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三极无尽藏之探索发现/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行走

野外行旅的诗意美学记录/科学艺术融汇的理想人生

著名平面设计师、“黄铅笔奖”“最美的书”“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得主

赵清担纲本书装帧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真菌学家臧穆1975—2000年间在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野外科考日记集。全书52万字,臧穆手绘插图390幅,优美的手绘与雅正的文字共同写就“第三极”瑰奇雄阔的风情长卷。臧穆的野外日记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植物、生态、地理、民俗、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所记所绘,既有野外科考的艰难险遇,奇异绰约的高山嘉卉,大山大水的壮美风光,也有西南少数民族的奇俗淳风,文化历史的珍贵采撷,更有一位心怀家国的科学家之现实关怀与独立思考。本书是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体现,是中国社会生态文明近50年发展进步的不息践行与生动见证,是一部经典的手绘版日记体博物学著作,堪称“当代‘徐霞客游记’”。

作者简介

臧穆(1930—2011),山东烟台人,晚号穆翁,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历任江苏师范学院助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真菌学家。臧穆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综合研究的基础。他对国际真菌学界公认的最为复杂的牛肝菌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Ⅰ)》和《中国真菌志·第四十四卷·牛肝菌科(Ⅱ)》的编研工作。他在重要经济树种云南松和桉树的菌根育苗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西南地区荒山造林、植被修复和退耕还林开辟了新途径。他参加、主编或联合主编的《西藏真菌》《横断山区真菌》《西南地区大型经济真菌》《中国食用菌志》等,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真菌资源的利用。晚年,他还与夫人、我国著名苔藓植物学家黎兴江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臧穆一生命名发表了140余个新种、3个新属的高等真菌,其中包括具有重要食用价值的干巴菌、金耳和多种牛肝菌等。他一手创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并将该馆建设称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本馆,并且以其杰出的学术贡献、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国际真菌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与敬意。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臧穆教授是科学界的一位奇才,是一位博学家。他的野外日记,堪称当代植物学界乃至生物学界的“徐霞客游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文采

《山川纪行》这部野外日记,看似信笔拈来,实则博大精深,体现了臧穆的博学多才,以及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生物艺术画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孝濂

这些日记真的非常精彩,可以被视作艺术作品。它是个体人生的美学的、诗意的记录。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真的是一种理想。它并没有远去,臧穆就是一个典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华杰

《山川纪行》最令人赞叹的是臧穆的现场写生,既美且真,充满灵动,科学性艺术性兼具,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体现了一位文理兼备的科学家将科学与人文完美融合的非凡魅力。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 徐海

科学大师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均提倡“科学与艺术融合”,认为艺术是激发科研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臧穆在真菌学科研究中有不少创新思想,有多项突破性的成果,与他文理兼通、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不无关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 李南

如此逼真而又引人入胜的手记,无愧于中国当代著名的博物学家。体量如此之大、记录持续时间之长的考察笔记,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可谓前无来者,《山川纪行》即使置之世界生物学殿堂也毫不逊色!

——植物分类学家、北京植物园首席科学家 马金双

一页页生动鲜活的野外考察真菌写生,一幅幅生态景观、人文地理的画面,记录了臧穆所见所闻的原始资料,也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情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热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方瑞征

和臧老这一辈用纸笔记录,用腿脚丈量的老科学家相比,我们这一代做研究简直太轻松了,不必去图书馆挨页翻文献,不必挑着煤油灯采集,也不必背着帐篷露宿野外。电子化的生产工具让工作变得高效,但也少了最初的质朴味道。我们无法回归过去的慢节奏生活,只得瞻仰前辈遗作以自勉。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微博科普达人 齐硕

精彩书摘

1982年7月22日

晨由机独冒雨西行,沿路之云南铁杉与聂拉木的很相似。至海拔3 000米处,西藏红杉较成一体,枝纤细而翠绿杂于群瀑之中,别具媚妩。沿路之大百合,株高2米有余,花序呈总状,花长15厘米,白瓣紫肋,有清香,叶如向日葵状,亭亭玉立于山坡之上。楼堂亭阁中的家花,哪有自然界中野花之秀丽壮观。

1982年7月27日

所陪之民工,多为傈僳族同胞。两足皆在水中,上一塑料薄片,下仅毛毯一片,偎在其下,通宵达旦,风雨之中,只靠所携淡酒,渐饮渐息。马放山中,闻风遇雨,也不远行,唯听蹄声渐隐,只有雨滴帐声渐渐大了起来。

1982年8月29日 周日

至龙元南之2 000米之林下采集。近龙元3公里处,有空旷地一片,植鸡爪谷,时与苋菜正熟,金黄色,微现秋色。远观有六七个山峰,栉比而立,其上生长的乔松呈翠绿色,宛如石青石绿相嵌于墨水画中,色浓而雅,调奇而秀。雄峰交错之间有山溪惯出,水生潺潺而汇江入海之势,浪花微溅而孕万马奔腾之概。偶遇儿童两人,穿于谷丛之中,壮观之中而有田园景色,这里没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但大山大水之间,另一种气魄,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国魂在此。独龙族长期生息寄栖于此,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精心铸成中华的伟大气魄。

1982年9月13日 周一 雨

晨八点半由邦果偕所同行的云南军区的解放军民工和西藏军区的解放军沿日东河北行,坡不甚陡,沿路曾遇去察瓦龙的马帮,来日东行仍要折回此路。越过两个平坝,始见农舍,在微雨中藏民已在收割青稞。连日在原始林中行走,无路开路,所见山如屏垒,水如银梭,昨日已见马粪羊屎,即觉已近人烟,其乐无比。今日见此金瓯一片,农舍炊烟,远闻犬吠鸡啼,顿感已入人境,其暖非常。拍摄农景二则,以舒内心之快慰。

1982年9月19日 周日 晴和雨

日东的平坝约有2公里长的农垦地带。青稞已正在收割,小麦也已转黄。围绕连队的远山,是笔直的云杉,也有些阔叶树。松萝是一个明朗的基调,像石涛和尚泼下的石绿。从图画的南面看,是不高的冷杉。这是破坏了以后再生的次生苗,墨绿色,显得高贵而庄重。它们的位置是不规则的,稀疏的,但很美。难得的晴天,明亮的阳光使人耀眼。蔚蓝的天空,我忘了去补色。远山的顶端是冷杉林,显得很纯很纯。秋天是逗人的,令人喜悦,虽然下午又来了一场秋雨。

1982年9月26日

依溪而营,夜宿齐扎,半轮明月挂于枝梢,所见松萝满悬,别是一般景色。流水、月色、如纱帐的松萝,篝火,布成一幅秋色的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藏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1315382
开本 16开
页数 4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0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0-01
印刷时间 202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84
CIP核字 2020216554
中图分类号 N82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68
193
3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