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现象学视域下中西方面子观会通研究/暨南外语博士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面子被鲁迅誉为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但西方人亦有“face”这样的表达,可见这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人所独有。前人研究虽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但都囿于“互动情境”中来阐释面子本质,而人际互动过程中,交际双方站在各自立场,出于不同行为动机完全可能对面子内涵有不同理解。本选题试图秉承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彻底跳出“面子在互动中产生”的旧思维定势,摈弃先前面子理论研究的对象化倾向,在理论层面厘清目前中外面子研究的共同症结,依托法国现象学前沿理论生命现象学阐释中法面子本质共性,从法国现象学高度重新求索面子本质。 作者简介 林凡,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法语语言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法跨文化交际,法国现象学。主持省级社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项、暨南大学校级教改课题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2020年10月入选『暨南双百英才——教学名师』支持计划。 目录 总序 序 绪论 第一章 省察“颜”见:检讨国人面子传统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对面子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胡先晋首议“脸”与“面子” 第三节 何友晖之面子与面子动力综论 第四节 陈之昭之面子心理学实证分析 第五节 周美伶、何友晖之面子内涵跨文化介说 第六节 翟学伟之脸面社会心理学新释 第二章 撕裂旧“容”:解构国人学术脸面观 第一节 面子“身体”特征现象学考察 第二节 从“我思”的体验到“我思” 第三节 语言现象学视域中的“表达” 第四节 国人面子观话语现象学再审视 第三章 追溯“面”源:聚焦中西方面子观共性 第一节 现象学新概念——“肉身”的揭示 第二节 语言表达存在之可能与可行性探讨 第三节 甲骨文“面”字的视看意义之阐释 第四章 认识洋“脸”:述评现当代西方人面子观 第一节 明恩溥等早期西方人的有色“眼镜” 第二节 戈夫曼“普适人类”之面子概念正义 第三节 布朗和列文森的正负面子及其后来者 第五章 揭示“面子”本质:中西方面子内涵新解读 第一节 生命现象学视域下的面子本质新疏 第二节 国人脸面观重塑:“情—面—情”之开显 第三节 西方人面子观及文化缘由现象学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现象学视域下中西方面子观会通研究/暨南外语博士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68332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80 |
CIP核字 | 2021255685 |
中图分类号 | C912.1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5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