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寂人物琐忆
内容
试读章节

良师益友马国亮

在美国定居的我的老朋友中,马国亮先生算是最长寿的一位。他年已94岁,近年来,与我书信来往不断。

去年(2001年)10月,他知道我患病住院,特地在电话里向我问候,我听到几十年来所熟悉的声音,感到温暖和亲切,当我向他问好时,他低声回答:“我不太好。”我听后很是不安,正要写信去,却收到他寄来的一叠亲笔手稿,依旧思路清晰、字迹秀逸,不像是出自一个年逾90的老人之手。我为他的才华和笔力所折服,也推想他已恢复健康,不料就在一星期后,收到了他夫人寄来的信件,里面竟是令人惊愕和悲痛的马国亮先生的讣告。

马国亮先生是创刊于1926年我国最早的大型画报《良友》的主编。《良友》在世界画报史上也占有领先地位,为中国画报开辟了新纪元。《良友》记录了20年代到40年代的历史文献,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各领风骚的人物,以及社会动态、科学文化、民族风俗等,都是以精美图片的形式,使读者每看一本,就能及时了解世界复杂多变的政局和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动态和趋向,不偏不倚,立论公道。此外,还刊登名家散文、小说、绘画和艺术家的回忆录。马国亮身负重任,兢兢业业,力求菁华,每月完成这艰巨而繁重的编辑工作。在一篇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和纪实的图片里,流露出这位主编热爱祖国山河、颂赞英才先知以及争取和平、自由和反对独裁专制的民主精神。他自己也能写能画,不断发表优美的散文,亲自为《良友》绘制精美插图,是位多才多能的作家。《良友》能成为中国出版史上颇具文献价值和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通俗画报,马国亮先生功不可没。他在编务之余,还出版了长篇小说《露露》和《偷闲小品》等。

抗战爆发后,《良友》停刊,马国亮离开上海,经香港深入内地主编《大地画报》《新中华画报》《广西晚报》副刊,并将所见所闻撰文报道。他真实地描绘了千万难民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采访了无数抗日队伍的英勇战绩。他见过外交家许世英、黄伯度,还访问过周恩来、宋庆龄、《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日本密探”万斯A。他后来以本人经历和文化人抗日救亡的战斗生活写成长篇小说《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八年抗战的真实记录。

抗战胜利,他回到上海,与冯亦代、叶以群、李嘉、凤子、丁聪等合编《人世间》,写了多篇文章嘲讽战后上海的种种畸形现象,表达了要求和平、反对独裁的民主思想。1947年应邀去香港,进长城影片公司任编剧,并主编《大公报》电影副刊。

我就是在香港与马国亮相识的,在长城影片公司的剧本讨论会上见过几次。他是该公司的编委,我是刚进入艺术宫殿的无知新手,对这位前辈既仰慕又敬重。马国亮先生总是彬彬有礼,以和蔼的笑容、睿智而深厚的目光、亲切而真诚的语言予我教励,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个气度不凡、聪明良知的绅士形象,可惜没有机会多多接近和就教。直到1952年1月10日,我被香港政府无理驱逐,到深圳军管会招待所过夜,从窗口望出去,只见夜色中昂立着一个身穿夹大衣、手提小皮箱的男子身影,我一眼就认出是马国亮,急忙赶出去招呼。两个本来并不接近的同行,在这特殊的情景中相逢,同样的遭遇使我们顿时成为难友和知己。在抗议港英政府的座谈会上,他激昂慷慨,控诉自己被剥夺自由、禁止爱国言论的暴行,发出反对殖民主义、向往新中国的呼声。一个文明的绅士一变而为迎接新时代的勇士,令我对他更为敬仰和尊重。

我们被驱逐,家属仍留在香港。我看到他在激愤之余,时刻担忧着妻儿的安全,直到通知我们到罗湖去接眷。我们穿了人民装,在边界的碉堡前接到了亲人。他和妻儿紧紧拥抱,泪满眼眶。在他的心里,除了祖国,家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我在广州逗留3个月回上海,马国亮在广州从事编辑工作。不久,他全家来上海,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编了几个动画片小剧本,同时担任民盟电影支部的主任委员。每次开会,他只说几句开场白,就一直含笑坐在一旁,等会议结束,似乎对政治并不热衷,个人也从来没有任何意见和要求。我们也就是在别人踊跃发言的时候,私下闲谈几句,这是因为同被驱逐的遭遇使两人之问比别人多一份个人的感情。不幸到了1957年,“反右”的狂流使50多万知识分子惨遭灭顶之灾,马国亮与我又一次成为难友。我们在批评会上检查自己时被迫低头“认罪”,两人在默默相望时,心里暗暗委屈。在香港是“左派”,回来后却成了“右派”,两人为这种奇突的不幸遭遇感到迷茫。别人不理解,自己也觉得无可奈何,只有相对苦笑。P3-5

书评(媒体评论)

沈寂先生交游甚广,依据所见所闻写下文坛名家的回忆,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经韦泱先生精心整理。兼具历史与文学的价值。

——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

沈寂是老上海,又是作家,实在难得。上海自开埠以来,名人涌现不少,实在需要沈寂这样的作者给他们立传,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把上海许多宝贵掌故记录下来。

——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大约四十多年前认识沈寂先生,他是一位卓有成绩的文化人.早已闻名上海,他对上海人文、历史非常熟悉,文笔甚为精彩,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翻译家、诗人吴钧陶

目录

文坛画苑

良师益友马国亮

百年人生风雨路——记徐讦

徐讦和葛福灿的婚姻悲剧

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

忆《万象》怀柯灵

爱国文人陈汝惠

钟情于文学的外交官王殊

半个世纪的友情——记董鼎山

默默地写悄悄地走——记董乐山

陈蝶衣编《万象》:吹响通俗文艺号角

抗日爱国报人冯梦云

施济美魂归何处

齐白石的珍贵遗作

怀念华君武先生

默默无闻 赫赫有功——记江栋良先生和他的作品

漫话贺友直

谈戏说影

影剧先锋应云卫

沈浮导演的滑稽片

影剧奇才费穆

马徐维邦一夕谈

白光的故事

冬皇秘史

毁家殉剧正义千秋——记郑正秋

海上名伶“新剧”先锋——记夏氏兄弟

海派京剧,连台本戏

“文明戏”的前身——“新剧”

京剧女伶在老电影里

听杨振雄口述《武松》

琴声泪痕诉衷情——弹词名家朱雪琴生前自白记录

评弹名家说“浩劫”

言慧珠、童芷苓“打对台”

难忘的申曲大会演

我看过的滑稽戏

上海四红生“孤岛”汇演关公戏

附录:我看美国电影

序言

春夜灯下忆沈寂(代序)

韦泱

时光匆匆,沈寂先生(1924.9—2016.5)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

但是,我总觉得,他仿佛还活着。一年来,我依然如他生前一样,为他选编《沈寂人物琐忆》,就像为他编前一本文集《昨夜星辰》那样,包括操办其他一些相关事宜。他似乎还亲切地在我身旁,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他虽死犹生,一如既往地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在选编《沈寂人物琐忆》一书的过程中,我常会浮想联翩,想起与他相处时听他叙谈的许多往事,有的甚至鲜为人知,今缕述如下,以为一周年之纪念。

“我学过《灵飞经》的”

文人能写文章,但不一定个个都能写一手好字,无论硬笔还是软笔。因我自小对书法有一种天然的兴趣,长大后在学习前辈作家的写作经验时,也特别注意他们的书迹。十多年前,吴钧陶老师对我说,沈寂先生患前列腺癌,刚动过手术,一起去看看他好吗?我当然十分乐意,就陪吴老师第一次来到上影公寓,见到了久慕其名的沈寂先生。相叙中,见沈老谈笑风生、精神矍烁,不像术后病人,可见他其乐观。记得他赠予我一本出版不久的《一代歌星周璇》,取出书沙沙写了几笔,字体极其流畅有力。我谢过之后,就郑重地把书放入包里。待回家打开扉页细看,才两眼放光:沈老的签名多好啊!字体中规中矩、有棱有角,遒劲而有法度,真是难得一见。以后,每有新著出版,沈老总会签名赠我,一手钢笔字体,一脉相承的书写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几年前,我在写《文人字琐谈》一文时,忽然想到,沈寂的字,也是文人字呀。他钢笔字写得别具一格,毛笔字也不会差吧。一次,我带上毛笔墨盒,以及几页笺纸,试探性地问他:能用毛笔写写字吗?不料,他倒爽气地说:“好的呀!”我顿时心花怒放,赶紧笔墨伺候,又取出几首我事先用水笔抄好的唐诗,说:“抄几首唐诗吧?”沈老提笔便写,那么熟练,那么自然,好像他天天如此这般。唐诗是七言绝句,他在笺纸上抄写一句,就抬头与我讲上几句。他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写得真是好,就讲这首诗,我顶喜欢了。”接着抄写第二句,写完这句,他又抬头说:“小辰光,我学过《灵飞经》的,我爸爸文化程度不高,却叫我从小写好字,买回了《灵飞经》字帖,让我照着写。”第三句写完,他又对我说:“早时在圣方济励志英语补习学校时,跟我同桌的是王孝和,他后来是电力公司地下党,被敌人杀害了。他写字比我好,我的英文比他强,我就向他讨教写字,他也问问我英语课的作业,我们互补长短。”我看沈老只顾讲话,忘记写字了,赶紧说:“沈老侬看,墨汁快干脱了。”他“哦”了下,好像醒过来一样,赶紧写第四句。有了这次良好开端,我心里就有底了:沈老毛笔书法一流啊。以后,他又多次为我写笺纸、条幅和斋名。他欣赏同事斯民三为他写的对联:“大亨大班大世界,好人好心好文章。”我不失时机地请他用毛笔写下来。有家出版社要出版现代作家钱今昔的文集,我知他俩相识于1940年代文坛,是老友了,便建议沈老题写书名《花与微笑》。因为别人不知沈老的书法功力,很少有求他写字的人,我请他写字,他感到新鲜有趣。其实,文人字写得虽好,却很少有被称为书法家的,鲁迅的字举世公认,但毛泽东只称他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郭沫若的字也不错,头衔也只是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寂的文人字好看耐读,却已成绝响。

“我做《色戒》顾问分文不取”

十年前,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拍摄的《色戒》在大陆上映了。在片头的一连串摄制工作人员名单中,如总制片、总策划、总导演、编剧、主演的后面,有一行不易被人注意的字幕:“史实顾问沈寂。”

李安着手导演这部电影,看中的自然是张爱玲的名家名著,也看中反映旧上海的这些传奇故事。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导来说,拍一部电影不在话下。但让李安久久焦虑不安的是,他无法把握旧上海的历史细节。他不是从旧上海过来之人,也没有在上海的生活体验,影片拍摄如何更具真实性?这成了他的一桩心病。他打听了很多人,也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经人推荐,才将目光锁定了一个人,那就是沈寂。沈寂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生于上海,一直跟随着城市的变迁。他那么熟悉上海,从解放前写的上海题材小说,到1950年代初编写的电影剧本,再到80年代写大班哈同、大亨黄金荣、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等,他笔下的人物,就没有离开过老上海的轨迹。更为重要的是,沈寂与张爱玲交往甚早,熟悉张的作品。请沈寂这样一位从旧上海走过来、又专写旧上海题材的“老上海”做电影史实顾问,是最为合适的不二人选。既已点将,李安立马吩咐助手,直奔上影公寓沈寂家,请沈寂出山。沈寂是电影界的活字典,他对李安早有耳闻,十分欣赏李安拍摄的优秀影片。一方是李安盛情邀请,一方是沈寂当仁不让,两人一拍即合。在车墩开拍仪式上,李安热情迎接沈寂的到来。交谈中,李安说到不知请这么一位老资格的史实顾问需支付多少酬金,他还没把话说完,就被沈寂一语打断:“李导找我是看得起我,我做《色戒》顾问分文不取。”令李安深为感动。沈寂很快就融入了《色戒》的摄制团队。影片每到一个节点,如布景搭好,李安就派车请沈寂到摄制现场,给予具体指导。沈寂一一细看,指导细致入微。比如凯司令内景,沈寂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有三开间,火车座,无阁楼。我指出错误,只一开间,楼下小圆桌,进门有玻璃柜,内有蛋糕,不是火车座。”再比如,旗袍的式样,那时的开叉并不高,比较含蓄,只是后来越开越高,以露为美。

有了这样一位“老法师”来把牢影片细节的真实关,李安和剧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事实证明,《色戒》真实反映了上海滩的那段珍贵历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经得起观众的挑剔。2007年,影片拍摄完成,在上海影城首映式上,李安大声说道:“我要特别感谢沈寂先生对《色戒》做出的贡献”。李安在赠沈寂的纪念册上写道:“沈寂老师惠存。谢谢您的热心指导,我将永志于心。”

“写蒋介石是我最后一部作品”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写小说,50年代开始写电影剧本,八九十年代写人物传记等,沈寂一生创作了20多部作品集,主编及合编了10余部专著。在他晚年,我还协助他选编了《昨夜星辰》。他说除了写老电影人物,还有不少文章写的是早期的作家、编辑、画家、戏曲演员等。我说那就再编个续集,他说好。于是,我便开始编这本《沈寂人物琐忆》。

一次,沈老有点兴奋、也有点神秘地对我说:“侬晓得伐,我最想写的一个人是啥人?”见我疑惑,他便揭开谜底:“是蒋介石,我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写了。我的写法与众不同,别人写蒋介石的政治生涯,我写他的家史,尤其蒋母毛福梅,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

沈寂出生上海,但他是浙江奉化人,与蒋介石是同乡,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谈起蒋家的种种轶事。难得回乡,他也是耳闻目染,喜听周边的乡亲们聊些蒋介石小时候的故事。稍大后,沈寂开始留意收集和阅读乡邦文献,不少内容与过去了解到的大多一致,真实性得到了印证。这时,沈寂就在心里萌生了写蒋介石家族的念头。每次乘回老家机会,就特意找一些街坊老人叙谈采访,补充素材。约从1990年代初开始,沈寂开始动笔写蒋介石的家史,题目为《蒋家姻缘》。才写了10多万字,就被香港一家出版社抢先拿去,出版了《蒋介石少年时代》。他又写了10多万字,又被一家电影公司看中,要求他改编成连续剧。其实,他心里知道,自己还没有写完哪!因为当时他被邀请写《上海大亨》《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三部曲,蒋介石这部人物传记只能暂时搁下。

时间很快到了2015年底。有一次在他家聊天,他说完成了市文史馆口述自传,觉得有些疲倦,这些天觉得无力,气喘得厉害。我劝他可以安心休息一阵。他说:“是呀,老伴进了护理院,保姆春节要回去。我节日里住到宾馆,或者到医院里做些调理。”我说那倒可以休整恢复下体力。他又说:“可是,写作还不能停,写蒋介石是我最后一部作品。”节日前,我给他打电话拜早年,他说节中有女儿女婿照料,我听后颇感放心。节后我去看望他,见他面色不佳,他却先开口了:“韦泱,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说着,颤巍巍拎来一只布袋,又从桌边取过一叠文稿说:“袋里是《蒋家姻缘》书稿,这里是这些天补写的结尾,有快两万字了。以后出版上的事就托付给你了。”接过沈老沉甸甸的手稿,我直觉得眼睛湿润,肩上有千斤重担。

没过几日,得沈老女儿告知:“爸爸住院了”。这一住,他便再也没有走出过病房。他患的是肺癌晚期,在与病魔顽强搏斗了三个月后,终于心肺衰竭,告别人世。

我正做着沈老的未竟之事,觉得他仿佛如往常那样,正笑咪咪地看着我哪!

2017年4月

内容推荐

韦泱编著的《沈寂人物琐忆》是海上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文艺活动家沈寂关于民国直至1949年后,主要活动于上海的小说家、剧作家、电影人、戏曲表演家和其他艺术家,以及艺林中琐事逸闻的回忆文章结集,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对于了解、理解那个年代,尤其是民国老上海的文人、艺术家,以及艺林、文坛状况都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推荐

亲历上海滩风云变幻,见证阮玲玉、周璇、黄金荣、哈同一代传奇人物,沈寂望尽“昨夜星辰”,温婉讲述徐、柯灵、齐白石、华君武、贺友直、费穆、孟小冬、言慧珠、童芷苓……的点滴过往,出入文坛艺林,徜徉影界梨园,上海滩的文脉因此获得了一种别样的印证、格局与气象。韦泱编著的《沈寂人物琐忆》对于了解、理解那个年代,尤其是民国老上海的文人、艺术家,以及艺林、文坛状况都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寂人物琐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寂
译者
编者 韦泱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19254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7059432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