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松岗听涛(在校园与乡土之间)/行者系列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学术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如何实现学术创新、如何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内容包括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 “出思想”、超越“类型化”;走向历史现场、跨越时代差异与古人对话,以“历史”的名义关怀“当代”;体验学术创造的愉悦,认识人文学科的“有用性”,提升人文的竞争力;做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创学术的新气象”。 作者简介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过多项有关华南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曾获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自序 【学境遐思】 读书人要脱俗 真正的学术群体应该“脱俗” 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 人文学科的“有用性” 新一代史学家应更关注“出思想” 广东开了20世纪中国学术新气象 【学园絮语】 体验学术创造的愉悦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大学职业生涯的矛盾与超越 体验时代与亲历历史 礼仪重建与大学精神 “另类大学”与“博雅教育” 玉在山而草木润 【学在乡土】 走向历史现场 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 “区域”作为一种社会史分析工具 民间文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 黔东南:田野调查的沃土 感受乡村研究的文化魅力 潮汕人文特征的社会竞争力 流域、族群与新兴近代城市 两岸客家社会与文化环境的若干差异 移民社会中商人的“在地化”与“士绅化” 王朝制度与海上活动 当“家国”遇到生命的个体 类型化的魅力与超越 【学人感怀】 植根于民间社会丰沃的文化土壤 守护文化传承学术 学术也是一种思想和生活的方式 自觉胸襟大,汪汪无乃同 胸有成文兼证史词垣志馆足称师 “预流”乃“古今学术之通义” “报人读史”的智慧与思想 “乡是一种社区” 【学术断想】 学术世代交替是大道自然的过程 学术传承的本质在于“叛师” 与古人对话:历史研究如何跨越时代差异 以“历史”的名义关怀“当代” 在“世界体系”与“朝贡体制”之间 当生态成为一种“文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松岗听涛(在校园与乡土之间)/行者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春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725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5 |
出版时间 | 2021-11-01 |
首版时间 | 2021-11-01 |
印刷时间 | 202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54 |
CIP核字 | 2021190037 |
中图分类号 | G30 |
丛书名 | |
印张 | 1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0 |
宽 | 13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