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年邓小平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李天雄著作的《青年邓小平》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为作品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它涉及中国革命和党内一些重大事件,它涉及党内一些高层领导人物,因而它的意义和历史价值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段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

内容推荐

由李天雄著作的《青年邓小平》记述的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1929年这lO年的生活,即从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史。

《青年邓小平》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读物、好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告别故土

第二章 赴法路上

第三章 勤工俭学的磨难

第四章 在困境中觉醒

第五章 踏上职业革命家之途

第六章 难忘的中大学生活

第七章 张锡瑗一家

第八章 到冯玉祥部队工作

第九章 去武汉党中在

第十章 吊起脑袋干革命

第十一章 人间真情

后记

试读章节

这就是邓希贤的家。

自接到父亲来信以后,邓希贤圆圆的脸蛋上绽开了笑容。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还是父亲了解他,支持他。然而,他的兴致却让母亲淡氏泼了一身冷水。

“文明真是昏了头,贤娃才十五岁,还是个娃娃,走那么远,我舍不得,我不放心。”

先烈、先修、先治姐弟们都十分支持希贤走出去,一起来帮腔打圆场,说服母亲。

淡氏说: “你们懂啥,别在一边凑热闹。”

“怎么办?”希贤等只有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祖母戴氏。

戴氏心里其实也舍不得她看着长大的孙子从自己身边离开,淡氏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可面对孩子们投来的企盼的目光,她不能不站出来说话:“淡氏,让贤娃走吧!’.

“妈,您……”淡氏欲言又止。  

“文明在信中说得很清楚,为了贤娃的前程,我们总不能像鸟一样把他老关在笼子里。”

希贤悬在心上的石头一下落了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先烈、先修、先治高兴得又蹦又跳。

其实,淡氏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知书达理。自从文明来信,她也知道自己是拦不住贤娃的,作为母亲,哪个不疼爱自己身上的骨肉,何况希贤天资聪颖,从小就听话,爱学习,招人喜爱。

“既然全家人都说了话,就让贤娃走吧。”淡氏终于松了口。

“妈也答应了,妈也答应了!”

一家人高兴得抱成了一团。

希贤走的那一天,却是另一番情景。

希贤在房内收拾东西,把一些书籍、衣物放进小藤箱里。

淡氏在门外喊道: “贤娃,该走了。”

“妈,我来了。”希贤急忙应声走了出来。

戴氏拄着拐杖送希贤走到邓家老院门前.淡氏、姐弟们都跟着。

“贤娃,到了法兰什么西,一定要给家里来信。”

“奶奶,不送了,贤娃走了。奶奶多保重,一到了法国,我就给你们写信。”

戴氏拉住了希贤,眼里噙着眼泪。

希贤望着一夜未眠的奶奶,强忍欲出的泪水,口里喊道: “奶奶……奶奶……”

“妈,让贤娃走吧,晚了怕赶不到船了。”淡氏催促地说。

“贤娃,让奶奶多看你几眼。”

“奶奶……”

“妈,让贤娃走吧,晚了怕赶不到船了。”淡氏再次催促说。

“贤娃,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奶奶了……”

“奶奶,能,一定能。”

淡氏说: “妈,咋说些不吉利的话哟,快松手让贤娃走……”

希贤跪在地上给祖母磕头。

“别磕了,贤娃,起来。你走了,奶奶这心头就像被剐了一坨肉似的痛呀!”

希贤紧紧地抱着祖母戴氏,依依不舍。

姐弟们见此情景都哭了。

淡氏在此时也忍不住哭泣着劝说戴氏:

“妈,贤娃是去读书,书读完了,哪能不回家!”

“我懂,我知道,邓家的事哪能骗得了我!我是再也见不到贤娃了……我哪能不放他远走高飞,我哪能误了他的前程。贤娃,你走吧,奶奶懂,奶奶全知道……奶奶走不了那么远,让你妈和姐弟们送你到洗脚溪。”

戴氏为希贤擦干了眼泪。

“奶奶,不要妈送了,还要走二十多里山路。”

淡氏执意地说:“要送,一定要送到码头,也许这是……”

希贤捂住淡氏的嘴,说:“妈,不许再说……”

是啊,戴氏、淡氏的话并没有说错。邓小平自从离开广安就成了永别,他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的祖母和母亲,就是养育过他的广安这片热土也没有踏上一步,那是因为艰苦的革命岁月,他出生人死为党的事业奋斗,他心中的家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家。建国以后,他肩负党和国家的重任,几十年中.也未回归故里。邓小平是一个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看得很重的人,是一个把群众关系看得很重的人。正如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 “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许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其实,邓小平十分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家乡,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题词。充分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赤子之心,表达了他的巴蜀情怀。  P4-6

序言

邓小平同志青年时代的生活,在电视剧和出版物中有过一些表现和记载。但是,用文学的形式,集中地、系统地、全方位地、多侧面地叙述邓小平同志这段波澜壮阔、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还不多。读了李天雄同志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青年邓小平》,我有一种满足感和振奋感,仿佛看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看到了邓小平同志成长的轨迹。我想起辛尼加说过的一段话:“青春并不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一种状况……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年轮。”作者选择小平同志这段历史,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是下了很大工夫的。

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报告文学这样的体裁,选材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表现题材,尤其是领袖人物的题材,的确要花费心思和力气。从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力图避免重复,过去表现过的少写,写也要变一个新的角度,过去没有表现过的则浓墨重彩,写足写够,这样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感觉。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把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来写,作为一个有血有内的人来写,没有故弄玄虚,随意拔高,更没有脱离历史,神化人物,而是从平凡中见伟大,从细微处出真情,读起来备感亲切和真实可信。

《青年邓小平》记述的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1929年这lO年的生活,即从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史。报告文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发展来展开的,从离别故乡四川广安到重庆赴法预备学校学习,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有了初步的觉醒;从离开重庆一路辗转到达法国马赛港;法国勤工俭学阶段艰苦的磨难.为求生下苦力当“马老五”到参加革命斗争活动,政治上成熟起来,成为“油印博士”和职业革命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结识了以后成为他伴侣的同学张锡瑷;受党的委派,到冯玉祥部队改造旧军队,不畏强暴,顶住压力,培养了一批政治工作人员和军事指挥员;在武汉、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在白区恐怖下,他吊起脑袋干革命,参加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后担任中央秘书长,参与中央一些重要活动,特别是当他的爱人张锡瑷临产最需要照顾时,小平奉命毅然离开亲人,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广西开展工作,组织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组建红七军、红八军,开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小平回到上海,张锡瑷因难产离开人世,女儿几天后又死去了,他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但为了党的利益,小平同志抛开了个人情感,奉命再次奔赴广西,完成党赋予的重要使命。小平同志这一段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成长过程。正如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今天我们看到的邓小平,是一个具有宏才大略和闪光睿智的伟人,须知,每一个伟人都是从不成熟,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成长锻炼而成的。”

这部报告文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情”字,情重如山,情深似海,情意绵绵。它是一曲抒情的歌,抒发了小平同志的革命豪情,抒发了在艰苦环境下同志之间的战友亲情,抒发了小平与锡瑷患难夫妻之间真挚的友情和爱情。豪情、亲情、友情、爱情,使这部作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为生存饱经风霜,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促使他的觉醒,他参加了党团组织,与一些革命觉悟分子一起并肩战斗,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成为一个坚信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邓小平说的: “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所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有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觉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几年的法国勘工俭学生活。邓小平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聂荣臻、李富春、蔡畅、傅钟、李大章等一批革命精英,他们在异国他乡,为了共同的理想风雨同舟,浴血奋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和难以割舍的战友情、同志爱。特别是在武汉、上海白色恐怖笼罩下,党内又出现了叛徒,环境十分复杂和险恶,担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他冒着风险忘我地为党工作,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对邓小平与张锡瑷真挚的友谊和爱情的描述,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情真意切。他们的结合不是偶然的。他们是在革命熔炉里一起陶冶。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并肩战斗,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他们志同道合,相依为命,成为一往情深的革命伴侣。他们没有更多的花前月下,但日子过得却十分甜蜜和幸福。他们没有更多的儿女情长,但生活得却十分充实和美满。在乌云密布的上海。为了确保党中央的安全,他们出生入死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次次化险为夷。张锡瑷的家是革命的一家,他们为革命不惜牺牲一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子瘦弱的张锡瑷在临产的时候,多么需要小平同志守护在她的身边。但当她知道中央决定小平到广西开展工作时,作为妻子的她,选择的是支持丈夫的工作,以党和革命利益为重。作为丈夫的邓小平,他深深地爱着患难与共的妻子.此时此刻他也想尽丈夫的责任,希望妻子平安。可革命需要他去冲锋陷阵,他能止步不前吗?!他必须挑起党赋予的重任,战斗在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当完成任务回到上海时,年轻的妻子却因难产离他而去,不几天刚生的女儿也走了,丧妻失女,使邓小平陷入了极度的悲恸中。可这个时候,党需要他再回广西。邓小平深知,前方告急,军情似火。他为了革命的利益,连心爱的妻子的遗体都来不及掩埋,又再次赶赴广西,路上了新的革命征途。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选择,这就是革命者的情怀。当你读了这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篇章,什么是革命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品用事实告诉了人们。《青年邓小平》抒发的对党对国对民的赤诚之心.正如邓小平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青年邓小平》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为作品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它涉及中国革命和党内一些重大事件,它涉及党内一些高层领导人物,因而它的意义和历史价值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段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我们知道,小平同志非常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人。他参加过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三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这部作品就反映了邓小平参加“八七”会议的情况。由于蒋汪合作反共,白色恐怖严重, “八七”会议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筹备的。邓小平到汉口后很快就投入了会议的筹备工作。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作为中央秘书处负责人的邓小平,从筹备到参加这次会议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会上,邓小平结识了毛泽东,他对毛泽东在会上远见卓识的发言,极为关注和赞赏。以后,他们的联系开始增多。作品除了“八七”会议以外,还有小平同志担任中央秘书长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这期间发生党内重要人物叛变,党中央重要领导人被捕就义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特别是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分到广西组织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组建红七军、红八军,开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他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兼前敌委员会书记,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可以载入史册。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塑造人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通性。”这部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塑造了一个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栩栩如生的青年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形象。站在我们面前的青年邓小平,是一个个性非常突出的鲜活的邓小平。他幽默风趣、开朗豁达,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船上,在工棚里,在树下,在海边,在家里,他那浓重的四川方言聊起天、摆起龙门阵来,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这反映了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邓小平自幼就酷爱学习,非常刻苦,他之所以要远涉重洋到法国.就是要想多学一些东西,报效祖国,造福于民。然而到了法国,恶劣的环境,昂贵的学费,使他读书求学的梦破灭了。但他强烈的求知欲并没有减弱,他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别人休息,他却埋在书堆里。特别是参加党团组织以后,他在革命斗争中,在社会大课堂里,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组织上安排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圆了他的读书梦,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一份在莫斯科时撰写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发生错误,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我更感觉到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在法国勤工俭学,在冯玉祥部队里,在武汉、上海白色恐怖下,在广西硝烟弥漫的战场,邓小平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生与死的抉择。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遇到挫折时候不气馁,刀枪之下不却步,在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毫不犹豫选择的是前者。党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重如泰山。表现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舌战国民党右派,挺身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从邓小平身上,我们看到了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抱负;从邓小平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从邓小平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品的内容比较丰富,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还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还不少。

《青年邓小平》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读物、好教材。从作品里我们强烈感受到,邓小平的崇高风范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革命胜利多么来之不易啊!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奋斗,流血牺牲,哪来新中国的创立;没有一代又一代革命家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列宁曾经说过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们西化、分化,把颠覆我国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青年身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说明,教育青年一代不要忘了根本是多么重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实现中国梦,要靠大家,更要靠青年,因为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

从现在起,今后的lO年、20年、50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革命的传统不能丢,中华民族精神要发扬。这是我们克敌制胜、排除干扰、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让我们从作品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获取力量,增强信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后记

《青年邓小平》一书是我历经数年、几易其稿执笔独立完成的,浅草为该书提供了一些资料。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在本书再版的时候又对书稿进行了校正,我想应该恢复创作的原貌。在此谨向提供一些资料的浅草先生和热情支持帮助过我的领导及出版部门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

二0一三年五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年邓小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562264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2013191357
中图分类号 A762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