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彦所著的《大学那些事儿(一位70后的青春励志心经)》记述了“我”从参加高考到研究生毕业前夕的人生际遇和情感心路。学生之间,班级内部来自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二十几名同龄人构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小社会,演绎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正剧;在“我”一点点长大成人、父母一点点衰老的过程中,对人间的亲情、生活的无奈以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感受颇多。书中的主人公“我”在大学生活中一刻不停地装点着自己的空白人生,有对也有错,有积极也有消极,用弯弯曲曲但又主线分明的青春之旅向人们表明:生活总是有它既符合逻辑又不符合逻辑的法则,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我”来自平民家庭。因为高考中受到他人舞弊企图的影响,成绩优秀却成为复读生。二次高考,仍然没逃脱厄运,遭人暗算。几经曲折迈进大学校门,新生体检时一场误会又让“我”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才知是虚惊一场。磨难给“我”带来了精神打击,也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以从容、平静的心态迎接漫长的人生之路。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和先前18年的生活截然不同。“我”一方面积极融人新的社会环境之中,另一方面也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用特有的忠厚和狡诈来应对一切。经过了对大学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艰难转变后,本想着平平淡淡完成四年学业,能够回老家省城找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然后娶妻、生子、过日子,却一次次地被偶然的际遇推上前台,最终鬼使神差地背叛了自己的初衷,决计留在北京谋求更大的发展。
曾立彦所著的《大学那些事儿(一位70后的青春励志心经)》记述了“我”从参加高考到研究生毕业前夕的人生际遇和情感心路。学生之间,班级内部来自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二十几名同龄人构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小社会,演绎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当然也不乏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正剧;在“我”一点点长大成人、父母一点点衰老的过程中,对人间的亲情、生活的无奈以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感受颇多;青春年少,曾经对爱情有过太多误解和困惑,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总算是一步步有了更深的理解。总之,书中的主人公“我”在大学生活中一刻不停地装点着自己的空白人生,有对也有错,有积极也有消极,有欢快也有低沉,有高歌猛进也有彷徨退缩,总之是用弯弯曲曲但又主线分明的青春之旅向人们表明:生活总是有它既符合逻辑又不符合逻辑的法则,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大学那些事儿(一位70后的青春励志心经)》中的“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但唯其平凡才有普遍性。作为从乡村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夹缝中走来的“两栖人”,作者笔墨之间所流露出的“宁可天负我,不可我负天”、“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等思想观点和做个“真人”、“好人”、“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的人生态度,为深入思考和正确把握大学生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参考案例,对即将进入大学校门和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年轻人颇具借鉴意义。
1994年7月6日,高考前一天。这一天,对于数以万计等待走进高考考场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临战前的特殊日子。
鲁西南一个县城中学操场的草地上,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即将走上考场的“准大学生”们。考场上午已经排好,学校停课也快两周了。县城的学生都在家里养精蓄锐或者临阵磨枪,住校生也在宿舍休息、看书。只有像我这样既不住学校、家又不在县城的所谓“寄住生”才跑到操场上游逛。“寄住生”的共同特征是晚上寄住在县城的亲戚家,以便寻一个比学校宿舍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凑巧亲戚家宅院狭小,又不是自己的家而多有不便,也就仅限于晚上睡觉时过去。平常的日子倒好说,高考前夕,教室封了,同学的宿舍也不好打扰,就只好待在校园里打发时光。
虽说明天就该考试了,但我的心态的确是好极了。作为农家子弟,高考的成败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但对我来说,则是另外一种景象:自己的学习实力不十分靠前,但也绝对不靠后,高三的4次模拟高考,班级排名两次第一、一次第三、一次第五,虽然成绩一次比一次下降,但在这个升学率90%左右的省级重点中学里,顺利考上大学还是没问题的。按照这种想法,我第一志愿报考了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志愿是烟台大学,即便第一志愿上不了,能有烟大或其他本科院校读,还是相当可以的啦!
良好的心态在下午4:00左右发生了转变。
正当我一边望着夏日的斜阳慢慢西落,一边翻着以往做过的试卷,有意无意地消磨时光的时候,同班的Y同学和I.同学走了过来。前不久,他俩曾约我一起吃过饭,多少有点交情。否则,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中学,高中生一入学便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除了前后桌、同宿舍等小圈子外,彼此之间是很少交往的。
“喂,过来坐坐嘛,反正明天就考试,也不在乎现在的半天时间。”我主动迎合他们。
“对,还是你明白,他们还在学呀学的,全是死脑子。”Y附和着,和L一同坐在了我身边。一番迂回的调侃之后,两人终于说到了实质性话题。Y说:“在一个多月前的高考报名时,我们已托熟人把你的考号排在了我俩中间,咱们是连续的前、中、后三张桌子,并且在角落里。考试时只要你把做完的卷子耷拉下桌面一截,我们就可以抄,不会影响你。我们和监考老师都联系好了,绝对不会出问题。咱们都是好朋友,帮帮忙吧,好吗?”
什么?!当时我感觉一股凉气直蹿头顶,脸上的笑容马上僵住了。自己从小在家里接受的是“耕读传家”、“诚信忠厚”的训导,在学校一直是老师喜欢、同学欢迎的“乖学生”,头脑中从来没有骗人、损人的概念,更谈不上骗人、损人的经历,总以为世界就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单纯,周围的人也都和自己一样简单,甚至在Y与L张口说话的前一刻,还没意识到前一段时间他俩约我吃饭的真实用意,天真地以为是出于单纯的“热心”、“够交情”。要知道,对于1994年的县城中学,学生之间一板一眼地去饭店请客吃饭,还是少之又少!
浸淫在孔孟之乡的儒家文化圈中,我毫无保留地接纳了忠恕之道,却丝毫未学得老夫子接人待物中的犀利和睿智。我停滞了许久,脸涨得通红,尽管满心想拒绝,但“不”字始终没说出口,只有以沉默来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好伙计,帮帮忙吧,我一辈子不会忘了你。”对方仍未松口。
“是呵,我帮了你,你会一辈子记得我;万一因为帮你而考砸了,我也会一辈子忘不掉你的。”心中反复酝酿着这句回绝的话,但还是没有张开口,弯腰拿起自己的复习资料,一阵风似的跑向校门,骑上自行车,直奔亲戚家,边骑车边劝慰自己:“别在意,明天照常考试,他们不会拿我怎样的。” 近半个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感觉就走完了。推门走进亲戚家的小院,姑爷爷一阵埋怨:“明天高考,应该早些回家来,家里总比在学校方便。”边说边给我拿出冰镇好的西瓜,并告诉我父亲来了,现在去药店给我买“太阳神”去了——那是当年在家乡县城的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保健型口服液。
我一边应承着,一边掩饰自己的紧张。由于这个突发的事情,晚饭后我特意去散步和洗澡,却都没能驱散心中的烦躁。一个不安定的疑团越来越大,像苍蝇一样在耳边响个不停,怎么也挥之不去。
那是一个难忘的漫长之夜!记不清辗转反侧到什么时候,头昏脑涨得实在厉害,总也绕不开一件事:Y与L会不会影响我。事后听家人告诉我,听到我翻来覆去的声音,当天晚上姑奶奶、姑爷爷和父亲在我隔壁的房间坐到大半夜,后来实在扛不住,年事稍长的姑奶奶、姑爷爷回屋休息,父亲仍然坐着等我入睡,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听到我均匀的呼吸声。
因为9:00要上考场,当7:00已过时,家人不得不叫醒我。半夜无眠,我演练了无数遍的应考步骤乱了阵脚,心头无论如何也不能克服Y、L带来的别扭。
两个半小时的语文科目考试随着铃声的响起终于结束。除了临近交卷时Y与L轻轻捅我几下,央求“把卷子放下一点,让我看看选择题吧”之外,倒也没有其他动作。对他俩的行为我虽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但心里面恨作一团:“都是这两个混蛋扰乱了我平静的心情,否则,语文本来就是我的强项,肯定不会是这番匆匆忙忙的样子。”事实上,因为前一天极差的睡眠质量,还没开始写作文,我就不得不隔三差五地按一按脑袋以换得片刻的清醒,在一阵手忙脚乱中才草草做完了考题。
接下来的四场考试,事情反倒变得极其简单:L与Y也央求过我三两次,我一概以沉默待之,他们也就再没有做什么。但是和第一场考试一样,一种像做了什么亏心事的情绪始终挥之不去,若隐若现地萦绕在我心头,以往考试时那种沉稳应对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