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军事通识课
内容
亮点展示

中国古代军事通识课-详情790.jpg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史实为依据,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安全观念、军事技术等方面,全面呈现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客观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成因,深刻解读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历史局限,系统评析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国防军事重大问题,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军事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知识,从中吸收前人在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思考国防军事问题提供有益的镜鉴和启发。

作者简介

钟少异,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军委党史军史工作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近代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研究,编著有《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孙子的战争智慧》《孙子兵法军官读本》《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古兵雕虫——钟少异自选集》等。

精彩书摘

文化根植于历史,同时影响着历史。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优秀特质,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文明的承续和光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历史局限,既与历朝历代的衰败和动乱息息相关,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广度形成了制约。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在一个具有很强封闭性的相对独立的历史空间中孕育形成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走出了东亚大陆的封闭体系,与世界融为一体,中华民族的安全面临着全球力量博弈的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迫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先进军事文化。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深入思考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优秀特质和历史局限,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需要注意把握四个重点。

(一)坚持富国强军与道胜天下相统一,确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面向世界的坚定品格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除了大国的体量,还要有大国的实力,才能够雄立于世界。富国强军是中华民族持之以恒的追求,是中华文明能够彪炳于世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推进富国强军战略,努力建设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先进军事力量。同时还必须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强军作为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的基石,而不是依靠强军来威胁和侵略他人。因此,在中国军事文化中,与富国强军思想并行,又形成了“不以兵强天下”的道胜理念,主张大国强国不能以武力胁迫天下,而要以道义影响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大肆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陷入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中,中国也深受其害。但放眼世界,扩张性的帝国主义大多没有好结果。未来世界更具生命力的,应当还是把富国强军与道胜天下相结合的中国军事文化传统。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永远不称霸”,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觉和自信,以此确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面向世界的坚定品格。

(二)积极经营安全新边疆,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进取精神

重陆轻海、防御内守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根深蒂固的倾向,即使到了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的军事战略仍深受这一传统影响。然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已经与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的安全利益疆界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大陆封闭体系,向全球范围的海洋和空中延伸。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太空和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在当今时代,没有太空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就没有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因此,今天的国防重心已经不是简单的陆海关系甚或陆海空关系问题,而是陆、海、空、天、网五维关系。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思维,树立新的大国防观,面向未来,积极经营陆、海、空、天、网五维空间安全,特别是要把海洋安全、空天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中华民族的安全新边疆,没有新边疆的安全就没有老边疆的安全。我们要在大力经营安全新边疆的实践中,锤炼和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科技意识

信息化正引起军事领域的大变革。世界军事史从冷兵器时代到火器时代再到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其根本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次递进都使军事活动的科技含量、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当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军队装备的主角,引起作战手段、军事体系和战争方式发生空前巨变,使军事活动更加高科技化。今天,没有高科技素养,不懂得信息化技术和装备,就打不了信息化战争的仗。在中国历史上,重道轻器的军事文化传统造了对军事技术的长期忽视,使近代中国在军事上陷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这个历史教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军事的作用,紧跟信息时代步伐,认真研究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真正掌握住打信息化战的本领,并在此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科技意识。

(四)克服尚武精神弱化和形式主义的弊端,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战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百年洗礼。在此过程中,尚武精神弱化、形式主义严重等传统军事文化的历史局限被充分暴露。然而,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挽狂澜于既倒,同时也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顽强地矫正着民族的弱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终于锻造出了中国军事文化新的品格,它体现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惧任何强敌,英勇顽强的精神意志;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尚空谈,务求实效的优良作风……这些新品格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军事文化的历史缺陷。我们今天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不仅要继承传统军事文化的精华,更要大力倡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锻造形成的中国军事文化的新品格,强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战斗精神和务实作风,力戒传统军事文化中不良现象的沉渣泛起。

前言/序言

高度重视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国家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军事革命。从此国家成为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主体,以其强大的组织能力不断推动战争和军事的发展。在国家诞生之初,甚至有可能在国家孕育萌芽之际,中国先民就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设问:“帝力于我何有哉?”(帝王的力量对我有什么影响啊?)这句话出自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诗相传是尧舜时代先民留下的歌谣,反映了老百姓安宁生息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的朴素思想。其最不同凡响之处,是提出了“帝力”的概念,发出了“帝力”对我有什么影响的设问。古代帝王的力量其实就是国家力量,其核心是国家的军事力量。没有强大的国家军事力量的保障,百姓怎能安宁生息?所以自古以来,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国家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是否得当,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所以中国古人又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强烈的家国一体意识。

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先哲们无不主张从国家整体上以理性慎重的态度思考和处理战争和军事问题,确保国家的持久安全。为此,历朝历代因应内外各种威胁,提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进行了大量军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既包含诸多优秀的军事传统,也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局限。中国古代军事的优秀传统,对历朝历代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至今仍蓬勃旺盛的文明,与此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军事的历史局限,则对历朝历代的国防军事举措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周期性动荡和晚清面对列强侵略的惨败与此直接相关。

本书主要着眼于中国古代军事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发展的关系,着重从军事文化、安全观念、国防军事重大举措(包括制度设计、战略决策、力量建设、战争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其根源成因、作用影响,探讨其得失成败、经验教训。以期对我们今天思考国防军事问题提供有益的镜鉴和启发。

全书共十五讲。第一讲总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提出军事文化的核心是决定民族军事思维方式和军事行为模式的那些具有根本性的思想和精神,分析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成因,概括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要义,剖析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历史局限,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进行了思考。

第二讲总论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认为国家安全思想是决定国防军事发展的基石,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成熟早,具有综合性、内敛性、预防性的基本特点,经过历朝历代的实践运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包含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历史规律,晚清面对西方冲击和历史巨变,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经历了近代化的痛苦转型,这些都为思考当代国家安全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第三讲至第八讲评析历朝历代国防军事重大问题,涉及思想观念、制度设计、战略决策、军力建设、边防措置、训练后勤、战争行动等,每个时期突出其具有时代特点的最重要的内容,评析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先秦秦汉时期突出大一统问题和应对解决匈奴威胁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分裂战乱原因和民族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隋唐五代时期突出解决突厥威胁、唐太宗的国防战略和安史之乱的教训;宋元时期突出统一方略和解决军事积弊不力、国防积弱的教训;明代突出边海防战略和东南抗倭、援朝抗日等边海防危机应对;清代突出康熙乾隆的国防观念、维护国家统一的成就和晚清军事衰败的根源。

第九讲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国防态势的影响。第十讲综论汉唐清盛世与国防的关系,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国防的特点,以及国防军事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突出三个内容:中西军事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通过比较揭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特点和价值;《孙子兵法》的成就和军事思维特色、孙子思想对现代战争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作战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智慧内涵。

第十四讲和第十五讲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第十四讲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国家对军事技术发展的作用,揭示其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第十五讲着重分析中国与火器革命失之交臂的历史过程和深层原因,探讨其中的历史教训。

中国五千多年的军事发展,波澜壮阔;中国五千多年的军事文化积淀,弘远厚重。它深刻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坎坷,每个时代都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只有富国强军,勇敢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保障安全和发展、和平与安宁;中华民族有其不屈的脊梁,求统一、求安定、求发展,虽历经风雨而矢志不移,自强不息故能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理性持重,贵和慎战,决不穷兵黩武、横行霸道,也决不容许强权霸凌、分裂祸国。本书各讲内容都是参与撰写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军事相关问题的认识,一些认识不一定到位,不当之处,诚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钟少异

2021 年夏于京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军事通识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少异 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72227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4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576
CIP核字 2021241976
中图分类号 E291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