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懂经气脉络
内容
亮点展示

《看懂经气脉络》--详情.jpg

内容简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通过科学观测的方法,使用仪器对人体“经络”与“气血”的运行进行了观测和记录, 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了人体经络循环的原理,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以及五脏六腑与气血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通过全面而严谨的分析论证,结合实验数据,给中医的现代化以充分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模式。书中内容横跨了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中医等多重领域,既有理有据,又浅显易懂。

作者简介

王唯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1969年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与多位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制成脉诊仪,并在多个大医院进行临床观测。王唯工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杰出贡献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发明奖。同时,他也因此项发明而被收录于“马奎斯世界名人录”中。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

精彩书评

这一部书的出现,是中国脉学超时代的进步。

——百岁名老中医马光亚

王教授的理论从数学、物理及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的,他替数千年的中医打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

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生物力学开创者及奠基人、“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

王教授把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共通性以创新的观念结合在一起,重新指出了生命科学再出发的方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博士 楼宇伟

精彩书摘

七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第一问 :心脏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当我们看到血液循环的生理结构时,应该要认真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心脏为什么要摆在身体的上半部,并且是在头的下面的位置。如果只是为了要保证血液流量的话,心脏就不应该摆在这里,最好的位置是在头顶;生物体最好长得像章鱼的形状一样,心脏在头顶上一泵,血就可依靠重力流到所有的肢体里了。身体也都不能有任何转弯,因为流体一遇到转弯,其携带的动量就会消失。所以要长得像一棵倒栽的树,心脏就长在树根的地方。人都应该要演化成这个样子。在演化的过程中,多拥有一点点优势的品种,就能淘汰掉劣势的品种。从流量理论来看,章鱼型的生物把心脏放在头顶上,比将心脏摆在身体中间的效率高太多了,所以心脏在身体中间的品种都应该被淘汰。

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动物心脏都长在身体中部?当然也不是在正中间,而是在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位置,离头近一点,离脚远一点,完全没有例外。我们要了解生命,就要去问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任何一个生理结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例如我们的脖子为何要长成现在这样?

这其实是很笨的设计。背部椎骨旁的肌肉都是横向生长的,容易进行拉动及固定;可是我们脖子的肌肉却是纵向生长而与颈椎平行,这样拉动的效率就会很低。但为什么颈部肌肉要这样生长?为什么血管也是如此?脖子如此生是为了要让我们能够做出大角度的动作,容易看到敌人及猎物。因为有这样的好处,所以这一构造在演化的过程中才

会保留下来。而人类的颈椎有七节,那是因为人类的演化过程是从捕猎生活中一路过来的,越高等的动物颈椎节数越多。而且脖子上的血管特别硬,否则头一动它们就会被压扁了。

古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外伤和感染,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动脉要比静脉更深入人体(身体内层是动脉,外层是静脉)。假如动脉长在外层,人被轻轻一砍就会大出血,所以我们才会演化出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头上会长头发?因为头发对脑部有保护作用,不长头发的人在演化过程中容易被淘汰,这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像盲肠—之前被认

为是没有用的,后来也发现割过盲肠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原因是盲肠是淋巴系统—中医所说的“卫气” —的一部分,它长在大肠与小肠中间,而因为大肠里有很多细菌,因此盲肠是处在一个防守的位置,不让细菌跑到小肠里。所以,简而言之,每一个器官的存在都是有它的目的和功能的。

心脏与脑一样重要,它所在的位置也格外重要。若仅仅是为了维持流量,现在的位置并不是最理想的,脑与心脏必须换过来,心脏的血才容易灌输到脑部去。我们必须深思这类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问 :为什么升主动脉在离开心脏之后要转一个 180°的大弯?

我们的升主动脉从心脏一出来就掉了个头转了 180°。从流量理论的观点来看,要让血液往前流,血管转弯不但毫无意义,还会造成阻力,因为所有的动量都没有了。动量本身是个向量,是有方向性的。血液冲出来就是个动量,但如果一转弯,动量就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老早该灭种了,这样的设计一点都不合理。而在现实中,一点点的不合理就会造成绝种。

第三问 :为什么生物体的器官与主动脉的连接处都以硬管 90°相交?

所有挂在主动脉上的内脏与主动脉都呈 90°排列。就向量分析的观点,90°刚好没有分量。所以依照流量理论而言,主动脉的血应该不会流到器官里去,因此所有的器官里也都不会有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肾脏、脾脏、胰脏、肝脏等器官都还活着呢?这些器官通通都呈 90°与主动脉相连,连肺也都不例外。我们怎么可能还活着呢?

第四问 :为什么生物体都需要舒张压(低压)?

前面已经讲过,根据流量理论,心脏最好是长在头顶上,那么重力势能也不需要克服了,血可以顺流而下。然而我们的心脏却在最重要的器官—脑的下面,还要把血液往上泵。若要保持脑部供血充足,按说应该把心脏放在头的上面才是,并且每个器官就像树干一样,所有的分支都是没有角度的,以供血液顺着流,垂直相交的话血流进去的难度较大。收缩压(血液挤向动脉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的成因大家容易理解,因为要把血送出去。但为什么要有舒张压(使血液从动脉流出的力量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我们都知道,舒张压的正常值为 70到 80 毫米汞柱(1 毫米汞柱约等于 133.32 帕斯卡),要当飞行员就要达到这个标准。但是要舒张压做什么呢?以流量理论来看,舒张压最好是负的:心脏一泵出血来,外面是负压,血就可以流得更快。舒张压是正压,对心脏来说,就好像一泵出血来就碰到了墙壁,完全没有帮助。好比我们吸收液体,嘴巴给一个负压,液体就会流过来 ;假如嘴巴是正压,就必须花较多的力量才能让液体流进来,这是一样的道理。假如身体及穴道都是正压,心脏要把血液泵到这个腔内,是比较困难的;假如都是负压,就像在你的嘴里提供一个负压一样,一吸,水就流进来了。试想,我们在喝果汁的时候,嘴里有个电动机在工作吗?并没有呀!所以如果是负压的话,液体才容易流过去。换句话说,我们的血管里也不该有舒张压才对,这样血才会自己流过来。血管中有舒张压,就等于是明明要用吸管吸水上来,却将气往下吹。而当有一个往下吹的力量时,就必须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把水打上来。同理,因为我们身上的血管里是正压,舒张压是正 70 毫米汞柱,所以任何东西要流进血管,就必须有比 70 毫米汞柱更大的压力才行。也就是说心脏必须泵到 70 毫米汞柱以上血才能开始流。从流量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此的设计效率一定很差,在演化上应该被淘汰才是。可是,大家都知道舒张压很重要,舒张压一旦低于 50 毫米汞柱,人就必须抢救了。这是为什么?

第五问 :为什么生物体的心跳有一定的频率?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生物体的心跳有一定的频率?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的心脏要以同样的速度有规律地跳动?这似乎没什么道理。假如只考虑流量的话,一下快一下慢应该也无所谓,只要能维持流量即可。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维持速度有什么难?只要有意愿就行了。我们可以这样反问:每天早上叫你五点起床,七点吃早饭,晚上九点睡觉,过这样规律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你愿意吗?假如没有任何目的的话,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心脏维持一定的速率跳动,背后一定有某些生理条件在限制它,否则不需要如此。所以假如你的心率、血压突然有重大改变,这都表示你有大病在身。但是从目前的血流理论来说,心跳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血够的时候就跳慢一点,血不够的时候就跳快一点,可这与事实不符。我们若要提出一个理论,则该理论对这些问题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才行。

第六问 :为什么动物的体形大小与心跳频率成反比?

第六个问题是,为什么体形越大的动物心跳越慢,越小的动物心跳越快?从供需的角度来看,大动物需要的血比较多,小动物需要的血比较少,所以大动物的心脏应该跳得比较快,供血才会多 ;而小动物比较小,心跳慢一些没关系。但为什么实际情形正好相反?而且更奇怪的是,心率正好与体形大小成反比 :大象的心跳约每分钟 30下,人类约 70 下,狗约是 120 下(不过也要看是大狗还是小狗),兔子约 200 下,大老鼠约 300 下。以相关系数来检视,体形大小与心率所成反比的系数高达 0.97 ~ 0.99。从流量理论来看,这个现象很不合理。

第七问 :动物是如何进行运动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动物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假如心脏泵出血来可以以流量理论解释的话,那么当我们的手臂举起来的时候,应该会“气血攻心”,因为动量是守恒的,此时血应该继续往下流,流回心脏来。所以,蹲下来时脑部的供血也应该会有问题。其实一个蹲下来的动作包含了很多的生理反应,有些人在青少年时一蹲下来就会眼睛发黑,血会不能维持。我们能蹲下来而且还看得见,是很奇怪的事情才对,流量理论该如何解释呢?难道动物应该不能运动,我们应该变成植物?!另一个问题是,微循环为何呈网状?这不合理呀!呈网状的话,很多地方的血液会重复流。微循环应该像树枝一样,方能流向顺而阻力又小。所以说章鱼应是世界上演化得最成功的动物才是(不过章鱼的心脏也不在头上,还是在肚子的位置)。

基本上,我们在生理上看到的任何一个现象都应该有其理由,我们也应该都要去问为什么,这样才会看到它的“因”,而不是只看到相关性。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声音。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不屑于从事气与经络的科学化研究;另有一群人认为中医本身是另一套独立的体系,和科学不相关,只需要回到中医体系中研究经典就好;还有一群人认为中医体系即是科学的体系,不需再于此多作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条件如何,不管理念如何分歧,他们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化和中医的现代化努力着。

在这当中,最具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王唯工教授通过脉博与生理现象的关联,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突破了中医科学化的困境。他不仅为传统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的语言系统,同时也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了一个新出口。更难得的是,他所独创的这套气血共振理论一方面与传统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数字化与公式化,这是此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所没有做到的。

王唯工教授以此理论为契机,开启了一连串的科学实验和长达数十年的临床验证,随着一本本图书的问世,他的气血共振理论也日趋完善。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现代病的病因和诊治重点,对中医的许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了数学、物理、生理学上的解释,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科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看到,在这些先后问世的著作中,王唯工教授不仅通过气血共振理论对病毒感染、高血压、心血管堵塞、水肿等疾病提出了崭新的看法,他还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对肾、肺以及颈等人体关键部位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王唯工教授用他独有的血液循环与能量医学的观点,告诉大众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运动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他一再主张:“西医是治你不死的学问,中医是让人活得快乐的学问。”通过对这套理论的不断探索、扩展和延伸,他找到了一个让中医以科学语言与普通大众进行沟通的方法,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等之于人的意义。

王唯工教授以科学说中医,让我们很自然地对中医的科学基础充满了信心。中国台湾省的著名老中医马光亚先生评价说:“古人言脉,大都是在脉的形象上兜圈子,王教授则是研究脉的原理,认定‘气’是脉的原动力,并具体说明气血共振的道理,这是更上一层的成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院士冯元桢先生说:“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当然,一个新理论的诞生,也必然将面临观念、临床以及时间的考验与修正,甚至必须要面对一些非理性与教条式的反对。而且,这套书所阐释的中医的科学基础也还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发扬传统中医的王道医术,也要利用现代医学的优点,像靶向治疗、外拉手术甚至器官移植等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应用。西医的理论,治病的方法,药物的开发多是依靠统计学,也就是所谓的相关性,他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这本应是人类医学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争论孰是孰非上。所以,作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投入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中,希望可以用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有系统的分类,有层次的规划,来证明中医的实用性,来阐明中医诊治和中药配方的科学原理。他希望这套书可以作为一个垫脚石,能让后来者充分利用,进而用力地踏着它奋勇向前。

正如习近平主席于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作者数十年前探索中国传统中医科学化、现化代的新思维、新方向的努力和勇气,与此不谋而合。也正是在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在数以万计的患者的验证下,王唯工教授的理论在逐渐开花结果,基于这个理论而开发的脉诊仪也已服务于病患。

我们在想,这样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却又吸收了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理论,在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它对传统中医的拓展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呢?又或者说,它能不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更加有益的引导呢?

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懂经气脉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唯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97322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2021-07-01
印刷时间 202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02
CIP核字 2020253885
中图分类号 R224.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65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