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
内容
试读章节

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纳兰明珠任銮仪卫云麾使。銮仪卫云麾使是一个正四品的武官官职,专门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驾仪仗。a这足以说明纳兰明珠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

此时,纳兰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正身怀六甲,注让即将成为父亲的纳兰明珠既紧张又高兴。毕竟,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除了悉心照顾待产的妻子外,还时常琢磨着应该给孩子起一个什么名字。他觉得,这个孩子的身上,流淌着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两个显赫家族的高贵血统,一定非同一般。作为四品官员的父亲,有责任为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取一个既好听又意义非凡的名字。

可是,这个名字由谁来取呢?辗转反侧之中,纳兰明珠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纳兰明珠离开家里,策马扬鞭,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后,来到一座寺庙前。他飞身下马,慢步走到寺庙门前。这个寺庙不算太大,红墙黛瓦,廊檐飞翘。尽管大红庙门紧闭着,可还是阻挡不住里面缥渺的香烟和诵经的声音。这些能够闻到的和听到的,把本来就幽深的寺庙衬托得越发肃穆和幽静。纳兰明珠整了整衣冠,便伸出手轻叩庙门。不多时,庙门打开了,纳兰明珠迈开脚步,轻轻地走了进去。时值寒冬腊月,寺庙里的香客并不是很多,于是,纳兰明珠就直接走入了大殿。

这里是广源寺,今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附近,已不复存在了。纳兰明珠认识广源寺的住持法璍大师。单从“法璍”这个名字上看,就会让人感到几分玄妙。“璍”同“烨”,本意为火盛、明亮,包含光辉灿烂、辉煌显赫的意思。

在纳兰明珠的眼里,法璍大师是一个非常奇怪也令人敬佩的人。他每天给人们讲经说法,却从来不像其他住持那样热衷于给人们操办各种法事。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富商巨贾,他都不会为之操办任何法事,就连最简短的开光仪式也不做。

法璍常对善男信女们说:“佛祖早就死了,他根本没有能力保佑任何人。他只是在有生之年里播下一颗佛法的种子,任由这颗神奇的种子在他身后百年、千年的岁月里繁衍生息,开花结果。这些果子,也许会落到你的头上,也许会靠你去采摘、寻找。你或许可以就此脱离苦海,达到佛的世界,或许你根本达不到。不管是否达到,佛都不会帮你。”

法璍大师还常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他在追求着错误的东西。人面临苦难困境,总是寄希望于佛祖来拯救自己。可哪里知道,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

法璍大师认为:“修行是自救的好方法,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时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慈悲心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慈悲即是修德,护生可以延寿。”

法璍大师的佛门就像一面镜子,能看得清那些所谓的善男信女们的内心世界;更像一面筛子,筛掉愚夫愚妇,也留下拥有坚强意志和强悍理性的士大夫和商贾,而纳兰明珠,就是其中被留下的一位。

每次听了法璍大师的话,纳兰明珠都是微微颔首,显得很是受用。但是今天的他,却不像往常那样从容,眉宇间已掩藏不住那一丝祈求的神色。他只是静静地在人群外面守候着,偶尔也上上香,但并非刻意地祈祷什么。他默默地在氤氲的香烟味道中放松着自己,也释放着即将为人父的复杂心绪。

待香客逐渐散去后,纳兰明珠便走上前来,双手合十地向法璍大师深施一礼,口中轻念一句:“阿弥陀佛!”法璍大师同样双手合十,深回一礼。这时,法璍大师面露微笑,似乎早已明了纳兰明珠的来意。在香客来去之中,法璍大师已经注意到了纳兰明珠,他只是坦然观之,没打招呼。由于纳兰明珠心中有事,反应有些迟钝,并没领悟到法璍大师微笑的含义。于是,纳兰明珠再次上前深施一礼,并郑重说道:“大师,我今天来,是求您为我即将出世的孩子取一个名字。”

法璍大师依旧在笑,而且笑得恬淡自若,对纳兰明珠的话,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对此,纳兰明珠有些急了,说道:“大师,您不要笑。我知道很多人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昭示他的一生。”

法璍大师看着面容有些焦急的纳兰明珠,轻声说道:“你说的对,他们说的也对。”“大师,什么我对他们也对?”

纳兰明珠一脸疑惑。法璍大师轻轻地捋一捋颌下的胡须,语调轻缓地答道:“只要你信,事情就会成真。”

纳兰明珠睁大眼睛,祈望法璍大师快点说下去。

法璍大师的神情一直很淡定,他说:“因为你信,所以你不会永远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内侍卫,而终将成长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到了那时候,便没有人可以直视你的光芒。因为你信,所以,你的孩子将来也会用他的一生来成就他的名字。”

听了法璍大师的话,纳兰明珠顿觉眼前一亮,好似闪现了一束耀眼的光芒,视线豁然开朗。他没有想到,站在法璍大师面前,他所有的心思仿佛被一眼看穿。他似乎变得毫无遮掩,所有的心智都渺小得弱不禁风。纳兰明珠预感到,今天这次拜访,算是来对了,肯定不会失望而归。

于是,他声音有些颤抖地对法璍大师说:“这么说,大师早已想好了犬子的名字?”

法璍大师微笑着说:“《易经》里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你可明白其中的含义?”  纳兰明珠略有所悟,但又唯恐对法璍大师不尊,就赶紧摇头,再次双手合十地说:“我乃愚笨之人,怎敢妄言,敬请大师详解。”

法璍大师笑着说:“这句话是在说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成就自己的德业,这些言行都是外显的,是能看到和感受得到的。其实,施主内心已经明了,只是不曾说破而已。‘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孩子我想是个男孩,就取名‘成德’吧。”

顺治十二年农历腊月十二(1655年1月19日),天至日暮时分,一顶四人小轿正急匆匆地奔着纳兰明珠府而来,脚踩积雪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离纳兰家的大院越来越近。此时,纳兰明珠府里正灯火辉煌,几乎所有的仆人们都在进进出出忙作一团。纳兰明珠守在廊前焦急地向门口张望,他的妻子爱新觉罗氏即将临产,就等接生婆曲红绫即刻来到。那顶四人小轿抬着的,正是接生婆曲红绫。只听大门“吱呀”一声,小轿已经停在了大门口。这时,有仆人赶紧来向纳兰明珠禀报:“大人,曲红绫已到前厅。”纳兰明珠马上吩咐仆人:“快带曲红绫到静怡居。”随后,纳兰明珠也急奔静怡居而去。

在冷彻的寒夜里,婴儿响亮的一声啼哭瞬间划破寂静的夜空,那声音,虽然有些粗犷,但是很响亮,很有些非同一般。接着,就有仆人禀报:“恭喜明珠大人,太太生的是一位公子。”纳兰明珠走进静怡居,从曲红绫的手中接过婴儿仔细打量,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他马上差人打赏了曲红绫,并火速派人给自己的兄长报信。按法璍大师的意思,纳兰明珠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又因出生腊月,起小名“冬郎”。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这句话,就是纳兰性德名字的来源。初为人父的纳兰明珠虽然对儿子满怀期待,可心里却并不那么笃定。儿子虽然有了一个大名,但他还要成长许多年才能明白这个名字背后的内涵。

P3-6

书评(媒体评论)

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清)顾贞观

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清)陈维嵩

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一一(清)周之琦

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清)况周颐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清)王国维

目录

第一章 自是天上痴情种,不做人间富贵花

 1 父求名字,腊月降生

 2 抓周游戏,笃定一生

 3 大师已去,疑惑无期

 4 骑射磨砺,书海遨游

 5 虎父精明,子心惆怅

 6 敬重家祭,饮水思源

第二章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 翩翩少年,崭露词坛

 2 青梅竹马,情窦初开

 3 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4 宫廷选秀,难逃命数

 5 侯门似海,萧郎路人

 6 冒险入宫,诀别相见

第三章 晓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

 1 拜广源寺,识秋水轩

 2 撰石鼓记,乡试中举

 3 一封书信,虔诚谢师

 4 寒疾误考,师生情重

 5 建通志堂,编大经解

 6 恩师遭案,依依惜别

第四章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1 渌水亭内,编撰杂识

 2 西郊冯园,海棠花开

 3 国家危难,冠礼成人

 4 喜事连连,大婚圆满

 5 巫山云海,琴瑟合鸣

 6 銮殿高中,出任侍卫

第五章 谁念西风独自凉,当时只道是寻常

 1 莫逆之交,惺惺相惜

 2 携手同心,汇编词作

 3 救助之约,一诺千金

 4 结缘道士,心向仙家

 5 卢氏待产,细心陪伴

 6 痛失爱妻,伤彻心扉

第六章 历劫飞沉宁有意,孤云去住亦何心

 1 悼念亡妻,追忆往昔

 2 青灯伴佛,诵经守灵

 3 悼亡之吟,知己之恨

 4 御前侍卫,犹陷樊笼

 5 天下名士,相约来聚

 6 地震来临,奋勇当先

第七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1 父命难违,断弦再续

 2 挚友归乡,孤影秋凉

 3 构筑茅屋,期待好友

 4 花间草堂,饮宴赋诗

 5 离京北上,扈驾祭祖

 6 觇视梭龙,不辱使命

第八章 一生繁华终有尽,一世荣辱尽归尘

 1 梦醉江南,再会曹寅

 2 盼慧心人,解心中话

 3 梦中知己,京师相见

 4 聚少离多,寂掩重门

 5 缘尽魂断,人去楼空

 6 一生归尘,词耀千秋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著名的词作,名叫《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不知有多少人对它熟记在心。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清词第一人”的纳兰性德。在中华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纳兰性德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人们心里永远不会陨落。他的人生经历,像一个谜,又像一本书,总会让人们忍不住地去探究,忍不住地去翻阅。

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他 21 岁时,康熙帝的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为避太子“保成”的名讳,他只好改名为纳兰性德。一年之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又改回成德。但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早被人们叫开了。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比康熙晚出生一年,而病逝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却比康熙早了 37 年,年仅 31 岁。他的英年早逝,不仅让当时的人痛心不已,也让后人痛心不已。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似乎与他的天生富贵捆绑在一起了。他拥有许多人都无法比拟的贵族家庭和书香门第,但上天却偏偏给了他一个孱弱的身体。他打小就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顽疾时不时地爆发,让他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 18 岁就考中举人,而当他又信心满满地准备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却因疾病发作,无法进入考场。他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却与病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他的词作也常常充满了悲凉的情绪。

但是,这些都无法遮掩纳兰性德在清朝词坛的光芒。纳兰性德的词作,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所处的满汉融合时期,他的家族兴衰史所关联的王朝国事,还有他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生活的心态,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和特殊的背景。他的诗词的创作,呈现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对此,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开山之人的清末著名哲学家及史学家王国维,就曾这样评价纳兰性德的词风:“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是清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明珠历任康熙朝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所推行的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纳兰性德虽然英年早逝,但著作颇丰。据史料记载,纳兰性德留存下来的诗词作品总计有 700 余首,仅词作编辑成册的就有 349 首,主要词集被称为《饮水集》,又称《侧帽集》,后经今人编撰增删成册,统称为《纳兰词》。他的词作,词风清新隽秀、清雅脱俗、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他诗词上的造诣在清朝无人能及,与当时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为“清词三大家”。对于纳兰性德,梁启超极其崇拜地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纳兰性德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他及他的词进行研究评价,并蔚然成风。而到了晚清,纳兰性德已成为人们谈论词风时的焦点人物,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谈词,就必然谈起纳兰性德。民国时期,人们对纳兰性德词作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要研读纳兰性德的词作。民国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纳兰性德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 世纪80 年代,纳兰性德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中,掀起一股纳兰性德的研究热潮。

从晚清到民国,文廷式、谭献、胡薇元、王国维、况周颐、谢无量、胡云冀等都对纳兰性德赞誉备至,尤以王国维、况周颐最为投入。王国维置南宋、元、明诸家于不顾,可谓振聋发聩,颇有推翻词史五百年之气概。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以“真”论词,以纳兰性德为清朝“国初第一词人”,阐发了纳兰性德对于清初词坛的开拓之功。谢无量则认为纳兰性德在清朝初年犹如一颗新星,“独为一时之冠”。胡云冀更是直言:“纳兰性德的个性与作品,都与李后主不相伯仲,他的小令在清代是无足与其抗衡的。”

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是继李煜、柳永之后,又一位具有独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词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纳兰性德的全部词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真率、自然而又充满忧伤与痛苦的抒情词人的形象。他虽出身豪门,却能礼贤下士,与士人情同手足;他虽为满族血统,却能心仪汉家文化,成为向先进文化学习的典范;他虽身处荣华富贵,却能敏锐地感受到沧桑与凄凉,洞察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相,用自己超常的才华、毕生的心血和年轻的生命,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凄婉美丽的艺术世界。

过去,人们主要把纳兰性德当成一个词人来看待,忽视了他在历史文化发展上的贡献。其实,只要认真地看一看纳兰性德的著述,就不难发现他还是一个著作颇丰的文化人。纳兰性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通志堂集》20 卷,其中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还包括附录二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38 卷。考订、编辑《大易集义粹言》80 卷。与他人合编的著作有《今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纳兰性德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东西,像经史、文学、书法、医药、地理、历算、佛学、音乐、考证等,都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其中,《渌水亭杂识》突出表现出了纳兰性德有着丰富的知识与广博的学问,著作中传递出的是清朝前期满族上层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可与追求,而那时,恰恰绝大部分的满族人还不认识汉字。

纳兰性德可以说是一位向先进文化进军的骁将,他深入汉民族文化的核心层面,广泛汲取营养,同时,也进行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身体力行地改变着汉族文化的某些弊病,批判地继承与吸收,兼融满汉两种文化的精华,成为先进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难怪人们赞誉他为文化圣手。纳兰性德既是一个卓越的词人,又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和学者。

纳兰性德从小就聪明过人,读起书来过目不忘,长辈们都喜欢他。他自幼喜欢操弄兵器、骑马射箭,堪称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神童。他 17 岁时入太学读书,18 岁时考取举人,在得到当时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的赏识后,纳兰性德幸运地拜徐乾学为师。纳兰性德 19 岁时因为突犯寒疾而错过会试,失去了一次金榜题名的机会。病愈之后,他更加发奋读书。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在此期间,他主持编撰了一部 1792 卷的《通志堂经解》,这套厚重的儒学汇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

纳兰性德 22 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高兴之下,康熙皇帝授予纳兰性德三等侍卫的官职。此后,纳兰性德的官职不断高升,最后升为一等侍卫。一等侍卫为正三品官衔,这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纳兰性德经常跟随康熙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这本是风光无限的差事,可纳兰性德却从不引以为荣。在他内心深处,早已厌倦官场的庸俗和侍从的差事。他甚至忧郁愁苦,如入樊笼一般,但因慑服皇权,无力挣脱现状。

考中进士后,纳兰性德随即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年方十八的卢氏为妻。卢氏端庄美丽,通情达理,与纳兰性德可谓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成婚后,卢氏对纳兰性德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不仅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无尽的幸福和心灵的安慰,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可令人痛心的是,结婚三年后,纳兰性德的爱妻卢氏偏偏死于难产。卢氏的不幸离世,给纳兰性德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痛。他的词风很快由新婚初期的那种明亮、柔美、温情的风格,转变为“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的词风,并流露出哀婉凄楚的相思之情,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他的《青衫湿·悼亡》就是典型的代表:“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毡,痴数寒星。”虽然前有侧室颜氏,后又续娶官氏,但心中那份特殊的失落与空白,却是无人再能填补的。

除了对爱情十分执着外,纳兰性德对友情也十分执着。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纳兰性德不流于俗世,在交友方面,他不看门第,不看出身,不看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人,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他都可与之成为莫逆和知己。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有很多是江南汉族的布衣文人,像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十分真诚,他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朋友的品格和才华,从来不小看任何一个朋友。因此,无数的名人志士都争相追随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纳兰性德经常在他所居住的渌水亭邀请文人雅士,相聚作词,畅谈人生。他的这一举动,极大地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也对满汉文化的融会贯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纳兰性德是一位风流才子。他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又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与卢氏有些相似,既聪慧美丽,又知书达理。相识后,二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但是,由于纳兰性德是满室贵胄,而沈宛只是民间汉女,门第的悬殊,使得纳兰性德迫于家庭压力,始终不能正式迎娶沈宛。二人在京城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沈宛只好忍痛离去,回归江南。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就此成为千古绝唱。

纳兰性德虽然生在上流社会,却总是极力躲避着上流社会,这也许是他忧郁、孤独的原因所在。他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禀赋,轻取功名的潇洒,加之他从小生在豪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都是寻常男子苦苦追寻求之而不得的东西。而纳兰性德却对此嗤之以鼻。高贵的血液,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纳兰性德带来生活的快乐,正如他在词中写道的:“自是天上痴情种,不做人间富贵花。”

爱妻的不幸离世,对情人的无奈辜负,家人的不能理解,以及挚友们的生离死别,让纳兰性德原本脆弱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和伤害。或许是天妒英才,亦或许是情深不寿,原本孱弱的身体,被寒疾乘虚而入,他病倒了。抱病的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相聚,举杯庆祝,把酒言欢,一咏三叹。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从此,他再也没能从病榻上爬起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五月三十的那一天,一代英才溘然而逝。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纳兰性德,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途,给后人除了留下哀叹与惋惜之外,还留下了宝贵的《纳兰词》。纳兰性德的词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情感、友谊、家庭、边塞、江南、动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起,情感真挚,让后人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纳兰性德的好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哀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毫无疑问,纳兰性德永远是一本书,也永远是一个谜,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与惊叹,需要后人细致地品读,细心地揣摩,细微地感受。

内容推荐

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清朝著名词人。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其词作现存348首,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纳兰词》在其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郭宏文、陈艳婷著的《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以典雅美文描述了纳兰性德短暂而波折的生平,淡泊哀愁的性情及其笔下美丽惊艳的词作在书中纷然呈现。

编辑推荐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十五年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郭宏文、陈艳婷著的《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集纳兰性德的生平及其词作之传记为一体,用细腻温情的笔调描绘了纳兰性德人跌宕沉浮的一生,着重表现了纳兰落拓无羁的性格和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并对其才华出众的词作进行了专业深入的鉴赏。是一部了解纳兰性德及其词作的佳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宏文//陈艳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46636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2016289789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