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其主之声
内容
内容推荐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在与未知的较量中,《其主之声》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与人类本性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存在与智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被译成41种语言,畅销3000余万册。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波兰作家、未来学家,1921年生于利沃夫,二战后迁至克拉科夫,展开写作生涯。他的作品涉猎人工智能、控制论、宇宙学、基因工程、博弈论、社会学和进化论,探讨了技术和智能的本质,被翻译成五十种语言,总销量超过四千五百万册。《纽约时报》称他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深邃精神",库尔特·冯内古特、厄休拉·勒古恩、菲利普·迪克、安德烈·斯帕克沃斯基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目录
《其主之声》无目录
序言
致华语读者
2021年波兰“斯坦尼斯瓦
夫·莱姆年”
暨莱姆诞辰100周年
为什么会有莱姆这样的
人呢?他是20世纪波兰最杰
出的作家之一,甚至也可以
说是最杰出的科幻小说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智慧,以及
他戏剧般的人生,共同铸就
了这位奇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残酷地摧折了他的
青春。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
他,被迫隐姓埋名,改变身
份,做起了焊工。1945年
后,当发现家里已无以为继
的时候,他正式踏上了写作
的道路。在战后的1946年
至1949年间,莱姆发表了
他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曾在
雅盖隆大学学习医学。尽管
没有完成学业,但在与教授
和同学的对话中,莱姆提出
了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
贯穿在他今后的作品当中:
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人
可以“从原子中”构建出来吗
?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标准
究竟在哪里?
莱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所做的各种预测和直觉判
断已成为当代现实生活的一
部分。然而,他的作品最发
人深省的并非物质与技术层
面的想象,而是道德层面上
的深刻思考:人的创造力能
够达到何种地步?机器权限
的边界在哪里?在一个机器
和人类共同存在的世界里,
道德的标杆将会是怎样?这
些都是我们在当今文明技术
发展的同时要去寻找的答案

莱姆怀着好奇和从容之
心看待未来。作为一名卓越
的未来学家,他能够猜想到
在不久的将来,等待人类的
是什么。这也是他的作品值
得一再回味的原因。许多作
品尽管写作于几十年前,但
在今时今日依然能凸显出它
们的时代前瞻性。
赛熙军
(Wojciech Zaj?
czkowski)
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
2021年3月9日于北京
导语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书评(媒体评论)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
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
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
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
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
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
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
,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
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
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
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
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
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
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
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
☆智慧、☆博学、☆幽默的
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
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
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
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
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
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
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精彩页
其主之声计划(HMV)的相关文献浩如烟海,在广度和多样性上远超曼哈顿计划。公开披露后,美国乃至全世界都被相关论文、专著及随笔淹没了,数量多到仅书目清单就能独成一大本书,有百科全书那么厚。权威版本是《巴洛因报告》,后来美国图书馆发行了一千万册,其精华内容则收录在《美利坚百科全书》的第八卷。其他作者关于该计划的图书,也有一些享有很高声誉,比如拉帕波特的《第一次星际沟通》,迪尔的《在其主之声中》,以及普罗瑟罗的《其主之声:对物理学的意义》。第三本是最精准的文献之一,由我的已故友人撰写,尽管此书应该算作专业文献—“专业”意味着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
史学专著多得不胜枚举。科学史研究者威廉·安格斯的四卷本《749天:一部编年史》是一部不朽巨著。它细致入微的记录令我惊叹;安格斯联系到了其主之声计划的所有前员工,并将他们的视角汇编在一起。但我无法读完这部作品—就像我无法读完一整本电话黄页。
另一类书籍不是纪实性的,而是阐释性的,涵盖范围从哲学、神学到精神病学,不一而足。阅读这类出版物总是令我疲倦而恼火。关于这个项目有最多话要说的人都是从未直接接触过它的人,我敢肯定这不是巧合。
对于万有引力或电子学之类的话题,物理学家们也有相似的感受—与那些遍览科普读物的“博学之士”截然相反的感受。这些“博学之士”认为自己懂得专家们都不愿意提的一些事情。二手信息总是给人一种整洁清晰的印象,而科学家们手头的数据则满是漏洞和不确定性。那群阐释其主之声计划的作者往往会把他们得到的信息强行塞进自己已有信念的束身衣里。他们还会毫不客气、毫不犹豫地砍掉与之不符的信息。倘若这样的书籍只是少数,读者至少还能欣赏一下作者们别出心裁的瞎掰能力,但是,此类图书已在不经意间蔚然成风,你甚至可以用一个专门术语称呼它—其主之声书写癖。科学自诞生之初就总是被一圈伪科学的光晕环绕着,伪科学就像蒸汽一般从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脑瓜子里升腾而出。而其主之声计划又是一桩史无前例的现象级事件,所以它在稀里糊涂的愚蠢人群中引发剧烈骚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骚动还顶着一系列宗教派别的头衔。
说实话,即便只想大体上了解其主之声计划涉及哪些问题,信息量也会超出单一个体的脑容量。明智之人若发现自己对某事一无所知,尚能抑制住热情,但傻瓜绝无可能因此冷静下来。所以,在因其主之声计划而诞生的出版物海洋里,任何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只要他不过度关注真相就行。另外,即便是再庄严可敬的人物也要试手写点儿什么献给这项计划。备受尊崇的帕特里克·戈迪纳写了《新启示》,这本书至少逻辑清晰;而伯纳德·皮尼亚尼神父的《敌基督的长信》就配不上同样的评价了。这位虔诚的神父将其主之声计划贬低为鬼魔学(为了让教堂的上级给书稿盖上“无妨害”的印记),还将计划的最终失败归因于“神的介入”。我猜想,这大概是因为项目里合成出的那样东西,有人开玩笑地称之为“蝇王”,而皮尼亚尼神父把这个词儿当真了。他的行为就像一个孩童,认为行星和恒星的名字都刻在星体上,天文学家只要通过望远镜就能读取。
还有大量哗众取宠的文字就更不必说了,它们就像加热即食的速冻食品一样,食材差不多是事先嚼过的,配上一种永远新奇、颜色鲜艳的酱汁,在玻璃纸底下的卖相要比实际吃起来强太多。《展望》杂志使用政治间谍元素为其系列文章调味(并为我捏造了一些我从没说过的话);《纽约客》上的菜肴要精致一些,还撒了些许哲学香料。而在《其主之声的字里行间》一书中,夏皮罗博士从精神分析角度提出阐释。我从中了解到,项目的所有参与者都是由一种力比多驱动的,并且因为受到了最新的、宇宙级的性神话的投射,这种力比多是不自然的。同时,夏皮罗博士还掌握了关于各宇宙文明性生活的精准信息。
我穷尽一生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驾照的人不许在公共道路上开车,但是在书店里,你总能找到好些毫无体面可言(更别说知识了)的人写出来的书。毫无疑问,此类作品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导致了印刷文字的通胀,但出版方针也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当我们的文明处在童年期时,只有出类拔萃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才有能力阅读和书写,印刷术发明之后这个标准也没怎么变;而且即便一些愚蠢之人的作品得以出版(我想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这类书籍的数量也不像今天一样是天文数字。现如今,在垃圾的洪流中,有价值的出版物必然会沉底,因为在十本烂书中找出一本好书,要比在一百万本烂书中找一千本好书容易得多。此外,还会出现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伪剽窃”,即无意中重复了一些不知名写作者的点子。
我无法确定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与他人已经写出来的东西重复。这就是人口爆炸时代的一大害处。我之所以决定把与其主之声计划相关的往事写下来,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令我满意的关于该计划的文字。我不能保证“我会说出真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其主之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译者:由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84344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2021-08-01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6
CIP核字 2020207884
中图分类号 I513.4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