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梁启超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全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本书还提出并贯彻了“学术史”的四条规范,即: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内容推荐

梁启超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目录

一 反动与先驱/1

二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11

三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18

四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24

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31

五 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

——黄梨洲附:孙夏峰李二曲余姚王学家李穆堂/44

六 清代经学之建设

——顾亭林阎百诗附:胡月出明万充宗/57

附:亭林学友表/69

附:初期经学家表/77

七 两畸儒

——王船山朱舜水/79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

——万季野全谢山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90

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表/100

九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

——张杨园陆桴亭陆稼书王白田附:其他/101

十 实践实用主义

——颜习斋李恕谷附:王昆绳程绵庄恽皋闻戴子高/110

十一 科学之曙光

——王寅旭梅定九陈资斋附:其他/142

十二 清初学海波澜余录/152

一 方密之 附:黄扶孟

二 陈乾初/156

三 潘用微/158

四 费燕峰/159

五 唐铸万胡石庄附:易堂九子/163

六 刘继庄/170

七 毛西河附:朱竹 何义门钱牧斋/173

八 吕晚村戴南山/176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

——经学、小学及音韵学/179

一经学/179

二小学及音韵学/205

十四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

——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223

三 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223

四 辨伪书/244

五 辑佚书/256

十五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

——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265

六 史学/265

七 方志学/289

八 地理学/302

九 谱牒学/313

十六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

——历算学及其他科学乐曲学/323

十 历算学及其他科学/323

十一 乐曲学/342

试读章节

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若稍为概括一点,也可以说是17、18、19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

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

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尽量发挥。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

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这个支流屡起屡伏,始终未能很占势力。总而言之,这三百年学术界所指向的路,我认为是不错的——是对于从前很有特色而且有进步的,只可惜全部精神未能贯彻。以后凭借这点成绩扩充蜕变,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的时代,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这部讲义的微意。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本讲义所讲的时代,是从它前头的时代反动出来。前头的时代,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历1000至1600——那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系统出现,名日“道学”。那六百年间,便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那时代的道学思潮又为什么能产生、能成立呢?(一)因为再前一个时代便是六朝隋唐,物质上文化发达得很灿烂,建筑、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呈现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后来,这种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自唐天宝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跟着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愈发厌倦,所以人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严肃朴素一路走去。(二)隋唐以来,印度佛教各派教理尽量输入,思想界已经搀入许多新成分,但始终儒自儒、佛自佛,采一种不相闻问的态度。到了中晚唐,两派接触的程度日渐增加,一方面有韩愈一流人据儒排佛,一方面有梁肃、李翱一流人援佛人儒。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道学派别,虽然不少,但有一共同之点,是想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原来儒家开宗的孔子不大喜欢说什么“性与天道”,只是想从日用行为极平实处陶养成理想的人格。但到了佛法输入以后,一半由儒家的自卫,一半由时代人心的要求,总觉得把孔门学说找补些玄学的作料才能满足。于是从“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礼记》里头抬出《大学》、《中庸》两篇出来,再加上含有神秘性的《易经》作为根据,来和印度思想对抗。“道学”最主要的精神实在于此。所以在“道学”总旗帜底下,虽然有吕伯恭、朱晦庵、陈龙川各派,不专以谈玄为主,然而大势所趋,总是倾向到明心见性一路,结果自然要像陆子静、王阳明的讲法,才能彻底地成一片段。所以到明的中叶,姚江(王阳明)学派,奄袭全国,和佛门的禅宗,混为一家。这是距今三百五六十年前学术界的形势。

在本讲义所讲的时代开始之时,王阳明去世已将近百年了(阳明卒于嘉靖八年,当公历1529年)。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怜。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但晚年已经四方八面受人妒嫉排挤,不得志以死。阳明死后,他的门生,在朝者,如邹东廓守益、欧阳南野德;在野者,如钱绪山德洪、王龙溪、罗近溪汝芳、王心斋艮,都有绝大气魄,能把师门宗旨发挥光大,势力笼盖全国,然而反对的亦日益加增。反对派别,大略有三:其一,事功派,如张江陵居正辈,觉得他们都是书生迂阔,不切时务。其二,文学派,如王弁州世贞辈,觉得他们学问空疏,而且所讲的太干燥无味。其三,势利派,毫无宗旨,唯利是趋,依附魏忠贤一班太监,专和正人君子作对,对于讲学先生,自然疾之如仇。这三派中,除势利派应该绝对排斥外,事功、文学两派,本来都各有好处,但他们既已看不起道学派,道学派也看不起他们,由相轻变为相攻。结果这两派为势利派利用,隐然成为三角同盟以对付道学派。中间经过“议礼”、“红丸”、“梃击”、“移宫”诸大案,都是因宫廷中一种不相干的事实,小题大做,双方意见闹到不可开交。到最后二三十年间,道学派大本营,前有“东林”,后有“复社”,都是用学术团体名义,实行政党式的活动。他们对于恶势力,拼命奋斗的精神,固然十分可敬可佩,但党势渐成以后,依草附木的人日多,也不免流品很杂。总而言之,明朝所谓“士大夫社会”,以“八股先生”为土台;所有群众运动,无论什么“清流”、“浊流”,都是八股先生最占势力。东林、复社,虽比较的多几位正人君子,然而打开天窗说亮话,其实不过王阳明这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和魏忠贤那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打架。何况王阳明这边的末流,也放纵得不成话,如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李卓吾贽等辈,简直变成一个“花和尚”。他们提倡的“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把个人道德、社会道德一切藩篱都冲破了,如何能令敌派人心服。这些话且不必多说。总之晚明政治和社会所以溃烂到那种程度,最大罪恶,自然是在那一群下流无耻的八股先生,巴结太监,鱼肉人民。我们一点不能为他们饶恕。却是和他们反对的,也不过一群上流无用的八股先生,添上几句“致知”、“格物”的口头禅做幌子,和别人闹意见闹过不休。最高等的如颜习斋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至矣极矣!当他们笔头上、口角上吵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张献忠、李自成已经把杀人刀磨得飞快,准备着把千千万万人砍头破肚;满洲人已经把许多降将收了过去,准备着看风头捡便宜货入主中原。结果几十年门户党派之争,闹到明朝亡了,一齐拉倒。这便是前一期学术界最后的一幕悲剧。

P1-4

序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甲午中日战争后,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一方面坚持立宪保皇,另一方面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大力传播新学,对当时知识界产生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护国反袁。1918年赴欧考察。1920年回国后赴清华任教。其著述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达千余万字,多收录于《饮冰室合集》里。

1923年9月起,梁启超以国学讲师身份在清华学校讲学,其中即有一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的课程,本课程讲义日后整理成书,即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于清代学术史,梁启超曾于1902—1904年间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20年又撰《清代学术概论》,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作者对清代学术的第三次全面梳理。本书第二至四讲,勾画清代学术变迁之脉络;第五至十一讲,以人物为线索;第十二至十六讲则以学科为线索,论述清代学术。本书全面探讨了清代各学派的学术思想以及清代学者在各学科门类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初以“清华学校讲义”的形式印发给修课的学生,1926年7月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后收为《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7册,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次出版即由此版改排。原书竖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加新式标点,底本有误者,将拟改正之字以【】标示列于其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启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67287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9.0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