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精)/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1962年平凡社版《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翻译。此书是米泽嘉圃自选其论述中国山水画的四篇文章而成,即《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山水之变”与<骑象鼓乐图>的画风》《论王维(传)<长江积雪图>》《论赵令穰(传)<秋塘图>》,为作者代表性著作之一。作者考证了《画云台山记》的中心内容,并探讨了故事画中的时间推移问题。吴道子、李思训父子为盛唐“山水之变”的代表性人物。日本正仓院所藏琵琶上的《骑象鼓乐图》,皆体现盛唐前期画风。王维(传)《长江积雪图》,很可能先是北宋人临摹王维。赵大年(传)《秋塘图》。虽无法断定为大年所作,但大年作为彼时小景画的代表人物,其强关联性亦不可否定。论述了晋唐五代宋山水画的特征和流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米泽嘉圃(1906—1993)生于秋田县,原名芳男。著名的东洋美术史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历任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助手、研究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还曾任“文化财专门审议会”委员,《国画》杂志编辑、主编,武藏野美术大学校长。其著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有著作(含合著,编著)二十多种,论文七十多篇,各种图版解说文章几十篇等。 目录 “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序言一 “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序言二 丛书凡例 山水画鸟瞰—代为序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一 前言 二 正文考证(山水画部分) 三 正文考证(故事画部分) 四 南北朝时代的复合构图法 五 《云台山图》的构成 六 山岳的形态 七 上大下小的山形 八 阙型山石 九 诸物的形象 十 人物的大小 十一 人物的意义 十二 基本的第一形态 十三 附加的第二形态 十四 象征的第三形态 十五 《画云台山记》校本 “山水之变”与《骑象鼓乐图》的画风 一 山水画的后进性与“山水之变”成立的前提 二 “山水之变”的意义 三 吴道子的画风 四 李思训的画风 五 《骑象鼓乐图》的画风 论王维(传)《长江积雪图》 引言 一 《长江积雪图》罗氏本的画风 二 罗氏本的创作年代 三 其作为摹本的问题 四 漆筒古墩中的王维画 五 王维画作的传承与罗氏本的足迹 附录 关于《江干雪意图卷》 论赵令穰(传)《秋塘图》 序言 一 《湖庄清夏图卷》 二 《秋塘图》与《江乡雪意图卷》 三 《秋塘图》的画风 四 赵令穰其“人” 五 赵令穰其“画” 结论 附录一 论赵令穰(传)《江村秋晓图》、 附录二 论董源(传)《寒林重汀图》 后记 图版目录 索引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精)/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米泽嘉圃 |
译者 | 译者:刘晓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9251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83 |
出版时间 | 2020-12-01 |
首版时间 | 2020-12-01 |
印刷时间 | 202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40 |
CIP核字 | 2020263811 |
中图分类号 | J2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8 |
宽 | 175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