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
内容
内容推荐
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
认识美学,一周时间刚刚好!
以7天时间为安排,规划简而精要的学习内容,让读者逐一认识美学起源、发展、理论人物及学科分支。
每日规划3分钟重点回顾单元,随时复习。
用美学看世界,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作者简介
贺瑞麟:中国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大学副教授。
目录
Day 1
第一章 美学导论
从日常生活的“美”到美学思考
“美”是什么?VS“美”表现在什么东西上?──从柏拉图的《对话录》谈起
本书内容与各章的关系
美学主要议题总览
美/艺术/美感经验/创造性(或创意)/模仿/形式
美学人物、学派与经典
延伸阅读
推荐影片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2
第二章 美学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到中世纪的美学
美学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美学的历史
古代美学: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智者/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罗提诺
中世纪美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
延伸阅读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3
第三章 美学的发展与演变
近代、现代和后现代美学
近代美学:文艺复兴/法国理性主义美学与新古典主义美学:笛卡尔、布瓦洛、休谟/近代德国美学: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古典美学:戈特舍德、莱布尼茨、
沃尔夫、鲍姆嘉通/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
现代美学:直觉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实用主义美学:杜威/符号学美学
卡西勒/结构主义美学:列维-斯特劳斯/现象学美学:英伽登和杜夫海纳/诠释学美学:伽达默尔
后现代美学: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罗兰·巴特/社会批判理论美学: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多诺
延伸阅读
推荐影片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4
第四章 美感经验与形式
谁对美感有贡献:美感态度、美感对象与美感经验
理论派别:主观派、客观派、互动派
形式:五个含义
延伸阅读
推荐影片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5
第五章 美学的创造与模仿
创造性(创意)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模仿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模仿说的理论及其演变
艺术中的创造与模仿
创造是打破之前固有的联结并建立一个崭新的联结
意想不到的联结
延伸阅读
推荐影片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6
第六章 美学的实践与应用
启动“美学思维”的执行程序
结论与分享
3分钟重点回顾
美学大师语录
Day 7
附录1 美学家、学派及理论一览表:以时间来区分
附录2 美学家、学派及理论一览表:以议题来区分
参考书目
导语
《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以7天时间为安排,透过单元规划,一日一个层次,从美学基本概念、美学史、美感元素、创造与模仿等循序介绍;让美学这个看似常见,实则模糊的概念,转化为一般读者可以理解、实际运用,并从中获得进一步思考可能的学问。
每日规划3分钟重点回顾,学习吸收无负担;按照时间及议题,详尽整理美学的发展与流变,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美学历史。即便只是运用零碎时间,阅读本书都能迅速掌握美学梗概:速成、速效、有趣,易吸收!全面启动你的美学元素执行程式!
精彩页
“美感”是什么?
在逻辑上要为美下一个定义,的确是很难的;也就是说“美”是很难“思考”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许我们说不出“美本身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分辨、感受哪些东西美、哪些东西不美;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大希庇阿斯篇》:当我们说“美女”“ 美景”“ 美事”这些“美的人、事、物”或“美的载体”之时,其实已预设了一种对“美”的标准(也就是美的定义),然后我们会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某些人、事、物是否为美。也许我们无法从学术(特别是“哲学”)的角度去定义“美”,但这并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美的感受,因而不影响我们去欣赏美!而这种“对于美的感受”,我们可以称之为“美感”。
以赏梅为例:“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看到梅花冰清玉洁的样貌,心中会有一种“异常的快适”。这种快适和“收到汇票”之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源自利益之快感;这种快适也和“得到满分”的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一种成就感;这种快适也和“听到下课铃”“下班”的快适不同,因为它不是一种从上课、上班的压力中被释放出来的解脱感;看到梅花的快适,是一种“美感”,而美感并不是上述的种种快感,虽然上述的种种快感和美感一样,也都是一种“快适”。“美学”是什么?
关于美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在本章中只简单作导论性的说明。如上所述,感受美和思考美是两件不同的事情,美感并不等于美学;人人都有美感,人人都能审美,但未必人人都能“思考”“研究”美,换言之,未必人人都从事美学活动。不过,一旦我们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现象中进一步去思考诸如“美是什么”“美有哪些类型”等问题,我们就进入了美学的领域。
简单地说,美学就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的学问。不过,它并不等同于美感教育(或“美育”)。美感教育是培养美感能力或涵养的学科,而美学的目的是思考和研究“美”和“感”。这两门学科虽然不同,但也是密切相关的:美学研究是美感教育的基础,而美感教育则是美学的实践。美学注重的是对美感的研究和认知,而美感教育则着重培养美感的能力。
虽然汉语早就有“美”和“学”这两个字,但却没有“美学”这个词,美学一词是日本人对于德文“?sthetik”的汉字翻译。汉语沿用美学这个译名,来指称那些对于 “美”和“感”加以研究的学问。
“美学”这个名词及这个学科是怎么出现的呢?基本上,从西方古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之前更早的思想家就已开始讨论“美”“ 艺术”等问题,但并 没有专门为讨论“美”或“感性”的学科确定一个名字。
直到1735 年,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年)写了一本名为《诗的哲学默想录》(Tacit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out Poetry )的书,美学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才出现。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想法,那就是古典哲学只关心理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几乎完全忽略了感性和可感知的事物;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性学”的大胆设想。照他的看法,感性学就是“诗的哲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随着鲍姆嘉通的这个想法日趋成熟,他在1750 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学》(Aesthetica ;感性学)。从美学史来说,这个年份以及这本著作的意义非比寻常,鲍姆嘉通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后来却以“美学之父”的名望而蜚声美学史;因为他是首位为美学正名、划定了美学的边界,为这门面目不清、位置模糊的学科奠定了坚实根基的哲学家。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忙碌者的7天美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贺瑞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55042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76
CIP核字 2021192597
中图分类号 B83-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