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总结张瑞芳的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为主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张瑞芳艺术成长经历、个人成长历程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精彩人生。本书还第一次披露了张瑞芳鲜为人知的艺术往事,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很好的可读性。全书内容翔实,文风活泼,思想敏锐。书中由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记两大部分组成,并配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照片。

内容推荐

张瑞芳早在抗战时期就是著名的话剧演员。抗战胜利后,她曾成功地主演影片《松花江上》。建国后,她先后参加《南征北战》、《三年》、《母亲》、《家》、《李双双》等多部影片的演出。本书是对张瑞芳一生大半个世纪经历的历史性追述和思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她在文艺实践活动和革命道路上所经历的甘苦沧桑。全书文字朴实,不矫情、不夸张,内容翔实,展现了张瑞芳达观、坦诚的人生态度。

目录

艺术访谈

 张瑞芳访谈录

艺术传评

 楔子

 第一章 艺术摇篮

 第二章 宣传抗战

 第三章 重庆岁月

 第四章 奔赴东北

 第五章 新的时代

 第六章 定居上海

 第七章 十年磨难

 第八章 劫后新生

 结语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人生起点

1918年6月15日,在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的张基,其夫人杜健如为他又生了一个闺女,这位高大魁梧的军人望着襁褓里的孩子,十分疼爱和喜欢。此前,夫人已为他生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对于每个孩子的出生,他都非常高兴。由于第一个闺女名叫张瑞珍(后改名为张楠),于是,他便为第二个闺女取名为张瑞芳。张基出生于河北元氏县一个乡绅之家,毕业于北洋陆军速成军官学校。从军几年后,他又进入陆军大学修习炮科,毕业后即到保定军校任教。张基和夫人的结合不是封建包办婚姻,而是通过杜健如的二哥介绍后,两人相识相爱而结婚的,所以彼此十分恩爱,家庭也很和谐。在张瑞芳之后,夫人又接连替张基生了两个女孩一个男孩,组成了一支家庭“孩子军”,这令他颇为欣慰和自豪,因为他很喜欢家里人丁兴旺、孩子成群。尽管他平时很忙,但只要在家里,总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每次出门前,他都要跟孩子们做“捏鼻子”的告别仪式,即使孩子们躲藏在床底下,他也会趴下来寻找,非要捏到鼻子不可。有了这样一个喜爱孩子的父亲,家里当然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对于父亲,年幼的张瑞芳虽然和他相处时间不多,但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他永远是腰板笔挺、高高大大的样子一一魁梧的身材,方正的脸堂——大眼、高鼻、阔嘴,我们要把他从头到脚看全了,脑袋必须后仰九十度。父亲在家的时间很少,但只要他在家,家里就会‘闹’翻天。用今天的目测,父亲的身高足在一米八五以上,我娘站在他身边,只到他的肩膀。父亲去世时我才十岁多,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但总有片断的情景,却记得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3页)

1924年,张基到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以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在1928年4月的徐州战役中,因无法率部如期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饮弹自尽。尽管北伐战争结束后,第一集团军总指挥部在南京为张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还特地送来了题为“精神不死”的挽幛;但是,他的去世却给夫人和孩子们以沉重打击,给家庭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张基的遗体原本可以安葬在北伐革命军的烈士陵园里,但杜健如却婉拒了。张基的旧故挚友也愿意捐助一些钱物接济其家庭,也被杜健如婉拒了。她只替丈夫代领了欠饷,然后将其灵柩运回河北老家安葬。

杜健如(后改名为廉维)的老家在北京密云长城脚下的古北口,其家庭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乡绅之家。其父曾开过一个学馆,家里的男孩可以跟着一起听课,女孩却不能听。因为她的父亲说过,她的两个姑姑曾因读书识字而变得多愁善感,最后都英年早逝。这使他在伤感之余更加确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自己的女儿再读书了。但杜健如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馆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对她颇具吸引力。为此,她经常悄悄躲在窗外偷听,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而此事不久被父亲发现了,并受到了训斥,她也无法再在窗外偷听了。

杜健如和二哥杜仲畲关系特别亲密,杜仲畲也非常疼爱这个妹妹。杜仲畲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在陆军大学学习时与张基是同学。他在学馆读书时,回家便充当妹妹的小老师,教她识字学习。进了军校以后,他又经常给她带一些新出版的书刊杂志。于是,杜健如晚上便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刊杂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使她茅塞顿开,在她眼前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她不满传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决心要像女英雄秋瑾那样,为国家和民众做一点事情。

为此,她首先解放自己的双脚,每天把裹脚布剪去一寸。当家里人发现她的这种举动时,已经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了。随之,她又尽力争取婚姻自主。由于她长相俊俏,手脚勤快,人又聪明伶俐,故而到婚嫁年龄时,三乡四邻前来说媒者众多,但她就是不松口、不点头,因为她不愿意嫁给那些无能的阔少爷,依靠其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还是二哥知道她的心事,遂把自己的同学张基介绍给她,这才使她点头答应。她和张基相识相爱后,两人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婚后她可以随张基到北京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以了却夙愿。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地结了婚,并在北京安了家。杜健如也终于如愿以偿,插班进入了北京府右街北口培根女校学习。

然而入校不久,她就怀孕了。最初她还不想离开学校,一直拖着。到后来实在不行了,才被迫退学。此后,因不断生孩子,她继续求学的愿望也中途夭折了。于是,她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此后不论身处何种逆境,她都要让孩子读书学习,培养他们成才。同时,她自己也不断追求进步,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张瑞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母亲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给她以很大的影响。母亲因为自己未能实现读书自立的愿望,所以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多读一些书,为此替他们订购了许多书刊,使他们养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读小学时,张瑞芳把学校图书室的书几乎都看遍了,不认识的字就撇下跳过去看,其中包括不少中外文学书籍。尽管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对她以后从事的文艺工作却有不少帮助。张瑞芳在南京就读的明德小学是一所管理严格的教会学校。除了上文化课,还要经常做礼拜。每次做礼拜都要唱赞美歌,这让年幼的张瑞芳非常喜欢,每次唱歌都很用心。圣诞节前,老师组织同学排练童声合唱《迎主来临》。因张瑞芳歌唱得好,又会表演,便让她站在中间担任领唱,并做出小耶稣在马槽里甜蜜睡觉的姿态,另有十几个同学围成半圆齐唱。到了圣诞夜,她们化好妆,在台上边唱边演。张瑞芳特别兴奋,也特别卖力。这次演出的情景不仅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脑海里,而且初步培养了她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直到晚年,她在回忆录里还对此事记忆犹新:

我生平第一次登台,面对台下的观众,肃静的人群用闪亮的眼睛专注地对着我们,使我充满了幸福感。这感觉在我以后舞台生涯中,也永远使我陶醉。(《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第7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对演出的爱好,使张瑞芳注重朝这个方向发展,从而对文艺表演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1927年底,张瑞芳全家迁居到北京。1928年4月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们抚棺回乡——到父亲的老家将其安葬,并陪着祖父、祖母短住了一阵。当时,祖父很严厉地要求张瑞芳的母亲放弃北平的家,留在老家生活。按当地的风俗,给已经14岁的张伯弨娶个大媳妇,给张楠、张瑞芳说上婆家,只要能许配给好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但是,张瑞芳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一定要把孩子们带回北平去,要让他们继续读书上学,把他们培养成材。祖父没想到媳妇敢于顶撞自己,他气得连声喊着: “反了,反了,牝鸡司晨,牝鸡司晨!”在张瑞芳的眼里,母亲一向是很温柔雅静的,没想到她为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信念表现得那样倔强,情感那样奔放,争辩的声音如此响亮。最终因为张瑞芳的父亲是长门长子,多年来给老家寄钱买下了一些田地,为此祖父不敢跟媳妇彻底闹翻,只好就此妥协,同意他们回北平去生活。这件事给年幼的张瑞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以后回想起来,不仅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对妇女的压迫,而且对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中国妇女的性格,有了较深切的理解。

1929年初,当母亲带着全家返回北京时,小妹妹不幸染上了猩红热,在火车上发起高烧,刚进家门就去世了。还未从丧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母亲,受此打击后悲痛欲绝,忍不住嚎啕大哭,在地上翻滚。张瑞芳兄妹几个则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其后不久,猩红热又让母亲和大哥、大姐受到了感染,他们相继住进了医院的隔离病房。家里虽然有从南京跟来的老家人和女佣照顾,但张瑞芳也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她不仅每天替老家人记家用账,还要照顾妹妹和弟弟。她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仿佛成了大人。是的,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使她开始经受人生的磨砺;而正是这样的磨砺,使其性格和意志开始变得坚强起来。P27-30

后记

今年2月18日,我接到了上海市文艺创作中心主持工作的副主任邹平教授的来电,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市文联准备为目前尚健在的一批著名的老艺术家出版一套“海上谈艺录”丛书,以总结其艺术经验,提升其艺术影响力。为此要组织相关的专家来撰稿,他请我负责张瑞芳这本书的撰写,并说已征得了张瑞芳老师的同意,特为此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便同意承担这项工作。

张瑞芳老师是我所尊敬的前辈艺术家,她在话剧和电影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她主演的许多话剧和拍摄的不少影片也是我所熟悉的,特别是《南征北战》、《家》、《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双双》、《泉水叮咚》等影片,更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因此,为她写一本类似评传的书,既勾勒其走过的人生道路,描述其舞台银幕生涯;又对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进行评介和总结,并探讨其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为写此书,我曾多次去华东医院探望正在住院治疗的张瑞芳老师,并与她进行了畅谈。通过访谈,我对她的人生经历、创作情况和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她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不佳,故不便多加采访和打扰。好在此前她已经出版了文集《难以忘怀的昨天》和回忆录《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这就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许多资料。

由于张瑞芳老师的人生经历很丰富,社会接触面又很广,再加上演出的话剧和拍摄的影片也不少,所以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叙述清楚,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分析,确实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为此,本书注重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简明扼要地叙述张瑞芳老师的人生道路和从艺经历,并对其演出的话剧和拍摄的影片予以一定的评论,由此来总结探讨其艺术上的创新探索和独具的表演艺术风格。由于时间紧迫,资料的收集、核实和全书的写作均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再加上在此期间还有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其他诸多事情的干扰,故而无法集中精力、从容不迫地进行这项工作,因此书中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予以谅解并批评指正。

市文联主要领导和文艺创作中心的领导对此书的写作和出版非常重视,提供了不少方便;锦绣文章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也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另外,上海影协葛燕萍秘书长和姚蔚女士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我的学生郑健健在采访时予以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周斌

2009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4445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