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汕头大学国际潮学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回顾与梳理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及其下属10所团体会员善堂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并以之为案例,论述新加坡潮人善堂如何从一个源自中国侨乡的传统宗教组织,蜕变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慈善与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分析潮人善堂的宗教仪式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善堂如何有效地融合慈善活动与宗教仪式,在潮人社群中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意识,增强社群凝聚力;探讨善堂如何在日常运作中通过以崇奉大峰祖师的信仰为核心,结合其他群体,产生多层面的互动,建构起一个跨区域的信仰网络。 作者简介 李志贤,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历史专业)、美国俄亥俄大学高等教育硕士。原任《南洋学报》主编、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现任系务执行委员、博士生导师、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研究群协同负责人,国际潮学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兼学术委员;兼任多个文教机构特约研究员、学刊编委、审稿人和社团文教顾问。研究领域为潮人善堂、东南亚潮人社会、唐代赋税与武则天研究。著有《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编著《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东南亚与中国——连接、疏远、定位》《新加坡潮人社团出版物辑录》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近七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善堂溯源:从原乡到异地 第一节 在潮汕地区的起源与变迁 第二节 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建构基础 第二章 创立蓝十:本地潮人善堂网络的建立 第一节 日据的契机 第二节 善堂组织的制度化 第三节 蓝十的嬗变与发展 第三章 发展脉络:蓝十善堂的历史与流变 第一节 新马善堂文化的发端:修德善堂养心社 第二节 首创善堂儒乐部:普救善堂 第三节 还原创堂历史:南洋同奉善堂 第四节 跨越族群与宗教藩篱:同敬善堂诚善社 第五节 构建社区历史记忆:南安善堂 第六节 善堂慈善事业现代化先行者:同德善堂念心社 第七节 联合宫里的善堂:报德善堂 第八节 由“山顶善堂”蜕变的公益机构:南凤善堂 第九节 开女经生出坛礼佛之先河:众弘善堂 第十节 从经乐股到蓝十成员:新加坡崇峰善堂 第四章 仪式内涵:潮人善堂文化的载体 第一节 尚待考证的诞辰:祖师寿诞 第二节 慎终追远和冥孝观的表现:祭祖祀典 第三节 凝聚内外扩大善堂网络:老爷装金 第四节 “善”的宣导与推动力量:扶乩 第五节 集救赎观、道德伦理与身份认同于一体:做功德 第五章 信仰网络:慈善事业、宗教仪式、商业关系三元互动模式 第一节 构建信仰网络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信仰网络的形成与区域化 余论 发展趋势与信仰传承的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汕头大学国际潮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新加坡)李志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922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5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6 |
CIP核字 | 2021210999 |
中图分类号 | D733.97 |
丛书名 | |
印张 | 2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4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