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内容
亮点展示

新.jpg

编辑推荐

●内容权威全面、品质保证:由158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编撰团队,对近12个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挑选与评析;依照作品出版时间顺序编排,精选715位作家的1001部作品,涵盖68个国家42种语言。

●图文体量与装帧精美度独具优势:权威解读搭配海量美图,纯质纸全彩精装,“大部头”精品图文书。960页超大体量,632幅精美图片。既是相关领域的必备参考书,也适合日常翻阅、馈赠他人。

●以知名出版机构、明星产品线作为强大资源后盾:英国著名图文书出版集团Quarto的当家产品线“1001系列”中的重磅之作,也是一本具备优良生活品位,符合较高阅读和审美需求的家庭藏书。

●阅读性与功能性兼备:不仅仅是一份全面的阅读清单和藏书目录,同时也是一本悠游小说之林的权威导览手册、一套有效指导文学创作的操作指南。

内容简介

对所有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既是一份理想藏书的清单,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世界小说编年史。这份书单向读者提供了1001部涵盖各种风格的伟大作品的基本资料,配以图片,并由相关专家撰写了简明的批判性见解。它将带领读者进入文学的广阔世界,发现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书由著名学者彼得·伯克赛尔主编,一百多位作家、评论家、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撰稿,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参考和了解当代文学热点的指南。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历经多次修订,已在28个国家出版,累计销量超过67万册。本次中文版根据英文第6版翻译制作。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赛尔(Peter Boxall)是英国学者和作家,萨塞克斯大学英语系的教授,从事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现代主义研究。他还是文学理论杂志《文本实践》(Textual Practice)的编辑和《牛津英语小说史》(第7卷)的主编,著有《21世纪的小说》(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小说的价值》(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年)、《假体的想象》(剑桥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因主编《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而广为人知。

目录

序 6

引言 8

作品索引 16

19世纪前 21

19世纪 83

20世纪 235

21世纪 891

作家索引 950

撰稿人 957

图片来源 960

致谢 960

精彩书摘

在死亡、讲故事和“1001”这个数字之间,存在着古老的联系。自从《一千零一夜》问世以来,这个数字就有了一种神话般的、致命的回响。在《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山鲁佐德,在阿拉伯的1001个夜晚,给有可能将她杀头的国王讲故事,以此延缓她的死亡。每天晚上,国王都想把她杀掉,但山鲁佐德讲的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片段,使国王不得不让她多活一天。这样,他就可以从她那里再得到一个夜晚,从她那无穷无尽、无拘无束的虚构中再获得一份慰藉。山鲁佐德讲故事的这种绵延无尽、教人欲罢不能的特质,仍在为“1001”这个数字赋予某种数学的崇高,某种无穷和无限的品性。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也维持着山鲁佐德在困境中的那股致命紧迫感。在暗示无穷无尽的同时,这个数字也道出了精确,道出了局促而紧迫的短暂。山鲁佐德所讲的那些故事,如今仍然常被人译为《一千零一夜》,这个译名用“1001”这个数字来强调无穷与有限、众多与唯一之间那份让人心神不宁的相似。在一千零一夜的漫长时光里,山鲁佐德总是只有一夜可活;夜色渐消之际,死神常伴左右,为每一个消逝的夜晚赋予了大限将至的鲜明感,为充满活力、不断衍生的整部作品赋予了确切无疑的“末事”的滋味。

在编辑《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书目时,我发现自己深深陷入了这种山鲁佐德式的悖论。本书所列小说的故事,是一桩既漫长又芜杂的事件,充满令人意外的转折和未必可能发生的枝节。要用1001本书来编织这个多重的故事,看起来,从一开始就是一项艰巨的、无穷无尽的任务。当然,要在已知范围内,将必读小说悉数收录,将不读也罢的小说统统剔除,这样的终极书单永远也不可能制订出来,正如山鲁佐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一样。但与此同时,这个数字给我带来的约束既冷酷又局促。鉴于主题是如此宽泛,1001毕竟只是个小数目。这里收录的每一本书都要捍卫自己狭小的“泊位”,每一个条目都被注入了某种浓缩的能源,它们就像生死攸关一般,竭力争取自己的位置。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是您在有生之年非读不可的作品。尽管死亡是一幅远景,但它总在不断逼近,总是蜷伏在每个瞬间的阴影之中。在您的有生之年非读不可,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必急于一时的目标,但您还是得抓紧开始才行。

宽广与拘束的矛盾,在这本书的通篇都能体会得到。本书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多样性、创造力、机智,包罗了从古(伊索、奥维德、卡里同)到今的作品(埃米斯、德里罗和维勒贝克的当代小说)。但与此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完备的实体,永远都不会被我们彻底把握,它拒绝被充分归类,其整体总是大于部分之和。诚然,有人也许会辩解说,作为稳定、可供辨别的对象的小说,其实并不存在。对于小说这种形式是何时出现的,读者和批评家们未能达成一致;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自传、证词、新闻报道、寓言、神话或传说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对于无聊小说和文学杰作如何区分,人们当然莫衷一是。确切地说,小说作为一种形式、一部作品,是我们只能短暂地、片段化地把握的一种富有灵感的观念;这种令散文体小说成其为可能的观念,本身就是小说的组成部分。

这样说来,收录在此的这份书单,既无意充当崭新的标准,也不曾自诩要界定何为小说,或是将小说论说透彻。确切地说,这是一份处于求全与偏好这对矛盾之间的书单。为这份书单注入活力的,是小说的精神,是对小说之所是和小说之功效的喜爱。尽管如此,这份书单并不希望,也不打算把握小说、总结小说,或者作出什么结论来。鉴于散文体小说的形式是如此丰富多样,它们存在于许多不同的语言之中,又跨越了那么多个国家和世纪,像这样的书单难免挂一漏万,它遗漏在外的那些书目将会永远,也应该永远给它留下印迹,将它塑造成型并予以解构。这本书没有捍卫自己的边界,排斥那些没有收录的作品,而是把自己当作小说的一张快照,当作讲述小说史的众多说法之一。这本书的条目是由一百余位撰稿人编写的——这些撰稿人可以说是读书界的代表,其中有评论家、学者、小说家、诗人、文艺记者——这份书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个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对小说当今面貌的言说为根据的。同样,这本书也反映出当代读者共通的优劣判断,对小说来历的某种理解,以及对阅读的特殊热情。但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是以对千差万别和无穷无尽的小说可能性的热爱为宗旨,而不是以区分优劣、去芜存菁的意愿为宗旨。它讲述了1001件事,语气却是迫切急促的,部分原因在于,它知道它还有许多事未曾提及,还有许多其他小说有待阅读,在面对讲故事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时,再长的故事都显得太过短促。

在本书中,这种长与短、求全与偏好的结合,也许在每个条目的层面体现得*明显不过。只用三五百字——每个条目的字数差不多就是这些——来评说长篇小说这样复杂的庞然大物,显然有些疯狂。哪怕是篇幅短小的散文作品,比如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也无法浓缩到三五百字的篇幅以内,更何况是多萝西·理查森的《人生历程》、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上千页的长篇小说呢?面对如此怪物,三五百字能有何作为呢?在进行这一项目之初,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懊恼。但随着本书的付梓,我感到,每个条目的短小精悍正是本书*大的优点。这些条目要做的,既不是对每一本书进行全面周到的评论,也不是要让我们体会到原作的滋味,甚至也不是仅仅提供一份刻板的情节梗概。每个条目要做的,是以临终忏悔般的紧迫,反映出每一本小说的引人瞩目之处何在,每一本小说非读不可的原因何在。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形式,能更加有效,或者以更加刺激的强度,传达这种哀求之意。一位撰稿人在跟我讨论这些条目希望实现何种目标时,用了一个词,我觉得这个词正好可以拿来形容这本书。他说,每个条目可以看作一个“微小事件”,一场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从中以小见大。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从事这一项目是一桩非比寻常的乐事,主要是因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流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善意。我首先要感谢所有撰稿人。对编写此书的请求,所有撰稿人马上便慨然应允,令我大为感动,他们的工作成果质量之高,想象力之丰富,令我难以置信。这确实是为爱和友情而付出的辛劳,所以谢谢你们。还有许多人,他们为本书的制作供过稿,但他们没有被列为撰稿人。玛利亚·洛雷(Maria Lauret)未能在书中出现,但我要感谢她的帮助,我还要怀着爱与悲伤,缅怀保罗·罗斯(Paul Roth)。就这份书单应该取什么名字,我曾在无数张餐桌旁与人做过无数次讨论,感谢向我提出建议的每一位。尤其要感谢阿利斯代尔·戴维斯(Alistair Davies)、诺曼·万斯(Norman Vance)、罗斯·盖纳(Rose Gaynor),我在加迪夫和伦敦,还有在美国和土耳其的家人,以及乔丹全家。深深感谢丽兹·怀斯(Liz Wyse),她的聪明才智和镇定自若及幽默感,将*困难的时刻都变成了乐趣。珍妮·道特(Jenny Doubt)以非凡、从容的专家水准和富有想象力的鉴别眼光,对本书做了出版前的全面审读。目睹她处理这样繁重的项目在*后阶段带来的多重压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美术指导特里斯坦·德·兰西(Tristan de Lancey)和图片查找员玛利亚·吉布斯(Maria Gibbs)的工作简直不可思议。还要感谢出版社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简·兰恩(Jane Laing)和茱蒂丝·摩尔(Judith More)。像往常一样,我要把爱和感谢献给伯克赛尔·乔丹一家;献给汉娜,她自这个项目之初就是核心成员;还要献给爱娃和劳丽,对她们来说,阅读是一项刚刚开始、富于变化的乐事。

主编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有关小说的许多知识。它还让我了解到,对书籍的热爱是多么富有感染力,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兴奋、友谊和欢乐。我希望,我们在制作这本书时的某些兴奋、喜爱和友谊,也能传达给阅读这本书的您。

前言/序言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第一版赢得了热烈的反响。自从2006年3月出版以来,这本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的目的何在?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倘若需要某种证据,证明小说并未消亡,依然是当代文化中兴旺繁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反响,已经提供了这样的证据。媒体与网络对这本书进行的公开讨论,世界各地读者给我寄来的私人邮件和这本书获得的反响证明,人们对小说抱有深挚而投入的喜爱之情。这令我备受鼓舞,大为感动。

当然,公众反响并非整齐如一,而是各有不同。尽管我收到的许多邮件对这份书单赞赏有加,但读者对本书最为常见的反应,是有赞有弹。大致说来,读者会有以下四种反应。他们会愉快接受这一事实:某些他们珍爱的书被选入了书单;他们会对我谈起他们闻所未闻,而本书鼓励他们读读看的那些小说;他们相信某些书不配入选,他们会质问入选理由何在;他们想要知道,他们认为理应入选的某些书目为何会被排除在外。尽管程度有别,但每位读者难免都会有这四种反应。对这份书单理应如何,每位读者都各有主张。我意识到,这份书单里漏掉一本书,跟收入一本书一样,都能促使读者将它重读一遍,因为读者看重自己的优劣判断和鉴赏能力,他们与这本书所暗示的褒贬评判不无出入。对我来说,读者的这份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争鸣,正是本书最令人振奋的价值和最重大的贡献所在。

随着这一国际新版本的推出,争鸣只会变得越发激烈。在第一版提出的问题之外,新版又增添了一些重大难题。其中最迫切的问题,也许要数这些疑问:国别与经典地位之间有何关系?这样一种书推出“国际”版,意味着什么?捷克读者,或者西班牙和德国读者对本书的观感,与英美读者的观感有何区别?大批的著作,重要的典籍,是在特定国别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界,不再受其形成背景的制约?努力做到兼顾各不相同的所有国别背景,意味着什么?有可能制作出一份书单,同时打动土耳其、希腊、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读者吗?

我认为,哪怕我有1001页,而不是仅有两页的篇幅来写这篇序,也不见得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好。但我希望这个新版本能做到:拓宽争鸣的范围,传播开来,贴近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的读者群。与回答国别、阅读与经典地位有何关系这些争论不休的问题相比,我倒更希望对国际化的新一代读者来说,本书能为这些问题注入活力。就像对《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第一版一样,我希望这场争鸣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兼容并包的阅读热情,对小说之功效的喜爱。就像第一版一样,本书的诸位撰稿人感兴趣的,并不是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书单,而是一份能就我们有生之年应该读哪些书,达成一项跨国界、跨文化共识的书单。在本书从第一版演变到第二版、国际版的过程中,迫于无奈,只好将某些书目忍痛割爱;倒不是说,突然之间,在有生之年不读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或班扬的《天路历程》,也可以安心瞑目了。同样,本书收罗进来的那些非英语作品——比如乌韦的《周年纪念日》、罗哈斯的《塞莱斯蒂娜》——没有被筛选下去,是因为在“国际化”背景下,其重要性要比那些被取代的作品更胜一筹。相反,我希望本书能就此——在众多国家语境中的阅读——激发更多的争鸣,从而将第一版的成功发扬光大,而不仅仅充当一份权威的书单。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人们会满怀热情地说,他们不同意这本书所作的选择。对哪些作品是世界小说宝库的组成部分,人们抱有分歧;对哪些作品还在继续界定着我们,人们进行着慎重而坚决的讨论。小说的未来将会从这些分歧和讨论中显现出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彼得·伯克赛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7610
开本 16开
页数 96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960000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4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