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京剧的魅力/中华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编者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习二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本《京剧的魅力》(作者马铁汉、于文青)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京剧的魅力》(作者马铁汉、于文青)是“中华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册。

《京剧的魅力》包括了缘起皇帝的生日庆典;强势崛起;群星璀璨;京剧的流派与行当;百花竞妍的流派;四大名旦及其传人;四大须生及其传人等内容。

目录

引言

京剧的形成

缘起皇帝的生日庆典

强势崛起

群星璀璨

京剧的流派与行当

百花竞妍的流派

四大名旦及其传人

四大须生及其传人

形象鲜明的行当

京剧的音乐、脸谱、行头与砌末

激越悠扬的文武场

忠奸善恶瞧脸谱

贫富贵贱看行头

变化多端说“砌末”

梅兰芳与京剧表演体系

综合性、虚拟性与程式性

以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上

试读章节

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京剧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戏班众多,名角如林。光绪初年,北京画家沈蓉圃画了一幅身着戏装的京剧演员写真图。画中为同治、光绪年间京师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该图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这十三位京剧演员是:老生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张胜奎;小生徐小香;武生谭鑫培;旦行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行刘赶三、杨鸣玉。画人这幅图中的演员以角色行当而论,全是生、旦、丑三门代表人物,独缺净角行当。究其原因是由于作者不善于勾画净角脸谱所致,而非当时无名净,如咸丰、同治年间的钱宝峰、庆春圃,同治、光绪年间的何桂山、黄润甫等名净都是与十三绝并驾齐驱的优伶。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渐渐摆脱了形成初期的粗疏与稚嫩,各方面都开始渐成规模,走向成熟。此时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行名伶,多若繁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京剧老生“后三鼎甲”,即: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

他们三人之中,尤推谭鑫培,人们称其为“伶界大王”。他曾工武生,后以老生享誉京城。谭鑫培在唱腔上多宗余三胜,并集众家之长,一改过去老生直腔大嗓的唱法,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了富于变化、以韵味取胜的唱法,当时有人讥其为靡靡之音,甚至是亡国之音,这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师“大老板”程长庚。谭鑫培不为所动,坚持改革,终于获得观众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气,京师甚至出现“满城争说叫天儿”的热烈场面(“小叫天”是谭的绰号)。谭鑫培技艺全面,功底扎实,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可谓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此外.还有老生许荫棠、贾洪林、刘鸿声;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旦行陈德霖、余玉琴、王瑶卿;老旦龚云甫、谢宝云;小生王楞仙、德瑁如;丑行罗寿山、王长林、萧长华;净行金秀山、裘桂仙、黄润甫等,均为一时俊秀。

而此时,京剧舞台上实行的是“角儿中心”,主角儿挑班,一切以主演为轴心,演什么,怎样演,排演什么样的新戏,角儿(主演)作为班主有绝对的发言权,这就给了演员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创作空间,又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新戏纷纷排演,极大地丰富了演出剧目,活跃了演出市场。一时间京剧舞台真的是群雄并起,各显神通。往往一个剧团“四梁八柱”的人员配置.强强联手,成为票房收入的保证的同时,名家同台竞技,在“对啃”的过程中相互激发,各展所长.对提高技艺大有裨益。

中国京剧之所以在清朝末年的北京得以形成和发展,除了戏曲艺术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的规律外.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殊地位和文化中心的人文荟萃.以及京师各阶层人士对文化娱乐生活的极大需求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分不开。特别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对京剧的酷爱和扶持。乾隆、咸丰、同治、光绪几代皇帝对京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同治皇帝能演武生;光绪皇帝精通音乐,能打鼓;慈禧太后这位“老佛爷”,更是一个大戏迷,她不仅爱听、爱看,而且还亲自把持剧本。传统名剧《玉堂春》“会审”一折中有句唱“苏三此去好有一比,羊人虎口,有去无还”,因为老佛爷属羊,应当避讳。人宫演出的王瑶卿灵机一动将唱词改为“鱼儿落网,有去无还”,得到老佛爷首肯。以后就成了通例,一直流传到今天。该剧中苏三所戴的鱼枷据说是老佛爷设计的,她嫌原来的方枷粗笨、难看。她还是名武生杨月楼的铁杆“粉丝”。由此不难看出她沉迷之深、用功之勤。正是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缘故,京剧艺术承受着所好者极为严苛的要求,从而使它在表演中向着更加规范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是一个人文荟萃的文化中心。由于京剧艺术的空前发展,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对京剧的偏好,于是他们编写剧本、开展评论、宣传改良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京剧的发展。拿四大名旦来说,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类似智囊团的文人团体,或者专业写手,如梅兰芳“梅党”的齐如山、李释戡;程砚秋所倚重的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荀慧生身边的陈墨香;尚小云借助的还珠楼主李寿民等,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他们的介入,极大地提升了京剧的艺术水准,在为演员提供了优质剧本的同时,还对演员们的艺术走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像梅派的《生死恨》、程派的《春闺梦》等剧本都具有很浓的文人化色彩,同时又极具可看性。案头、演出兼美,所以一经演出,很快获得观众的认可,成为流派经典。

总之,大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京剧的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土壤;而新剧目的创演,演出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大批技艺超群的京剧演员的培养、涌现,支撑起这一时期的京剧舞台,使中国京剧由成熟一步一步走向繁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时期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段,中国京剧受时代的影响.处于比较大的变革中。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京剧的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唯美倾向更加鲜明。一些著名的演员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代表剧目和固定的追随者,从而形成表演流派,真可谓名家蜂起,新戏迭出,流派纷呈。旦行中的梅兰芳,老生中的余叔岩,武生中的杨小楼,表现出其艺术天分,声名鹊起。京剧舞台.也由早期的老生独霸,变为青衣、老生、武生的“三分天下”。

与此同时,在京剧各个行当的不同流派中,同样优秀、各具特色的著名演员有: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净行中号称“南金、北郝、老侯爷”的金少山、郝寿臣和侯喜瑞;号称“丑行三大士”的萧长华、慈瑞泉、郭春山;旦行有徐碧云、筱翠花(于连泉)、欧阳予倩、冯子和等;武生有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等。这些名家和梅、杨、余等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可谓群星璀璨,共同铸造了京剧艺术的辉煌。

京剧艺术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旦行与生行相映生辉,开始步入鼎盛时期。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他们四人均受过王瑶卿的教益,但风格、特点各有不同。P6-10

序言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内涵,不仪充分表现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性,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统—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纷乱、社会动荡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过;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中国广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它的辉煌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里,它的魅力体现在中医、饮食、民俗、建筑中。数千年来,它不仅滋养着炎黄子孙,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以每年近万人的速度递增。近年来,一些国家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更多的外国朋友愿意了解、认识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外文版名称为“龙文化:走近中国”)。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习二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笔下,这些绚丽的中华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细腻、更生动、更详尽、更有趣的诠释。

整套丛书共分36册,从《华夏文明五千年》述说中国悠久的历史开始,通过《孔子》、《孙子的战争智慧》、《中国古代哲学》、《科举与书院》、《中国佛教与道教》,阐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与思想、哲学发展的脉络。通过《中国神话与传说》、《汉字与书法艺术》、

《古典小说》、《古代诗歌》、《京剧的魅力》,品味中国文学从远古走来一路闪烁的艺术与光芒;通过《中国绘画》、《中国陶瓷》、《玉石珍宝》、《多彩服饰》、《中国古钱币》,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绚烂与多姿;通过《长城》、《古民居》、《古典园林》、《寺·塔·亭》、《中国古桥》,回眸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璀璨与辉煌;通过《民俗风韵》、《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家族文化》、《玩具与民间工艺》、《中华节日》,追溯中国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中医中药》、《神奇的中医外治》、《中华养生》、《中医针灸》,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与精深;通过《中国酒文化》、《中华茶道》、《中国功夫》、《饮食与文化》,解读中国人“治未病”的思想与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通过《发明与发现》、《中外文化交流》,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渊源与国际交流合作之路。

这套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参加本套丛书外文版翻译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校译者多为各国的相关学者。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谨向这些热心参与本项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本套丛书由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9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书展。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凝聚着中国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礼物能够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卢祥之

2009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京剧的魅力/中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铁汉//于文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003668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0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