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典籍里的中国(共4册)
内容
亮点展示

详情图片_1.jpg

编辑推荐

●读典籍故事,学文史知识。全套书超过700位历史人物出场,2000+文史知识点。一边读典籍,一边学文史,沉浸式游览历史长河,青少年同样适读。
●收录各朝史籍记载,原典呈现,有据可考。
●解读典籍是对历史的回眸,是与先贤的对话,是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握手。
●典籍虽然古老,但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是遍体生光的,读典籍的人永远是朝向未来的。文化典籍记载着中华文明的过去,观照着当代中国的今天,也指引着子孙后世千年,滋养和浸润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延续和传承力量在典籍中得以展现。
●有书出品。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平台,优质内容集结地,2000万人共同期待。
●知名书籍设计师操刀封面,国风典藏。

作者简介

有书,最具有影响力的终生教育领创者,致力于帮助人们持续、系统、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让人人都能享受有书相伴,终身成长带来的美好生活。
拥有6000万用户,10万个书友群,遍布中国100个城市,共读书籍累计阅读次数超过1.5亿次,共读书籍累计阅读人数超过4500万。
旗下有书公众号签约大量优质作者,《名著》专刊累计发布400余篇原创文章,2000万人在线订阅,每一篇都斩获10万+阅读量,各大媒体平台相继转载,引领读史、学史之风。

内容简介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文化圣贤”“帝王将相”“巾帼佳人”“名士知己”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专情君主。他们尽心辅佐,他们沉迷伪装。性格迥异,身份有别,是经天纬地、互相成就的顶级搭档,是操纵人心,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王朝的命运。

文人圣贤: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名士知己:笔墨横姿,超然洒脱,浮华中追寻精神内蕴
淡泊名利,君子谦谦,这是名士的风度。高山流水,元白之交,这是知己之遇的渴求。不论地位阶层,追求自我塑造,灵魂共鸣,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安抚浮华人世的一剂良药。

巾帼佳人:红装不让须眉,贯穿古今的女性颂歌
中国女性是历史中不可抹灭的存在,她们独立果敢,富有思想,却不限于一面,咏絮之才,巾帼之躯,更有开创盛世的魄力。她们生于不同的朝代,虽束缚于封建礼教,但生而平等从来都印刻在血液中。撕掉标签,是对世界的勇敢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目录

《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

第一章 传奇帝王
秦始皇嬴政:毁誉参半的千古一帝—003
汉献帝刘协:从傀儡皇帝到济世郎中—014
梁武帝萧衍:“菩萨皇帝”一心向佛—023
唐高宗李治:被父亲和妻子的光芒遮挡—031
宋仁宗赵祯:“仁”是对君主最高的褒奖—038
宋徽宗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045
明神宗朱翊钧:从小就是玩弄权术的高手—053

第二章 痴情君主
汉宣帝刘询:为挚爱隐忍复仇一063
光武帝刘秀:皇后的位置属于阴丽华—071
北齐后主高纬:“无愁天子”的痴情—078
隋文帝杨坚:只和发妻生孩子—085
宋英宗赵宗实:青梅竹马情谊深—093

第三章 伪装高手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敢尝大便—109
新帝王莽:不停表演,直到称帝—116
晋宣帝司马懿:装病夺权,做三国最大的赢家—123
隋炀帝杨广:为了皇位,欺骗父母—132
唐宣宗李忱:沉迷于伪装无法自拔—140
宋太祖赵匡胤:不给部下黄袍加身的机会—148

第四章 历史名臣
萧何:自污以求自保的第一功臣—157
陈平:“盗嫂昧金”的传奇丞相—164
荀或:身在曹营心在汉—172
魏徵:唐太宗的一面镜子—179
寇准:性格决定仕途—186
方孝孺:灭我“十族”,我也不写—194
张居正:尽心辅佐却死不瞑目—202

第五章 最佳拍档
齐桓公和管仲:从仇敌到君臣—215
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两副躯壳,一个灵魂—224
刘邦和张良:一切尽在不言中—232
刘备和诸葛亮:鱼到南阳方得水—240
苻坚和王猛:耐心磨合,共襄大业—247

《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

第一章 诸子百家
儒家:不曾断绝的百家之首—003
法家:目标是“法治天下”—011
墨家:崇尚简朴,博爱互助—018
阴阳家:不是算命的—028
纵横家:谋士培训机构—036

第二章 思想名人
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者—045
朱熹:“四书”出于此—053
王阳明:唯心主义“阳明学”—061
黄宗羲:君主专制的改革者—068

第三章唐宋八大家
韩愈:有文采,有勇气—077
柳宗元:春风得意后的孤独—085
欧阳修:千古伯乐—092
曾巩:带着全家入仕途—099
王安石:一场失败的变法—106
苏轼:独一无二的苏东坡—114
苏洵和苏辙:父与子—122

第四章 艺术名家
李延年:小人物的青云志路—131
王羲之:书圣爱大鹅—139
顾恺之:神一般的点睛之笔—146
欧阳询:隶书到楷书的跨越—154
米芾:癫狂书画家—162
赵孟:书画全能,却身份尴尬—170
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177

第五章 诗词背后
《离骚》:路曼曼其修远—187
《凤求凰》:一日不见,思之如狂—196
《归园田居》:复得返自然—205
“三吏三别”:人生无家别—213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220
《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229
《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37
《满江红》:臣子恨,何时灭—245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253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263

《典籍里的中国·名士知己》

第一章 人生知己
管仲和鲍叔牙:知我者你—003
程婴和公孙杵臼:生死大义—011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019
庄子和惠子:求同存异—028
羊祜和陆抗:信任不疑—036
白居易和元镇:灵魂相依—043
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生挚友—052

第二章 竹林七贤
山涛:心逐竹林,兼济天下—061
阮籍:纯孝赤子,能哭能歌—068
刘伶:酒徒狂士,放浪不羁—075
嵇康:风姿独秀,高风亮节—082
向秀:静默如水,以柔克刚—091
王戎:一半君子,一半小人—098
阮咸:音律神才,与器流传—105

第三章 绝世美男
何晏:天生丽质,不用涂粉—115
潘安:盛世美颜,公子无双—122
卫玠:因为太好看而被看死—129
独孤信:能文能武美少年—137
兰陵王:美貌需用面具遮—144

第四章 名士僧道
荆轲:这个刺客没武功—153
姜维:诸葛亮的接班人—161
王衍:皎皎名士,跌落神坛—168
祖逖:闻鸡起舞,有志之士—175
桓温:与豪门的恩恩怨怨—181
法显:西天取经第一人—188
鸠摩罗什:身如污泥,心向莲花—195
玄奘:虔诚真挚的朝圣者—205

第五章 名人典故
伍举:楚材晋用—215
重耳和介子推:足下—222
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30
苻坚:投鞭断流—236
范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243
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250

《典籍里的中国·巾帼佳人》

第一章 巾帼英雄
花木兰:代父出征,建功沙场 — 003
陈硕真:带民起义,自封女帝 — 011
冼夫人:戎马一生,心怀大义 — 017
梁红玉:抗金女将军 — 024
杨妙真:一手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 031
唐赛儿:率兵起义,沙场称杰 — 037

第二章 独立逆袭
芈八子:善抓时机,有格局 — 047
钟离春:齐国大安,丑女之力 — 054
卫子夫:低开高走的人生 — 060
郭女王:没错,我就叫女王 — 067
冯太后:绝处逢生,开创盛世 — 074
秦良玉:撕掉女性标签 — 081

第三章 身处皇家
武则天:功过是非由人说 — 091
上官婉儿:历史上唯一的女宰相 — 099
杨玉环:天姿惹出安史乱 — 106
张丽华:聪明美貌是催命符 — 115
孝庄太后:康乾盛世奠基人 — 121

第四章 王室公主
平阳公主(西汉):一生三嫁得良缘 — 131
平阳公主(唐):不爱红装爱武装 — 137
文成公主:远嫁和亲换安宁 — 144
高阳公主:机关算尽为情迷 — 152
太平公主:最有权势的公主 — 158
福康公主:心病难医,郁郁而终 — 166
长平公主:花季之年遭断臂 — 174

第五章 咏絮红颜
庄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183
班婕妤:腹有诗书气自华 — 190
班昭:“二十四史”唯一的女作者 — 197
左芬:因才华而入宫为妃 — 204
谢道韫:有才气,有志气 — 211
苏蕙:创璇玑图,玄机无限 — 219
李清照:千古才女酒一壶 — 226
管道升:书坛眷侣,才子佳人 — 234
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 — 241

精彩书摘

《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

汉献帝刘协:从傀儡皇帝到济世郎中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山阳,县名,属河内郡,故城在今修武县西北),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后汉书·孝献帝纪》

01
亡国之君
220年,一个中年男人被魏国的文臣武将逼迫,无奈答应把皇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大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谥号汉献帝。
逼宫这种事,哪怕新君主心里是这么想的,明面上也不能由他发起。所以,曹丕的亲信便心领神会,充当起逼宫篡位的急先锋。当汉献帝看到昔日熟悉的面孔目露凶光时,顿时产生变故将至的崩坏感。
在位三十年,汉献帝用尽一切办法阻挡帝国的陨落,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叹息和同情之外,人们更多的是对他的抨击:“你这个亡国之君,真是昏庸无能,大汉就是亡在你手上的。”
千百年来,对汉献帝的评价似乎比那位“此间乐,不思蜀”的安乐公好不了多少。人们在赞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的英雄壮举时,总会顺带嘲讽下这位帝国最后的守护者。
《三国演义》问世后,揶揄和抨击的力度更是变得无以复加。可当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让被偏见蒙蔽的双眼触碰到每一幕悲欢离合时,一切积重难返的偏见都显得有些片面,一切冷若冰霜的旁观者语都显得不辨情由。
汉献帝,真的不是一无是处的亡国之君。

02
灵帝的选择
汉献帝名叫刘协,生于181年,他的母亲是王美人。王美人出身名门,姿容俏丽,举止端庄,进宫之后颇受汉灵帝宠爱。当然,这在正宫何皇后眼里是不可容忍的。而且,王美人不仅是她的情敌,还是她的政敌,这就注定王美人的宫廷生活危机四伏。
王美人怀上刘协的时候,何皇后就搞小动作下药让她流产,可惜最后药效并未发作。于是,何皇后就密谋更狠毒的计策。有一天,王美人如往常一样喝下汤药,结果当场身亡。这时候,刘协尚在襁褓之中,世界在他眼里模糊而又新奇,他根本不知道失去母亲意味着什么。
转眼间,刘协和刘辩都长大了。刘辩就是何皇后的儿子,算是刘协同父异母的哥哥,可和弟弟相比,刘辩这个哥哥举止轻浮,言谈乏味,完全没有帝国继承者的气质。这一来,让老爹汉灵帝犯了愁:虽说自古废长立幼都是取祸之道,可这当哥哥的完全烂泥扶不上墙,该如何是好呢?
思来想去,灵帝还是对现实妥协了,把皇位传给了刘辩。这个决定,究竟是否正确呢?
没关系,汉灵帝并不需要为这个抉择担责,因为很快就有人现身搅局。这个人,就是董卓。

03
九岁的小皇帝
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又被宫里十个太监密谋杀害,史称“十常侍之乱”。
何进被杀,他的老部下袁绍、曹操等带着人马进宫问罪,发生了打斗。十常侍残部带着刘辩、刘协等人逃出皇宫。
正当大家在荒野里逃窜时,奉命进京勤王的董卓率领西凉铁骑呼啸而至。别看刘辩已经当了皇帝,但他毕竟年幼,在宫里也没经历过战事。一见西凉军的阵势,顿时双腿发颤,舌头打结。
董卓见状,心里既得意又失望。汉室倾颓,国运衰败,这是他的机会——可这刘辩确实也太没有人君之相了,就算当个傀儡也看着难受。
这时候,刘协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将军勿要多疑,他便是当朝天子,我是他的弟弟。”
董卓一听,继续问道:“既是天子,何故狼狈逃窜至此?”刘协笑了笑说:“宫中突生变故,敌情难料,故而暂时避祸。”
一番对答后,董卓摸了摸胡须,心想,此子才有帝王之相。不出一年,董卓就把持了朝政,并且逼迫刘辩退位,改立刘协。坦白来说,如果是天生怯懦无能之辈,不可能在董卓面前如此冷静从容。更何况,刘协还真的只是个孩子。
190年,年仅九岁的刘协登上了皇位。同年,袁绍、曹操等人组建了一支讨董联军,两边开始了一场大战。
作为汉朝的臣子,袁、曹等人当然不是针对刘协,而是看不惯董卓独断专权。董卓自己也知道,纵有二十万铁骑随身,也难以抵挡滔滔不绝的天下民怨。于是,他干脆火烧洛阳,带着刘协和部下人马迁都长安。
192年,董卓被部将吕布和司徒王允联手杀掉。董卓一死,朝廷又陷入新一轮的权力洗牌。王允和吕布无法有效控制局面,不久后,长安又落入董卓旧将李傕、郭汜等人之手。眼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协依旧从容不迫,并一步步展现出他的帝王之道。

04
“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迁都长安时,纵容部下在洛阳城烧杀抢掠,让昔日的繁华国都变成了灾难的海洋。这一切,刘协都看在眼里,他绝对不想让自己的子民再陷入类似的苦难。
194年,长安爆发饥荒,饿死许多人。刘协闻讯,下令开仓放粮赈灾,然而还是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对此,刘协十分气愤,他怀疑是御史侯汶从中作梗,便亲自调查此事。果不其然,侯汶一直在克扣朝廷赈灾的粮食,于是刘协下令对其廷杖五十,长安粮食危机才得以化解。
在此期间,李傕和郭汜两个人渐生嫌隙,武装斗争的势头愈演愈烈。刘协派人从中调停,结果两边都不买账。
刘协心里清楚,李傕、郭汜都是行伍出身的大老粗,没什么政治素养和文化修为。但是,他也借此明白一个痛彻心扉的事实:在没有武装的支撑下,他的皇帝权威永远不会得到确立。在他心里,时刻梦想着一个能在武装上给予他无限支持的人。
196年,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曹操。当刘协和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前往曹操驻地许昌时,汉朝的权柄其实已经落入了曹家的掌控。
刚十五岁,刘协就失去了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几乎所有权力。在此之前,尽管风云变幻,但他至少还保留了绝地反击的可能。无论董卓、王允,还是李傕、郭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刘协。但是,后来居上的曹操似乎做到了,于是便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
难道就这样了吗?当然不会,刘协从不主动屈从于任何人,他有着天子与生俱来的倔强。

05
无力的抗争
200年,车骑将军董承跟王服、种辑等人受衣带诏,密谋推翻曹操的统治。此事的发起者是董承,但幕后推动者正是刘协。
这几位候选人都是政治认同和军事实力兼备的人选。可惜天不遂人愿,受衣带诏的计划最终暴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处死。
失败一次,刘协就垂头丧气了吗?当然不会,他又开始等待第二个机会。这一次,发起者变成了他的夫人伏皇后。
对于曹操的残暴专权,伏皇后很是担忧,便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他仿效董承,带头推翻曹操。很不巧,这事情也很快败露,伏皇后还因此赔上了性命。但很有意思的是,这次曹操也没向刘协讨要说法。
第一次事变,完全是刘协幕后策划。第二次事变虽然看上去是伏皇后的个人作为,但如果没有刘协的默许,这件事肯定不会发生。常言道,事不过三。如果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曹操对天子的态度会不会发生改变?会不会废黜天子,代汉自立?
不管怎么说,刘协可能预感到了:历史就是要让他见证汉朝的谢幕。

06
体面退出
曾经有人问过曹操:何不取汉代之?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
显然,曹操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天不假年,一旦他做了皇帝,各地诸侯都会群起效仿,世道会变得更加混乱,北方来之不易的安定统一也会面临威胁,人民将再度陷入战乱。这些都是曹操不愿看到的,虽然他统辖的大汉疆土最为辽阔,天下三分有其二,但他只想做个周文王那样的角色。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很快,刘协便接收到各种明里暗里的提醒,告诉他汉祚至今,天数将终,希望陛下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效仿尧舜禅让。说直白点,就是让他识趣点,别赖在皇帝位置上不动。
青年时期,刘协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在扑朔迷离的局势面前,他还希望自己大展拳脚,翻云覆雨。中年时期,刘协几经抗争,都惨遭挫败。在曹魏势力把持了大半个中国的前提下,无论政治军事,还是世道民心,他都没有任何翻盘的资本。
也许,一场体面的退出,是各方势力博弈的最佳选择。当曹丕君临天下的时候,他还笑吟吟地对刘协说:好东西,咱们今后要一起享受。但在刘协心里,这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

07
皇帝变医师
被册封为山阳公后,刘协和皇后曹节一起迁居河南。在那里,夫妻俩开起了医馆,要么上山采药,要么就免费给当地百姓看病。
皇帝化身郎中,这个转变有些突然,但也完全符合刘协的内心轨迹。无论是早年杖责侯汶,赈济灾民,还是后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刘协始终都是知行合一,践行内心的仁厚之道。
他也很聪明。蛰伏之时,他观察各种势力的博弈,从中为自己寻找翻身的机会。受困之际,他徘徊在忠良和权臣之间,最大限度地延长汉帝国的寿命。哪怕后来流落民间,他依然是内圣外王的汉献帝。
234年,刘协逝世。同年离去的,还有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后世把“亡国之君”的帽子狠狠地扣在刘协头上时,我们不妨理性审视他的过往和遭际,设身处地考虑一下他的无奈与忧愁。
他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也没有李煜的词句、赵佶的画笔,以至后人都没有为他奋笔疾书的欲望。
可是,如风一般吹过,如水一样流走,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刘协身陷牢笼,几度抗争,却依然洗刷不掉无尽的谩骂和责难。作为帝王,他迷恋的不是权力,而是心中的道义。哪怕后来远离了权力中心,他也襟怀坦荡,心无挂碍。
“知质有圣曰献。”纵观刘协的一生,完全不负“知质有圣”的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文人圣贤》

纵横家:谋士培训机构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汉书·艺文志》

大家都听过一个成语,叫作“纵横捭阖”。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外交场合,用来彰显谋士们别具一格的布局艺术。在不断地碰撞、联合与分裂之间,他们反复寻找问题的最优解。至于为什么叫“纵横捭阖”,那是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渊源。
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闪耀,各种流派也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在这个群英荟萃的花名册里,“纵横家”的名字尤为醒目。纵横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
隐居
纵横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纵横”二字如果仔细拆分,就是“合纵”与“连横”。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则是张仪,他们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但追根溯源,纵横家的鼻祖却不是他俩,而是有着“谋圣”之称的鬼谷子。
据记载,鬼谷子的父亲是春秋末期卫国的重臣。生长于权术斗争环境中的他,从小听的就是王权更迭,学的也是谋略之道。
因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希望以后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王,为君王出谋划策,平定天下。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少年时期,就离开卫国到周都洛邑求学。在洛邑求学期间,他一共拜了三个老师,分别学习了天道、兵法和辩论。而其中的一个老师,就是著名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学成之后,他就回到了卫国,但卫国却没有他的明君,只有几个为了抢王位而闹得国无宁日的王子。无奈之下,他只好辗转他国数十年,只为求得一个明君,找到他的伯乐。
几十年间,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宰相,受到过韩王的礼遇和优待,得到过宋国的信赖。如果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那么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他都能轻松获得高官厚禄的待遇。但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他想要天下一统,想要世界清平。
而在这些国家里,他精通的权谋策略没有得到重用,他擅长的言谈辩论无人重视,他的理想没人理会。于是,深感生不逢时的他干脆抛弃俗世种种,做起了隐士。因为他隐居的地方,正是云梦山的鬼谷,于是他就自号为“鬼谷”。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虽然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明君的重用,但他的学识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拜师。就这样,隐居者鬼谷变成“鬼谷先生”。他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更是凭借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谋略,搅动着春秋战国的风云,布下了以国为棋的大局,开创出经天纬地的功业。所以,后人尊他为“纵横祖师”。

02
弟子苏秦
仔细想来,怎么偏偏在战国兴起了纵横家这个流派呢?
其实这跟战国时期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翻开战国地图,我们不仅会看到西边一枝独秀的秦国,还有东边反复较量的东方六国。对六国而言,秦国是崛起的新贵,也是势力圈边缘的外来户,它会威胁我们所有国家的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必要的联合。
在地图上,六国基本上都沿着一条直线分布,所以六国间的合作就是“合纵”。但对秦国来说,它清楚东方六国对自己的看法,也更加看明白一个事实:这六国只是因为利害关系才会联合,并不是同生共死的生死之交。只要自己找到突破口,从六国里寻找新的盟友,就可以通过这个盟友来分化它们的关系,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对于秦国而言,这是一种横向的策略,于是就管它叫“连横”。
整个战国中后期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合纵与连横的博弈中激烈演变。合纵连横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也是纵横家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说鬼谷子开创了纵横家这个流派,那么将纵横家发扬光大的,正是他的学生苏秦和张仪。
据史料记载,苏秦出身贫寒,但不甘平凡的他找到了隐居中的鬼谷子,并拜其为师。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出师之后,他兴冲冲地跑到秦国去,对着秦惠王纵论天下,说他能让秦国称霸天下时,秦王理都不理他。
其实,他的说法没错,他的计划也很周密,可以说要是秦惠王在这个时候采用了苏秦的计谋,大秦一统天下的时间可能要提前个几十年。但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的秦国正处于君王更迭时期,上一任秦君任用商鞅的余波还在,秦国上下都很讨厌说客。
所以,秦惠王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实际上,《鬼谷子·揣篇》中早就说了:“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做事谋划必须周到缜密,但更重要的是,游说的对象要选择与自己观点相通的,不然计划再怎么周密、说辞再怎么动听,计划依旧无法得以实现。
而后,他在外游历数年,不但没有和老师鬼谷子一样青云直上,反而越混越惨,最后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狼狈回家。回到家后他闭门读书,于是便有了“锥刺股”的典故。终于在一年后,才真正领悟并融合了老师所教的合纵连横之术。这一次,他不再瞄准秦国之类的大国,而是直奔地处最北端的燕国,去游说燕国国君燕文公。
一见面,苏秦就告诉燕文公:您一直都在担心千里之外的秦国,其实,真正的敌人并没有远在天边。燕文公一听,顿时汗毛直竖,连忙请教:“敢问先生,燕国之敌在何处呢?”这一问,便引发了苏秦滔滔不绝的分析:战国七雄,若论国力,燕国确实是最拿不出手的。在这种情形下,即便邻居不是秦国,燕国也会面临危险,因为你谁都打不过。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操心秦国的事情呢?百里之外的赵国才是心头大患。所以眼下要做的,就是派使臣前去跟赵国讲和,晓以利害,让燕赵两家联合起来,共御外敌。
苏秦这番话,顿时让燕文公茅塞顿开,当下就决定和赵国结盟。苏秦的合纵策略,由此迈出了第一步。随后,他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奔走游说,终于将六国联合起来,实现了“合纵”的大计。

03
弟子张仪
苏秦凭借他那一张铁口合纵六国以抗强秦,真正做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由此可见,会说话有多么重要!不过,说到会说话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着重提一下鬼谷子的另一个弟子——张仪。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刚出社会时的惨状:当年,张仪刚出山,在自己的国家不受重用,于是就去到楚国寻求机会,可楚国也不怎么待见他。有一次,他去参加楚国令尹昭阳的宴会。在宴会上,昭阳拿出了楚王赏赐给他的“和氏璧”来给大家欣赏,但这宝贝经大家传来传去,最后却不见了踪影。
寻找无果之后,大家就把偷窃和氏璧的罪责,不由分说地强行安在了张仪头上,还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被打得奄奄一息后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忍不住痛哭起来。而他却撑着一口气,问妻子他的舌头是否还在。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地告诉他,舌头还在。张仪这才安慰妻子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钱就在。
他的确没有说大话,《鬼谷子》里说:“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一个人的嘴就是他的心门,最能展现他的谋略和智慧。此后数年,张仪就奔走于列国之间,用连横的计谋将齐楚联盟、齐赵联盟、韩赵魏联盟先后拆散。直至最后,他彻底打破了先前苏秦一手缔造的反秦联盟。
可以说,张仪不仅用他的三寸之舌,为秦国在谈判桌上赢得了大片的土地,更是让秦国得以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合纵连横的苏秦和张仪,是“倾危之士”,说他们是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很大危险的人。更有人说不只苏秦、张仪,几乎纵横家都是“倾危之士”。因为纵横家的捭阖之道、说话之术实在太厉害,甚至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春秋战国乱不乱,全凭纵横说了算”。
但其实,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一直坚持认为:“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只有小人才盯着自己的个人得失,对于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来说,他们实施谋略时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利益,也并非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所以,以鬼谷子为始,纵横家们的目标向来都是“平世”而非“乱世”。苏秦合纵抗秦,是为了保住六国百姓,而张仪连横助秦,也是为了一统天下。正是胸中蕴含了这样的大智慧,他们才能凭借一张铁口直断家国兴亡,凭借满腔谋略搅弄天地风云变幻。
相比于道家、儒家等流派,纵横家更像是一颗流星,在战国时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后,便迅速消失于众人的视野里。令人欣慰的是,纵横家流派虽然逐渐衰弱,但它的思想至今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典籍里的中国·名士知己》

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生挚友

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旧唐书·柳宗元传》

唐代诗人刘禹锡极好交友,五湖四海皆朋友。然而,他心中最重要的人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柳宗元。柳宗元极为内敛,以孤独闻名于世,但是,他却与刘禹锡成为知己,生死相依。

01
一见如故
唐贞元九年(793年),早春,长安城东南,曲江岸边。风剪剪,柳依依,杏花如雪。两位俊逸的青年,骑着高头大马,离开曲江,奔向长安各大名园。
马蹄嗒嗒,蝴蝶翻飞。二人满面春风,带着采摘来的各种花草,回到了曲江岸边,相视而笑。
唐代科举后,朝廷会举办各种喜宴,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等接连不断。其中最有名、最有诗意的要数曲江宴,又称杏花宴。
宴会上会选出两位最年轻的进士作为“探花郎”,采摘长安花卉,以迎接状元。而彼时的最年轻的进士正是刘柳二人,刘禹锡二十二岁,柳宗元二十一岁。正是在这漫天的杏花雨中,刘柳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友谊。
古语云:“有乍交之欢易,无久处之厌难。”刘禹锡豪放外向,柳宗元沉静内敛,二人为何能长久相处呢?这是因为他们志向相同,观点一致。例如他们都认为应该对社会进行改革,都反对天命等。
贞元十一年(795年),刘禹锡结识了太子李诵身边的红人王叔文。王叔文主张改革,力图中兴唐朝。年轻的刘禹锡听了王叔文的话,热血沸腾。他不仅常和王叔文来往,还把不善交际的柳宗元推荐给了王叔文。他们常常热烈地讨论时局变化,憧憬人生蓝图。
八年后,刘柳二人均已是监察部门御史台的官员。他们紧跟力主革新的王叔文,经常参加有太子李诵在场的秘密会议。
肝胆相照,欲与天下共分秋月。意气相许,欲与天下共坐春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李诵登基,王叔文集团立即推出新政。刘柳二人均升任员外郎,登上人生巅峰。他俩常常挽着胳膊,搭着肩,春风得意,如在云端。世人不敢直呼其名,只称“刘柳”。
只可惜,花无百日红。青云直上的刘柳,万没料到他们的人生转弯会来得如此迅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典籍里的中国(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有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66215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