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滨河街公寓
内容
编辑推荐

尤里·特里丰诺夫编著的《滨河街公寓》是中篇小说。作品借小人物格列勃夫以求官心走学术路、终于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发家史,生动地刻画了斯大林时代的世风时相。滨河街公寓当时为苏联的高干、学者和知名人士所建,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也成为主人公格列勃夫野心的象征。它就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了与之有交集的形形色色人物的不同命运,使得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有了群像的宏大丰富之感。

内容推荐

尤里·特里丰诺夫编著的《滨河街公寓》写于1976年,借小人物格列勃夫以求官心走学术路、终于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发家史,生动刻画了斯大林时代的世风时相。当年的滨河街公寓居住着前苏联的高干、学者和各界名人,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也成为主人公格列勃夫野心的象征。当他终于拜入著名学者甘丘克门下并获得教授女儿的芳心,眼见跻身上流社会指日可待之时,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学校当权派对甘丘克的诬陷与排挤,他以十足的“理性”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可耻的抉择,墙头草格列勃夫的发家史自此开始。)在这部高度浓缩的中篇小说里,前苏联社会各时期、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新老权贵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悲喜剧。《滨河街公寓》出版后引起读者和文坛热议,被解读为“反市侩小说”、“反特权小说”。小说也因此遭到前苏联当局诟病,被指责为歪曲现实的反苏小说。这部作品中文版曾于1978年出版,封面左角印着‘供内部参考。

试读章节

如今这样的孩子在人世间是找不到了。他们有的阵亡,有的病故,有的不知去向。有的虽然活着,却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凭借魔法,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同已经消失的身穿绒布衬衫、脚踏帆布球鞋的另一些人相遇,他们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恐怕他们不会想到这是遇见了自己。嗨,随他们去吧,猜不出来算了!他们哪儿有时间啊。他们在波涛中划动双手,飞速前进,飞速向前,向前,快些更快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岸景色不断变换,群山向后退去,森林日渐稀疏,天空日益阴沉,寒气渐渐袭来。向前赶呀,赶呀——没有力量回首留在身后的像天边一朵残云似的已经凝固了的一切。

一九七二年八月酷热的一天——这年夏天莫斯科天气炎热,烟雾腾腾,整座城市喘不过气来,可格列勃夫偏偏不得不在城里待上些日子,等待搬进公寓。他来到科普乔夫市场附近的新区家具店,离他住的地方极远。在那儿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他遇见一位多年前的老友,可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他到这儿来买桌子,听说桌子可以弄到,可上哪儿去弄,还不清楚,暂时是秘密。不过告诉他桌子大致的样子,是那种带椭圆形镶饰的古色古香的桌子,正好配玛琳娜一年前为新居买的红木椅子。他还听说科普乔夫市场附近的家具店里有个叫叶菲姆的帮工,知道哪里卖这种桌子。格列勃夫顶着午后的烈日来到这里,把汽车停在阴凉处,向家具店走去。家具店门前的便道上摆满刚卸下来或等待装运的橱柜、沙发以及其他涂漆的家具,地上堆满包装纸和其他废物。顾客、出租司机,以及衣衫槛褛、为三卢布什么活都肯干的人,脸色阴沉,在这里串来串去。格列勃夫向人打听叶菲姆在哪儿,有人说在后院。格列勃夫穿过空气污浊和散发着油漆味的商店,走过一扇小门来到空荡荡的后院。有个装卸工蹲在墙阴里打盹。格列勃夫向他问遭:“您是叶菲姆吗?”

装卸工抬起一双浑浊的眼睛,下巴上挤出轻蔑的笑窝,大概想说不是。格列勃夫凭借这个挤出来的笑窝和某种说不清的感觉,突然发现这个被酷热和酒瘾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这个家具店的倒霉伙计,是他多年前的朋友。他不是用眼睛认出来的,而是凭心的一悸感觉出来的。可他很尴尬,明明认出人,却把名字忘得一千二净!他默默地站在那里,摇晃身子,凉鞋踩得咯吱咯吱响,望着这个人,拼命回想他的名字。刹那间往昔的岁月一起涌入脑海。可名字呢?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而且还是小时候的名字。他一生中遇到的独一无二的名字。想不起名字的朋友又要打盹了:他把帽檐拉到鼻梁上,脑袋向后一仰,咧开了嘴。

格列勃夫激动地走开,四处寻找叶菲姆。又从后门走进家具店,打听了半天,可连叶菲姆的人影也没找到。人家劝他等一等,可他不能等了,心里咒骂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他又回到烈日炎炎的院子里,回到刚才舒列帕让他惊讶和尴尬的地方。当然是舒列帕!廖夫卡·舒列普尼科夫!不记得什么时候听说舒列帕潦倒了,一垮到底,谁知竟落魄到这等地步,当了家具店的装卸工。格列勃夫想同他友好地、同志式地谈一谈,问问他的近况,同时打听一下叶菲姆。

“列夫……”格列勃夫贸然地叫了一声,随即向这个家具店的装卸工走过去。那人还蹲在墙阴里,还是先前的姿势,不过不再打盹,而是注视着院子那头的动静,嘴里叼着一支烟卷。格列勃夫鼓起勇气大声喊道:“舒列帕!”

那人又抬起浑浊的眼睛看了格列勃夫一眼,掉头走开了。毫无疑问,这是廖夫卡·舒列普尼科夫,只是被生活摧残得十分苍老,满面皱纹,由于纵酒无度,胡须已经灰白,完全不似当年了。只有那种流里流气、对什么事都不在乎的神气依然如故。要不要给他点酒钱呢?格列勃夫手指在裤袋里摸钱。如果他向我要,给他三四个卢布还不心疼。但装卸工根本不理睬格列勃夫,使他反而不知所措了。他想也许认错了人,这家伙根本不是舒列普尼科夫。但他马上恼火了,用平日同勤杂人员说话的口气,粗声粗气地问道:

“怎么不认识我啦?廖夫卡!”

舒列普尼科夫把烟屁股一口吐在地上,站起身来,看也不看格列勃夫一眼,便趔趄着向院子里走去,到那里拆卸集装箱去了。格列勃夫有点惊愕,悻悻地走到街上。令格列勃夫感到惊愕的不是廖夫卡的面貌和他今日可怜的处境,而是廖夫卡不想认他的神情。别人可以怨恨他,可廖夫卡没有怨恨他的理由。这不是格列勃夫的过错,也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时代的过错。那就不必理会时代好了。脑子里突然浮现出多年前的往事:贫困和愚昧,滨河街公寓,积雪的庭院,电线杆上的路灯,墙边雪堆里打架。舒列帕的生活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各不相同,但在砖墙雪堆里打得头破血流,喊。我投降”喊得嗓子嘶哑,然后坐在宽敞温馨的房间里,用精致的茶杯悠然自得地喝茶,那时大概是他走运的时光。可谁又说得准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现实啊。

说实话,格列勃夫憎恨那段时光,因为那是他的童年。

傍晚,他同玛琳娜谈起白天的事,显得激动和烦躁。倒不是因为碰见不认他的童年朋友,而是不得不同叶菲姆之类不讲信用的人打交道,这些人许起愿来天花乱坠,过后却忘得一千二净,或干脆甩手不管,带椭圆形镶饰的古色古香的桌子便会落入他人之手。他们到别墅过夜。别墅里气氛紧张,尽管夜已深沉,岳父岳母还未就寝。原来玛尔格莎一清早跟托尔马切夫骑摩托车走了,一整天没给家里打过电话,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打电话告诉家里她在维尔纳德大街一位画家的画室里。她请家里人别担心,托尔马切夫十二点前准送她回家。格列勃夫气得不得了:“骑摩托车走了?深更半夜?你们为什么不告诉那个傻瓜别发疯,马上给我……”岳父岳母像戏剧里的滑稽老人,唠叨着不着边际的蠢话。

“瓦吉姆·列克山内奇,我按时浇水,可水被掐断……应该把这问题提到管委会去……”

 格列勃夫一摆手,径自到二楼书房里去了。已经很晚,闷热仍然让人窒息。阏叶树散发出的燥热从黑魅魑的花园里不断袭来。格列勃夫服过药,和衣躺在沙发上。他心里想,如果一切平安无事,女儿活着回来,今天一定要同她谈谈托尔马切夫,让她认清这个卑鄙的家伙。十二点半,门口传来摩托车声,接着楼下响起一片喧哗声。格列勃夫听见女儿的尖嗓门,松了一口气。仿佛发生奇迹,他马上平静下来,同女儿谈话的愿望随之消失。他开始在沙发上铺被子,他知道妻子和玛尔格莎将聊到深夜。

然而出乎他意料,母女俩一起冲进书房。这时灯还没熄,格列勃夫穿着针织白裤衩,一只脚踩在沙发床前的地毯上,另一只脚踩在沙发床上。正在用小剪刀剪脚趾甲。

妻子面无血色,伤心地说:

“你知道吗,她要嫁给托尔马切夫。”

“你说什么!”格列勃夫仿佛吓了一跳,其实并没吓着,只是玛琳娜的样子太可怜了。“什么时候结婚?”

P1-5

序言

中篇小说的“合法性”

——“中经典”总序

毕飞宇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里,。中篇小说”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依照长,中、短这样一个长度顺序,中篇小说就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个小说体类。依照“不成文的规定”,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叫长篇小说,三万字以内的小说叫短篇小说,在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逻辑体系内,三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当然是中篇小说。

然而,一旦跳出中国的当代文学,。中篇小说”的身份却是可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尽管《阿Q正传》差不多可以看做中篇小说的发轫和模板,可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的时候,中国的现代文学尚未出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愿意,跳出汉语的世界,“中篇小说”的身份就越发可疑了。在西语里,我们很难找到与“中篇小说”相对应的概念,英语里的Long short story勉强算一个,可是,顾名思义,Long short story的着眼点依然是短篇,所谓的中篇小说,只不过比短篇小说长一些,是加长版的或加强版的短篇。

那一次在柏林,我专门请教过一位德国的文学教师,他说,说起小说,拉丁语里的Novus这个单词无法回避,它的意思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事件、人物和事态发展,基于此,Novus当然具备了“叙事”的性质。意大利语中的Novella,德语里的Novelle和英语单词Novel都是从Novus那里挪移过来的。——如果我们粗暴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单词统统翻译成“讲故事”。

德国教师的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传统是重要的,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面前,“中篇小说”这个概念的确可以省略。姚明两米一六,是个男人;我一米七四,也是男人。绝不是“中篇男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小说家需要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负责任么?不需要。这个回答既可以理直气牡,也可以心平气和。

我第一次接触“中篇小说”这个概念是在遥远的“伤痕文学”时期。“伤痕文学”,我们也可以叫做“叫屈文学”或“诉苦文学”,它是激愤的。它急于表达。因为有“伤痕”,有故事,这样的表达就一定比。呐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篇幅。但是,它又容不得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那实在太憨屈了。还有什么比“中篇小说”更适台“叫屈”与“诉苦”呢?没有了。

我们的“中篇小说”正是在“伤痕文学”中发育并茁壮起来的。是“伤痕文学”完善了“中篇小说”的实践美学和批判美学,在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评判“伤痕文学”,它对“中篇小说”这个小说体类的贡献都不容抹杀。直白地说,“伤痕文学”让。中篇小说”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到晚生代文学那里读到中篇佳构的逻辑依据。中国的当代文学能达到现有的水准,中篇小说功不可没。事实永远胜于雄辩,新时期得到认可的中国作家们,除了极少数,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中篇。这样的文学场景放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多见。——中国的文学月刊太多,大型的双月刊也多,它们需要。没有一个国家的中篇小说比中国新时期的中篇小说更繁荣、成气候,这句话我敢说。嗨,谁不敢说呢。

说中篇小说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句话也不为过。

当然,我绝不会说西方的中篇小说不行,这样大胆的话我可不敢说。虽然没有明确的。中篇”概念,他们的“长短篇”或“短长篇”却是佳作迭出的。我至今记得一九八三年的秋天:《老人与海》让我领略了别样的“小说”,它的节奏与语气和长篇不一样,和短篇也不一样。——铺张,却见好就收,

所以说,“合法性’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始于“非法”,因为行为人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尊严感,历史和传统只能让步,自然而然地,它“合法”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滨河街公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尤里·特里丰诺夫
译者 蓝英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9971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2013156625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