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里红妆女儿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旧时浙江宁绍地区富家大户“十里红妆嫁女儿”。这红妆器具,衣食住行,样样齐全,应有尽有。这红妆器具,用“一两黄金三两朱”的朱砂做色,以黄金点染,朱金相间,绚丽华美。不仅浸透着父母深情,更寄托着女儿美梦。透过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们可依稀触摸到——闺阁中的女性,红妆中的古典……

《十里红妆女儿梦》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内容推荐

《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除文字之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精美绚丽的图片,令人观止。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女婴

第二章 缠足

第三章 闺房

第四章 女红

第五章 婚嫁

第六章 花轿

第七章 礼俗

第八章 婚房

第九章 妻妾

第十章 为人媳

第十一章 屏画和生殖

第十二章 贞节

第十三章 精雕细琢美红妆

试读章节

旧时判断女子是否美丽高贵,主要标准不是拥有娇美的容貌和优美的身材,而是一双小脚。“三寸金莲”是当时对女子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现在,缠足的习俗早已是过眼云烟,但许多人依然怀着好奇之心回眸曾经发生在中国妇女身上的往事。

三寸金莲以及相关的内容在学术界被称为“莲”学。“三寸金莲”,把小脚比作大自然中美丽的莲花,这是多么“美妙”的称呼。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缠脚是对妇女无情的摧残。毋庸讳言,缠脚确有对妇女压迫的一面。但民俗的存在总会有其特定的理由,因为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才得以流传的。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彻底否定。在这里,我们不是在基本定格为“残害妇女”的结论下,否定缠脚的习俗,只是希望通过介绍一些事实,尽可能客观地解读缠脚这一文化现象。

村内最后一个缠过脚的老婆婆已经过世了。邻村尚有小脚阿婆健在,大多数都已经九十余岁了。我的外婆也是“三寸金莲”,因为她是地主婆,吃尽了苦头,不到七十岁便离开了人世,但外婆大家闺秀的气质依然在我脑海里时时浮现。

在江南地区,缠过脚而且健康生活着的阿婆已经越来越少了。宁海梅林镇下河村有位阿婆,生于1904年,已经是光绪晚期。因为我老是去问她一些关于传统女人的事情,便也和她成了忘年交。她告诉我,她家并不富有,没读过书,但缠了脚。她缠足时恰是民国初年,后来她做女红,编金丝草帽出售,贴补家里的生活。阿婆十七岁时结了婚,嫁给三十岁的泥水匠。结婚那年,军阀孙传芳在浙江打仗,结婚后便逃到了山上避难。我从她那儿了解到许多关于传统女人的往事,但更多的是关于缠脚的。

阿婆的脚很小,不怎样精致和美观,她说她是一般人家,大户人家会有专门从事缠脚的“姨娘”负责造型。阿婆说,直到现在,一碰上刮风下雨,她的小脚都会酸痛。这实际上是残废啊。但阿婆说,男人关注小脚,女人脚小,被人称赞;倘若脚大,一生都会被男人看不起,被男人看不起才是女人的悲哀,缠脚时的痛苦早已忘记。女人若没有一双小脚,一生会羡慕别的女人有小脚。阿婆奇怪地问我: “现在你们要看小脚,我就不懂为什么了?”现在我们关注小脚又是为什么呢?阿婆的话提醒了我,我竞一时没能用简单的理由回答阿婆的提问。

我们关注小脚,难道只是对曾有过的往事好奇吗?

《女诫》中说:“阴以柔为用,女以弱为美。”女子本来便弱小,支撑生命的脚缠成小脚,自然更是虚弱。而这虚弱在当时竞成了男人评价女性美的标准,“女为悦己者容”,因为男人的审美需求,自然就成了传统女性的追求。

缠脚之风,由来已久。传说这原本是五代南唐宫廷里男人对女子的恶作剧。宫内太监们为了娱悦主子,把年幼女子残酷地塑造成小脚、细腰和垂耳等不同的肢体形状,供主子变态的享乐。后来,缠脚之风流传到宫外,经历两宋,至明朝已经流行。明代徐祯卿记载了明初一个故事。洪武初年,南京街头出现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赤脚妇女怀里抱着一只西瓜,这位妇女是大脚。这幅画被朱元璋看到,他认为这是讽刺他的马皇后,怀抱西瓜是说马皇后是准西女人,赤脚暗喻皇后是大脚女人。朱元璋气愤地寻找作画人,没找到,就把一街的人都杀了。这个残暴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不去考证,但它反映了在明代初年,人们早已鄙视天足,偏爱小脚,可见那时缠脚风气之盛。

清朝入关,满族妇女不缠小脚,康熙初年还明令禁止缠小脚。但这与汉族士大夫的思想和社会风俗严重不合,因此不久便“宽民间女子裹足之禁”,康熙七年,不得不取消了这项禁令(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可见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总是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因政治原因而轻易地消亡。

宁波人讲“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泪水铸就了“三寸金莲”。在红妆器物里,有用绚丽朱砂色料漆底,24k纯金点饰的缠脚架,上面刻着龙首或凤首,有的刻着蝠或鹿,中间有转轴,用于卷缠脚布;下面有个架面,是专门用来缠脚的台子;台面板下尚有小抽斗,用来放剪刀之类。这种缠脚架华美精致,实际上是传统女性缠脚时受刑的手术台。

缠脚的工具,除了上述的缠脚架,还有用朱砂涂染、黄金装饰的缠脚铐,这种缠脚铐雕刻着蝠、鹿图案,犹如精美的儿童玩具。缠脚过程中,当女孩无法忍受疼痛而拼命挣扎时,就用这样的脚铐铐住女儿的腿,使她不能动弹,此时母亲的眼泪也是止不住地流,口里会说:“女儿啊,不是娘心狠,你要熬住啊,没有一双小脚你怎么能嫁人大户人家啊。”在场的人也都会暗暗落泪,但又不得不装出笑脸,抚慰年幼的缠脚女孩。P15-19

序言

每当我听到女人们抱怨男人“不懂女人”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个男人的名字,因为我觉得,即使男人的脑门上都被贴上了“不懂女人”的白纸条,这个男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懂女人、了解女人和爱女人的男人!

他叫何晓道,是浙江民间收藏家和民俗学者,他在浙江宁海创办的“十里红妆博物馆”,用令人赞叹的丰富藏品集中展示了浙江沿海的婚俗,成为民间收藏界的一支奇葩。但是,他始终不满足于“物”的收藏,而努力让“物”说话,让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他的这本新著用旧时代与女人有关的器物向读者生动地阐释了古老中国的女性美和复杂的感情生活,他用“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勾画了一个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对女人的美丽,晓道不仅是情有独钟,也不仅是击节赞叹,而称得上是用心来感悟,用智慧、耐心、执菩来守护。裹挟着女人梦、女人泪的“十里红妆”也是他的一个梦,他沉醉其中,无怨无悔,同时,他也用他的收藏和研究,给所有的参观者和读者塑造了一个至美的梦境,一个已经遥远、已经朦胧、已经被太多数现代人淡忘了的梦境。他收藏的文物,拉住了历史最后一缕行将湮没的衣裾,把中国古典女人的生活和美丽推到了人们的眼前。

美丽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除了人创造性的劳动和智慧,除了中国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才逐渐培育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除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与时问的付出外,还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女人生命和健康的付出,在女人美丽的背后,深藏着残酷和无尽的悲哀。当然,在“溺婴”、“缠是”这些让今天的中国人感到尴尬和羞耻的历史现象中,还存在着十分曼杂的文化背景和它存在的合理性——哪怕是十分荒谬的合理性。

认识晓道,是因为浙江卫视亚妮。当年她拉我去“十里红妆博物馆”和晓道收藏的库房参观,并送我他的二本著作《江南明清门窗格子》和《江南民间椅子》,才认识了这位儒雅的江南文士。老实说,看他的这些藏品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不是这些女人的物件,而是他的“百床畏”和他精心搜集的古代木雕和门窗格子。一百多张古代架子床的规模,称得上“恢宏”,而明清门窗格子和木雕的精美,更令我对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无与伦比的技艺和艺术品位感到真心的服膺。而当我看到那些他听说某地有老建筑将要被拆便风雨兼程赶去购进的老星构件,听他说起那些曾经构成“杏花春雨江南”美景的黛瓦粉墙如今渐渐消失的现实时,他那份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与痴迷,更让我在感动之余生出一种敦佩。2007年春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巴黎举行,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一楼的大厅举办了一个精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我作为策展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十里红妆的藏品。当一顶清代的“万工轿”把中国古代婚礼的尊贵、典雅与精致呈现在各国朋友面前时,我以为,作为收藏家的晓道,应该是快乐和自豪的。

男人当然应该爱女人、理解女人、感谢女人,她们不仅仅给了我们美丽,还给了我们生命和生活。云南怍家蒋明初和作曲家万里创作的歌曲《高原女人歌》曾让我在初闻时感到一种心灵深处的触动,就让我用这首歌作为这篇代序的结束吧: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

月亮歇歇么?——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

后记

儒家把“孝”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对父母的“孝道”。女人是人类的母亲,但是,孔圣人和他创立的统领了中国千百年的儒家思想,关于女人的概念似乎有点矛盾。

在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始终在窄小的空间中艰难生存。但父母对女儿却始终有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因此便常有十里红妆嫁女儿。

在丰富的红妆遗存中,我们看到了浩浩荡荡延绵数里流金溢彩的嫁妆,看到了旧时女子结婚时坐花轿的风光场面,也看到了梦幻般的少女情怀和无奈的闺阁幽怨。我们发现了女婴被亲生父母谋杀的悲剧,似乎听到子孙桶内凄惨的啼声;看到了血水、脓水、泪水铸成的三寸金莲,也看到了因一双精致的小脚而一生感到荣耀的所谓美丽;看到了三妻四妾争风吃醋的情景,还有许多关于女子的神秘而又并不遥远的故事。

面对昂首行走的快乐的时尚女子,回头探望蒙尘的传统女性的欢乐和悲哀,这些尘灰并不坚厚,我们的奶奶们和外婆们亲身经历过,我们的母亲们都清清楚楚。但这些对我们年轻的一代而言,却如同隔着千山万水,隔着铜墙铁壁,隔着黑暗的历史时空。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或艰难,历史总是无情,淹没我们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有过的不同时期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唯有这欲说还休的婚嫁风俗,唯有这民间工匠创造的件件物品,依然流露着点滴文明的星光。

本书所展示的十里红妆婚俗以及由婚嫁而延伸的传统女性生活,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在百废俱兴的年代重新整合的对婚俗文化概念的解读,是我二十余年婚俗文物的渐渐积累,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和知情老人共同总结和回忆的结晶。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自创建至今已经七个年头,其间从理论探索到进一步文物整合,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一些老阿婆参观展出后,激动得流下眼泪,不单是因为伤感曾经有过的岁月沧桑,也不是因为对流走的时代感到伤悲,而是因为她们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轨迹,看到了曾经刻骨铭心的喜悦和痛苦。民俗学者们也十分惊讶,原来婚俗可以用实物来叙述,正如本书用实物图片来表达,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十里红妆”从民间对嫁妆队伍的一种夸张之说,演变成现代都市文化博物馆的正式名称,被民俗学家和传统女性文化探索者认同为一种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对“十里红妆”所包含的历史、人文内涵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红嫁妆和女性器物昕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涉及民间婚俗,更重要的是依稀触摸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神秘的生活和命运,她们的梦想,她们的泪水,这是本书所讲述的。

在本书付印之际,我要感谢陈志华、钱晓茗、贺平和范佩玲老师的支持,感谢摄影家郑旭明、李玉祥和徐培良老师的帮助,感谢中华书局朱振华、许旭虹和许丽娟老师认真负责的协怍,更要感谢田青老师百忙之中为书作序。我还要向我的妻子道谢,是她和我一起,二十余年来艰难地行走在乡村,为收集十里红妆而不懈努力。

2008年5月于十里红妆博物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里红妆女儿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晓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1215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5.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