马横越蒙古大草原》,有复原名著《白鲸记》惊险氛围的《寻找白鲸记》,有追溯著名探险家维迪亚生平足迹的《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等等。稍后即将推出的第二辑,在继续关注名家名著的基础上,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探险方式的独特性,在提炼个人探险经验的前提下,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多种多样,更真切全面地描绘出来。 

这些探险作品涉及范围之广泛,记载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惊险,描述之细致传神,只有读过的人才有体会。无论是为了科学研究,积累知识,还是为了陶冶性情,欣赏休闲,都会开卷有益。与一般读者相比,我的游踪或许较广,但我自知对这套书中涉及的地方,大多是这辈子都到不了的。2001年从南极返回途经智利时曾想去复活节岛,因多种原因未去成,不知今后是否再有机会,好在第一辑中就有《复活节岛的秘密》一书,多少能够弥补我的遗憾。

2005年6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之家族--非洲内陆的最后长征/旅行与探险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非)劳伦斯·凡·德·普司特
译者 蔡佩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5017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478.6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