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书籍史传馆 -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内容
内容简介

俞平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本书从俞平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到赴欧游学、浙江一师、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俞平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作者简介

陈武,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江苏作协理事,连云港市作协驻会副主席。陆续出版长篇小说《连滚带爬》、中短篇小说集《阳光影楼》《六月雪》《一棵树的四季》《洁白的手帕》《一路上》《倒立行走》《在别处》等以及散文随笔集《流年书影》,现为连云港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目录

目录

曲园文脉 / 001

山塘光阴 / 014

求学北大 / 024

陶然亭的雪 / 039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 049

山阴五日记游 / 068

秦淮桨声寻灯影 / 077

白马湖畔 / 084

永恒的《忆》 / 096

葺芷缭衡 / 106

痴爱“红楼” / 114

湖秀山灵杭州忆 / 123

“古槐书屋”今安在 / 139

古槐梦遇 / 144

拍 曲 / 150

清宫与画 / 162

跋《秦妇吟》 / 167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 174

中年南游 / 185

北京苦雨中 / 190

只因“红楼”累终生 / 199

主要参考书目 / 206

后 记 / 208

精彩书摘

曲园文脉

写俞平伯,不能不从曲园写起。

季节虽是隆冬,却有春的感觉——看一下天气预报,最高气温已达十八摄氏度,加上温煦的阳光、湿润的河岸草坪和身边知心的好友,心情特别愉悦——我们是相约去寻访曲园的。

说来有趣,载我们前往的出租车司机就住在马医科巷里,却从未听说过曲园,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去处,也不知道俞樾是谁,俞平伯是干什么的。我心里有些嘀咕,莫非这曲园还是一片荒芜?或像别的私家小园那样,被许多居民所占?不然,又怎会深藏老巷而不为人知?待从巷口迈进小巷,心中的疑虑又深一层。和别的苏州小巷不同的是,马医科巷似乎“大”了些,粗陋了些,没有那种曲径通幽的奇妙,也没有那种古色古香的雅致,和我预想中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合不上拍。

往深处走,移步中,小巷发生些许细微的变化,门庭上的砖雕和墙壁上的装饰,依稀有了“吴门”的味道,一种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才会出现的感觉,如雾蔼一样飘忽而至,虽抓不着、看不见,却有明显的气场和存在感。随便问一位散步的老人,请问曲园在这儿吗?他更是随手一指,说,前边,三十米就是。闻听此言,心中顿时开朗起来,友人的脸上也是笑容甜美,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曲园的“门脸”,精致中透出非凡的品质,是典型的江南庭院风格。正门紧闭,侧门也紧闭。在侧门的上方,有砖雕“曲园”二字,书风古朴稳重,文雅大气。“冂”形的门框,是两块完整的磨平麻石拼接而成,和墙面浑然一体,也看得出当年主人的讲究和严谨。为什么会双门紧闭呢?莫非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我举手敲门。少顷,便有应门声——嚯,还真有些古时风范。

应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满面笑容地站在我们面前,就像接待到她家走亲访友的贵客一样,没容我们问“能进吗”,她就做出欢迎的样子了。

和苏州名园相比,曲园是个不大的园子,建筑时间也相对较晚,据说俞樾当年穷困潦倒,靠朋友的资助才购得这儿的几间残基废宅,又几经营造,才渐成规模。我们在园中轻步走动,仔细观看,生怕错过一处精美之处。首先走进的,是曲园的门楼(厅),经过一个青砖铺地、修竹婆娑的小小天井,来到俞家的轿厅。厅里的陈设应该不是旧时模样吧,因为四角挂上了红色宫灯,还有一幅俞樾的油画像。画像上的俞樾身穿冬装,白须飘然,面色慈善,被置于轿厅的正中。画像上方是晚清名臣李鸿章手书“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处”的牌匾,古色古香,熠熠生辉。我和友人在油画像前伫立良久,想象着当年老人在这里读书、会客、授课的情景,想象老人在这里和友人交谈、切磋那卷帙浩瀚的《春在堂全书》,并挑灯修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暗暗后悔没有带相机来,错过留影纪念的机会。好友深知我意,适时取出相机,拍了几幅。

轿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不少画作,大多是描绘俞樾生平故事的水墨作品。或许是太注重“纪实”元素了,绘画笔墨稚嫩,技法稍显呆板,倒是墙壁上砖刻的《曲园记》,因是俞樾所撰,让人增添无尽的怀想。

……

前言/序言

自 序

在诸位现代文学大师中,我对俞平伯有一种特别的喜欢——说不上为什么,在那一代文化人中,他的性格、行为和作品,甚至包括家世,都让我从情感上向他靠近。

早先,对他作品的了解,是通过上海书店出版的一本《读词偶得》。那是1984年冬天,我住在东海县西双湖边一个偏僻的大院里,有大把的时间读书,毫无目的,只把读书当成消磨时光的手段。后来又买到一本《冬夜》,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这两本书都很简朴,是我较早的一批藏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在书房里喝茶、闲读,把书搬来搬去,不经意间会看到这两本书,一本谈古词,一本是新诗创作集,抽出来翻翻,依然那么亲切。

真正深入地读俞平伯的作品,始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那本《俞平伯散文选集》。那是1992年夏秋之际,我住在新浦后河底一处破旧的小耳房里,把这本散文集读了好几遍,初步认识了俞平伯散文的精致、绵密和细腻,也知道散文还可以这么写。这之后,只要看到俞平伯的书,或关于他的书,我都要买。有的也并非一定要读,只是出于对他的喜欢,对书的喜欢,买来了,也就踏实了。现在,包括十卷本的《俞平伯全集》,我有他的各种作品集三十余种。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众多现代作家,朋友对他们都不以为然。提到俞平伯时,朋友说,俞平伯是个另类,有真性情,能坚持自我,不容易。后来他知道我喜欢俞平伯,便从他供职的大学图书馆里,给我借来两本书,都出版于1980年代初。他告诉我说,图书馆有个规定,书弄丢了,要以原书三倍的价格赔偿。这两本书的定价一共只有两块多,三倍也才六七块钱,比现在的一本书还便宜十几块,我看可以弄丢的。就这样,这两本书成了我的藏品。这种方式当然不可取,但我喜欢俞平伯,在朋友们中间是人所共知的。

一直以来,读写书评、书话类文章成为我的习惯。十多年前,也尝试写过几篇关于俞平伯的小文章,都是从人家的作品里东拽一块西拼一点,以为得到什么稀罕材料,后来读多了,才知道俞氏那点掌故和轶事,基本上尽人皆知,但这并不影响我敝帚自珍地把这几篇小文收在自编的一本《南窗书灯》书话集里。

在动笔写这篇序文之前,再看那几篇书话时,我惊讶于自己会写这样的文章,它们过于闲适和空洞了,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完全是对俞平伯作品写作时间、发表时间的罗列和“考证”,再加上所发表的杂志的介绍和同时代作家对他评价的摘录,抒发自己的一点感想和评价一篇书话小文就算勾勒完成了。

对于即将写作的这本书,惶恐中有些兴奋。系统地写一本我喜爱的现代文学大师的随笔,这还是第一次。我不知道是否有热情和勇气来挑战自己,试试看吧。

新浦河南庄

2012年12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书籍史传馆 -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430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78
CIP核字 201417856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7
175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