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选择相信
内容
商品特色

详情-01.jpg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个教育故事及与之对应的心理实验或研究故事。部分重在建设自我系统,分别阐述态度、信念、能动性、与发展、明确目标、扬长补短、榜样学习和坚持运动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将元认知和认知系统整合起来,讲述情绪管理、向内归因、用好从众、多角度审视、记忆策略、巧用评价、抗拒诱惑、刻意练习等,以生活、学习中相关策略的掌握。

本书对家长、教师在“双减”政策的现实情况下,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目录

1 基本态度:选择相信

1.1 两把剪刀的故事

1.2 心理实验故事

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 怎样才能坚定地选择相信?

1.5 选择相信,运用期望效应的步骤

 2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2.1 两个学习遇困孩子的故事

2.2 心理实验故事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3 能动性:主动突破

3.1 绿色回收站站长的故事

3.2 心理实验故事

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3.4 孩子内部状态发生变化的策略

 4 与发展:爱的能力

4.1 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

4.2 心理实验故事

4.3 运用心理技术干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

4.4 个案问题解决带来的启发

 上篇

5 规划人生:明确目标

5.1 家长为啥被煎熬?孩子为啥缺乏内动力?

5.2 心理研究故事

5.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 尊重差异:扬长补短

6.1 不一样的“学困生”

6.2 心理研究故事

6.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6.4 对动觉型孩子的教育策略

 7 观察学习:榜样作用

7.1 小少年犯的悲剧

7.2 心理实验故事

7.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7.4 运用观察(榜样)学策略与建议

 8 身心健康:坚持运动

8.1 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抑郁的孩子一点点走出阴霾?

8.2 心理实验故事

8.3 原因探析:为什么运动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

8.4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8.5 提高重视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思想认识

8.6 帮助孩子养成坚持运动好基本做法

 9 情绪管理:战胜小魔鬼

9.1 好好的孩子,为啥突然就变成了小魔鬼

9.2 心理研究故事

9.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9.4 了解深层原因,以期有效解决问题

9.5 帮助孩子战胜小魔鬼,家长、老师和孩子应怎么做?

 10 向内归因:努力

10.1 我为什么?我为什么会失败?

10.2 心理实验故事

10.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0.4 归因实验运用的策略与建议

 11 用好从众:防范随大流

11.1 为什么学姐们的意见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11.2 心理实验故事

11.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1.4 挖掘和释放从众现象积极效应的策略

 12 突破自我中心:角色要分化

12.1 从伊索寓言到出力不讨好

12.2 心理研究故事

12.3 运用心理研究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2.4 角色分化,突破自我中心的办法

 13 好记性有窍门:用好两效应

13.1 让人头疼的英语听写

13.2 心理实验故事

13.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3.4 巧用记忆策略,提果

 14 巧用评价:追求正激励

14.1 什么样的评价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14.2 心理实验故事

14.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14.4 巧用评价正激励,教学有办法

 15 抗拒诱惑:增

15.1 全媒体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抵抗诱惑?

15.2 心理实验故事

15.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16 刻意训练:建设学习法

16.1 我的学习故事

16.2 历红五步学习法

16.3 刻意训练,建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后记 写本书的内心体验、收获与致谢

   

作者简介

刘历红

祖籍山东,成长于河南。正高级教师,教育博士。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县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其间,先后在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就读。2016年,从河南郑州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辞职,加盟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少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精彩书摘

2.3 运用心理实验发现,分析教育中的问题

成长中,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是拉一把还是推一下,结果大不相同前文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孩子在学习上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的表现却很不一样。为什么?妞妞的爸爸在给郑州金水区黄河路三小的其他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时说,小女儿出国前,他去给孩子买出国用的大箱子。在商店遇到了一位也在买箱子的女同志。这位女同志一下子买了两个大箱子。他很好奇,就主动攀谈。

沟通中,得知这位女同志的双胞胎儿子同时被美国名校录取,也要到美国攻读博士,所以,她给孩子各买了一个出国用的大箱子。在交流教育经验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自家的孩子都算不上特别聪明,而且孩子们在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少。不过,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他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解决。在想方设法地解决了困难以后,孩子们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还逐渐养成了乐学、勤学,做事积极、认真,吃苦、耐劳,有毅力,不服输、承受力强等好习惯。

妞妞的爸爸认为,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或老师尤其是爸爸、妈妈,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用心拉孩子一把,帮孩子越过遇到的坎儿。如果一味地指责、抱怨、贬低甚至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帮孩子解决困难,实质上是推了孩子一把,把孩子推进了坑里。时间一长,一方面孩子感到家长总是帮不到自己,慢慢地也就不会再求助于家长了,甚至因屡屡遭到贬低、打骂,而学会撒谎、逃避,乃至发生其他种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被贬低,渐渐地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再想拉一把的难度会增大,解决问题的时间也会延长,真是得不偿失。

分析前文第二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小女孩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当她遇到了学习上的困境时,既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也没有获得及时且有效的帮助,反而不断地遭到斥责、贬低乃至否定性的消极评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就如同实验中不可逃脱组的狗一样,在努力尝试了30次后,因为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最终选择了放弃。

2.4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2001年10月,在广西东兴市召开了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会议。当时,我有幸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心理专家曹子芳教授做了场报告。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说上海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在总结教育经验时提出,要让孩子觉得“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曹老师又加上了“我能行”。以此,帮助孩子爱上学校、老师和学习。

2020年元月,我所在的上游学校组织10位老师前往芬兰研修,这是我们学校自2018年以来,第三次第四批组织教师到海外研修。在芬兰学习滑雪的时候,我们的教练(后来还教授我们体育理论),指导我们时,不仅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整个教学中,自始至终他的鼓励令我们倍受鼓舞,非常难忘!“You can !”“Just try !”仿佛是他的口头禅。在这种态度上的信任、技术上的支持、细节上的指导下,我们学得很快,而且渐渐树立了

“I can !”的信念。

教育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做事,从“Can you ?”的自我质疑乃至充满怀疑,转变为坚定的自我暗示与强化“I can !”是必须要给孩子的做事信念和人生信念。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校可爱,老师可亲,我能行!”

是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的心灵助力。同时,真切地体验到“家庭温暖,家人信任,我能行!”是孩子遇到重重困难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的心理动力。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链接越紧密,支持越有力,孩子的发展就越有后劲,越有潜力!

2.5 摆脱无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议

转变态度,接纳情绪,尊重感受,有效帮扶,积极评价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对孩子所做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态度与自我评价的形成。因此,防范或改变孩子的习得性无助,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或委屈时,更需要师长针对性的帮扶和激励性的评价;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与他们出现的问题,多给予关心、鼓励、帮助与支持;其三,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切忌本能反应,意气用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指责、抱怨乃至暴力相向,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他就会不断地感受到一个垂头丧气的自我,而反复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将导致他越发地感到沮丧、自卑乃至自暴自弃,甚至在内心深处给自己贴上了做任何事都“注定”会失败的心理标签。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成功的人,总是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用心,我就会一点点地进步,我就会一步步地成功,那么,这个人就会塑造一个不断进取、努力获取成功的充满正能量的自我,于是他就会感到喜悦、自尊、自信,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他总是充满力量,阳光向上。由此可见,自我概念是积极性的源泉,也是瓦解无助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内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在家庭教育中,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地鼓励,引导孩子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自我暗示的习惯,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建设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归因训练

塞利格曼指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很多学习差的孩子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性无助,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心理归因训练,纠正他们的认知模式,帮助孩子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从而把自己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在他们失败时,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慢慢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学习成效,并以此逐渐引导他们将原因归结为积极的努力、用心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从而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师长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拿这个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较,因为孩子的无助感往往是在这种比较中慢慢滋生的。所以师长首先要建立孩子自身纵向比较的观念和做法,其次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孩子坚信自己有特长、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富有安全感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归因,促使孩子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选择相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历红
译者
编者 刘历红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437573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8-12-12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64
CIP核字 2021245875
中图分类号 G44-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