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鲁迅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我的鲁迅研究》(作者夏明钊)是关于研究鲁迅其人其作品的专著。

内容推荐

《我的鲁迅研究》(作者夏明钊)是关于研究鲁迅其人其作品的专著。

《我的鲁迅研究》收录了《试论鲁迅的文学本质观》;《鲁迅悲剧观初探》;《论鲁迅的创作情绪》;《鲁迅文学中的象征诗学》;《等待“明天”——鲁迅、贝克特、高行健的三篇作品之比较研究》等作品。

目录

自序

我印象中的鲁迅

鲁迅传

试论鲁迅的文学本质观

鲁迅悲剧观初探

论鲁迅的创作情绪

鲁迅文学中的象征诗学

《药》的主题与艺术新探

等待“明天”——谈鲁迅小说《明天》的象征意蕴

等待“明天”——鲁迅、贝克特、高行健的三篇作品之比较研究

《阿Q正传》新论

一曲“美”的挽歌——《伤逝》新论

鲁迅《伤逝》申论——答林志浩先生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说《奔月》

鲁迅杂文与散文简析

论阿金形象系统——鲁迅笔下的别一类妇女形象

一位光明与黑暗激战时代的抒情诗人:鲁迅旧诗综论

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月色

从《家诫》看嵇康——对鲁迅一个论点的质疑

论鲁迅对“谣言世家”的斗争

江天诗集《民族魂鲁迅》序

试读章节

鲁迅去世虽已60个年头了,但我总时时感觉到他真实的存在:那苍白的面色。瘦小的身躯。吸烟的姿势,他的谈吐,连同着他的呼吸。不过,每每想起鲁迅只活了56岁,就总不免引起我的一腔悲愤来;却又想,这于鲁迅也许更合适:他也确实需要休息了!他真像一头牛,做的活实在已经够多;他简直是挣扎了一辈子,真正战斗了一辈子,而且常常是“横站”着。他就像《过客》里的“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听从着历史召唤的声音,永是义无反顾地前行。荆棘刺破他的皮肉,暗箭又伤害他的心灵;但他也只是歇一歇脚,喝口水,便裹好自己的伤口,像野兽那样躺在僻静的森林里舐净伤口附近的血迹,打量了一下周围,就又挺起胸膛,向前迈开了脚步:“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就这样,“向西走”,一直走到他生命的终点。他于1933年春写的一首诗(《题(呐喊)》)实在是对他自己毕生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这首诗,不仅概括了鲁迅毕生的艰难和战斗,也总括了他全部理论和创作的精神。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诗人鲁迅”——正是我对鲁迅的第一个印象。荣格(瑞士心理学家——编者)有言,“无可否认,诗人的精神气质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呐喊》集里的《故乡》、《社戏》,《彷徨》集里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都是可以当作诗来读的;即使在他的杂文与诗论——《摩罗诗力说》——里,也有一种诗意洋溢着。请回味一下散文诗《雪》里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写吧;再请读读《故乡》的结尾:那一轮金黄的圆月和海边碧绿的沙地的场景;想象一下“在酒楼上”眺望楼下废园时的所见:那斗雪开着满树繁花的几株老梅,那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的一株山茶;《伤逝》里那如泣如诉、委婉缠绵和像音乐一般的语言……没有诗人的眼睛,没有诗人的心灵,没有诗人的气质,没有诗人的笔致,是绝对写不出的。因此,在我的印象里,诗人鲁迅有两帧影像常在我的联翩浮想中涌现:在令人微醺的静夜里,鲁迅漫不经心地凭窗远眺,只见外面的乱山中有许多白点,那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的火,那是南普陀寺的玻璃灯;前面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似乎就要扑进鲁迅的心坎里。鲁迅沉静下去了。他想写,却又写不出来。只有往事披着淡淡哀愁的面纱,同时也夹杂些愉快,尽在鲁迅的脑海里盘旋。于是他从记忆中“抄”出了5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是1926年9、10月间,鲁迅在厦门大学时给我留下的一帧影像。第二帧影像便是1931年1、2月间,鲁迅“挈妇将雏”避难在旅馆花园庄,当他得知“左联”五烈士遇难的消息后,他在悲愤中谱写出一支“郁怒情深”的哀歌时的情景:月华似水,夜色深沉。鲁迅独自站在客栈的院子中,身披黑衫,手持烟卷,一支哀歌逐渐清晰地在诗人的耳畔响起。这是一曲深情的哀歌,缠绵悱恻;又像暴风雨前的天宇,蕴积着电闪雷鸣;还似辽阔深邃的海洋,有时波光潋滟,清丽柔和,有时则怒潮奔涌,狂澜千里……——这就是我最初印象里的鲁迅:诗人鲁迅。他敏感,丰富,热烈,真诚,而且永葆着诗人必具的一颗赤子之心!

所以,鲁迅又是一个真人。鲁迅曾这样评说韦素园:“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说的是韦素园,其实,何尝不是鲁迅的夫子自道?鲁迅虽和许广平说过,他觉得他自己有点骄傲与玩世不恭的毛病,但任何一个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他这话是不准确的,实在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恰恰相反,简直是事无巨细,哪怕是校对书稿或给人寄本书什么的,他也都是事必躬亲,而且是尽善尽美,认真到了使人十分尊敬、并且使人十分担心的程度。我常想,“认真”,同样是鲁迅的致命伤,如果他肯马虎一点,必不至于就只活到56岁。不认真,他就不会在同周作人反目后,心情郁闷,气得肺病复发;不认真,他就不会在同章士钊那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中,又气得肺病复发,竞连绵数月;不认真,他也不会在向内山完造解释《自嘲》时,竞伤心得流下了眼泪;不认真,他更不会在逝世前数月给曹靖华的一封信中还说:“我真想做一篇文章,至少五六万字,把历来所受的闷气,都说出来,这其实也是留给将来的一点遗产。”我坚信,“玩世不恭”同鲁迅是绝对无缘的,因为他是一个真人,他十分认真:作文,待人,办事,莫不如此。我说鲁迅是个真人,不仅因为他认真,还因为他求真、求实。他反对假,所以他反对瞒和骗,反对瞒和骗的文艺。他痛恨虚伪,力批“中庸”,嘲讽亦狗亦猫的叭儿狗,鞭挞既想当婊子,叉想立牌坊的伪君子。他不愿陶醉于几千年古国的文明,对中国人的“十景病”,也总是从不留情。他喜欢报忧不报喜,爱作枭鸣,揭露和批判黑暗是他创作的主旋律,和他的生命相始终。因为他求真,所以他作《立论》:“……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鲁迅选择了后者,所以他一生遭打。这就是真人鲁迅,这也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二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冯雪峰回忆:1933年底,在瑞金中央苏区,他同那时受到王明路线排斥的毛泽东时常谈到鲁迅。有一次,他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据冯雪峰回忆,“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毛泽东说得很好;这说明了毛泽东也懂得鲁迅。鲁迅懂得中国,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农民的深刻理解上,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国民性”(主要从农民身上得以体现)的深刻理解上。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充分表达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了解之深;而集中表达此种理解的,无疑是《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要通过这个中篇“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完满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早在1922年,茅盾就说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主子面前是奴才,在奴才面前是暴君;事实上的屡败者和精神上的常胜将军;固步自封的懒汉和想入非非的英雄;随遇而安的懦夫,同时又是墨守成规的顽勇。鲁迅认为,我们应该“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鲁迅的老友许寿裳说:鲁迅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事实也是如此。据内山完造回忆:晚年的鲁迅有一次同他说:“老板。此番我睡了三个月,细细想过了。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着重号系原有——引者)研究和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极有远见卓识、极富战略意义的文化启蒙思想。鲁迅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便是他的这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伟岸形象。鲁迅不仅是个诗人,是个真人,还是一个伟人。作为一个伟人,他的硬骨头精神给我的印象也是十分突出的。这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确是伟人鲁迅全部人格力量最光耀的所在。那副“横眉冷对”、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的形象该是怎样的使人惊心动魄!那种至死也不肯“宽恕”的精神,该是怎样的彻底、决绝而坚韧!P1-4

序言

少年时代,我就爱读鲁迅,尤其爱读他的《故乡》,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似乎说的就是我的家乡。“文革”后期,我已步入中年,鲁迅对自己命运和对时代的悲剧感。强烈地攫住了我的心,使我“几乎带着顿悟的心情明白了不少研究者对《亥年残秋偶作》的误解”),从而写成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_《<亥年残秋偶作)新解》,发表在《鲁迅研究文丛》第一辑上,并且收到了编者朱正先生的一封长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在11年后,完成了25万字的专著《鲁迅诗全笺》,于1991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随着人生之路的不停延伸,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对鲁迅的热情愈益炽旺,愈来愈折服他的人格的伟大和思想的精深:首先,是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准确的把握和不倦的鞭笞。晚年的鲁迅有一次对内山完造说:“老板,此番我睡了三个月,细细想过了。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充分表达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了解之深;而集中表达此种理解的,无疑是《阿Q正传》。其次,是鲁迅先生爱作枭鸣,喜欢报忧不报喜,对黑暗有着不寻常的敏感,批判黑暗则显现了他持久的热情。我曾于《鲁迅诗全笺》的前言中说过:“……批判黑暗和诗人的全部诗作相始终,和诗人的整个生命相始终。”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个诗人,一个真人,一个伟人。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力量,“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从而成了20世纪中国的一位巨人。

这本集子中所收的22篇文字,就是我这20余年来对这位巨人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除了第9篇,均为巳刊;在每篇文章的末尾。都会注明其发表时间与出版单位。但本文集目次的编定,并不按其发表时问的先后为序,而是大致上按其内客为依归的。读者诸君大概从目录上便可看出这本文集涉及鲁迅的各个方面:他的生平;他的文学观;他的小说,他的杂文与散文的创作,他的诗;还涉及他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思想等。

应该声明的是:(一)因为这些论文发表的时间有先有后,而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又是发展的,这就难免有前后不尽完全一致的地方,但根本性的矛盾和抵触估计是不存在的。(二)为了保存作者自我思想发展之真,为了保存作文时的时代之真,文集中已刊的21篇文字,一律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误植者外,一仍其旧。

2002年9月,我在《鲁迅<伤逝)申论:答林志浩先生》一文的“附记”中写道:“在中国,要进行正常的、平等的学术讨论,是何等困难!”从那时到现在,又是十年过去了,情况改变了没有?我看没有。我今年74岁了,正是有鉴于此,如果天假以年,我还要写些和《答》文类似的文字,那将不再是一篇篇文章,而是一本专著——《鲁迅正义》。我不怕有为自己预做“广告”之讥,也不怕会有人骂我“吹大话”;我也不想以“老骥伏枥”自诩;我只是想说:有关鲁迅研究的话题,值得商榷和澄清的,实在太多了!而其意义,将不仅关乎鲁迅,其实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现代文学和现代学术。

书名《我的鲁迅研究》,后四个字是我的,前两个字是本书责编潘灵剑先生的;我觉得他的建议很好,特志于此,以申谢忱。张民权先生是我的老同事,他一直关注我的研究,关注这本书的出版;我永远珍惜他对我的纯洁的友情,这种友情所给予我这颗饱经沧桑的心灵的慰藉,怕是任何别的人都难以体察到的。

友情,爱情,亲情:这都是人间的至情。在我的一生中,虽常常命遭小人,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沐浴在这人间至情的辉光里;所以,我至今仍笔耕不辍,因为我爱。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鲁迅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明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5737
开本 32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5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