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伯臾医案/江南名医医案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杏林世盛,名医辈出。

《江南名医医案精选》特选取了程门雪、黄文东、董廷瑶、张羹梅、周小农、张伯臾等六位名家的诊籍资料,刊印给广大读者,以便更多中医习者能领略这几位大家在临证时的奇妙辨证思路及独特遣方用药经验。这些名家的诊籍资料,大多是名家亲自记载著录,或经嫡系门人、后辈详细考证、整理,是名家临证经验的真实再现。

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张伯臾,承业于已故江南名医丁甘仁氏,行医六十余载。他博览医书,精通医理,博采众长,又善于在临床中详体细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中医学的理、法、方、药造诣颇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伯臾教授擅长于治疗内科急重病和杂病,其特点在于注重人体正气,立法用药贯彻“扶正达邪,祛邪安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学术思想,辨证分析精确,处方用药严谨,常力挽危逆,疗效良好。

本书收载张伯臾教授临证医案一百余例。

内容推荐

本书收载张伯臾教授临证医案一百余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张伯臾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点。张伯臾教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行医六十余载。张伯臾教授精通医理,博采众长,注重人体正气,擅长于治疗内科急重症及杂病,临床辨证精确,处方用药严谨,疗效显著,常能力挽危逆。本书努力总结了张伯臾教授的这些宝贵经验。

目录

虚人外感案(上呼吸道感染)

暑天感冒案(上呼吸道感染)

暑温案(病毒感染)

时邪挟湿案(上呼吸道感染)

喉蛾案(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咳喘案(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

风温案一(右下肺炎)

风温案二(左下肺炎)

肺痈案(肺脓疡)

哮喘案(支气管哮喘)

痰饮案(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厥证案一(肺部感染,中毒性休克)

厥证案二(右下肺炎,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

悬饮案(结核性胸膜炎)

痢疾案(细菌性痢疾)

心悸案一(早搏)

例一 频发性交界性早搏案

例二 频发性室性早搏案

心悸案二(窦房结功能低下)

心悸案三(病毒性心肌炎)

心痹案(冠心病,心绞痛)

例一 冠心病,心绞痛案

例二 冠心病,心绞痛,心房颤动案

真心痛案(急性心肌梗死)

例一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案

例二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案

例三 广泛性心肌梗死案(无痛性)

例四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案

例五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案

例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案

例七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案

脘腹痛案(慢性胃炎)

胃脘痛案(慢性胃炎)

胁痛案一(迁延性肝炎)

胁痛案二(慢性肝炎)

胁痛案三(早期肝硬化)

胁痛案四(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

胃心痛案一(急性胰腺炎)

胃心痛案二(慢性反复发作性胰腺炎)

呕血、便血案(上消化道出血)

例一 慢性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出血案

例二 上消化道出血案

例三 慢性胃窦炎并发出血案

例四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出血,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案

例五 十二指肠炎症并发出血案

例六 上消化道出血,慢支继发感染案

例七 上消化道出血案

例八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出血,出血性休克案

痰饮呕吐案(贲门手术后呕吐)

反胃案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反胃案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腹痛案一(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腹胀案(肠功能紊乱)

肠鸣案(肠功能紊乱)

腹痛案二(肠功能紊乱)

泄泻案一(慢性结肠炎)

泄泻案二(慢性结肠炎)

泄泻案三(慢性结肠炎)

脏毒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便秘案(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不完全性肠梗阻)

尿血案(急性肾小球肾炎)

血淋案(血尿)

膏淋案(乳糜尿)

淋证案(急性尿路感染)

淋沥案一(前列腺肥大)

淋沥案二(前列腺肥大,尿潴留)

癃闭案一(前列腺炎)

癃闭案二(痔疮手术后尿潴留)

小便失禁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阳痿案

头痛案一(脑震荡)

头痛案二(脑震荡后遗症)

头痛案三(脑震荡后遗症)

风阳头痛案(蛛网膜下腔出血)

例二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一

例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二

例三 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三

偏头痛案(三叉神经痛)

中风案(脑血栓形成)

类中案(中风后遗症)

偏瘫案(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眩晕案一(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眩晕案二(梅尼埃病)

狂躁案(脑外伤)

多寐案(突发性睡眠症?间脑病变?)

风痰案

风痰挟瘀案

痹证案

例一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案

例二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案

例三 风湿病,慢性咽炎案

例四 风湿热案

例五 类风湿关节炎案

例六 变应性亚败血症案一

例七 变应性亚败血症案二

痿证案(森林脑炎后遗症)

阴虚发热案(腹主动脉炎)

风疹块案一(荨麻疹)

风疹块案二(荨麻疹,内脏型)

紫癜案(过敏性紫癜)

血热案(红细胞增多症)

瘿瘤案(甲状腺腺瘤)

水肿案(水潴留性肥胖症)

黑疸案(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浮肿案(甲状腺功能减退)

厥冷案(神经症)

奔豚气案一(脑膜瘤切除后继发腹型癫痫)

奔豚气案二

虚热案(低热,慢性胃炎,贫血)

痰核流注案(结核性皮下结节)

试读章节

袁×女59岁住院号:75/3667

一诊1975年8月15日

患者体质素弱。五日来,发热、脘闷、呕吐,近二日四肢厥逆,汗多胸闷,曾经昏倒二次,血压下降,烦热不欲衣被,便秘,口黏干,苔白腻罩黄而干,脉沉细。暑湿热遏伏,挟滞内阻,心气不足,邪热内陷,此厥逆之属于热者,先拟宣化暑湿,扶正通腑。

生晒参9克(另,煎冲)  银柴胡12克

枳实12克  炒川连3克 炒黄芩9克

制半夏9克 川朴4.5克  山萸肉18克

当归15克  制川军9克 炒白芍9克一剂

二诊1975年8月16日

四肢厥逆转温,汗出亦减,大便解二次,干燥,心烦内热,口干,脉小滑,苔白腻干未化。暑湿热内陷已有外达之机,阳明燥屎尚未尽下,仍拟扶正宣泄。

生晒参9克(另,煎冲)  银柴胡12克

炒川连3克 鲜石菖蒲9克当归15克

枳实12克  山朴4.5克  山萸肉18克

制川军9克 炒黄芩9克 炒白芍9克二剂

三诊1975年8月18日

四肢已温暖,烦热减轻,汗出亦少,便软不畅,口仍干,苔白腻渐化,脉迟小滑。正虚已有来复之象,而暑湿滞虽化未清,再拟扶正祛邪。

朝鲜白参9克(另,煎冲)  当归12克

炒川连2.4克 川朴4.5克  炒黄芩6克

鲜石菖蒲6克制南星6克 朱茯苓9克

广郁金9克 焦楂曲各9克  二剂

【按】本例肺部感染,中毒性休克,两次昏倒,不省人事,血压70/40毫米汞柱(9.31/5.32千帕)以下,用升压药维持,既不能减量,更不能停用;同时也曾服参附龙牡之类中药,药效罔然。入院时,患者仍感烦热,四肢厥冷,症情未见稳定。

中医学对于厥证论述颇多,但在辨治之时,分清寒厥、热厥是为至要。内脏虚寒,阳气不布,发为寒厥;邪热内陷,阳气郁而不伸,则病热厥。故治寒厥须用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之法,重在扶正;热厥则不然,其病或以邪实为主,或有虚实夹杂者,但治疗总是可散、可攻、可清、可开,重在凉通,即“火郁则发之”之意。

本例热厥,病在气分,阳明又有积滞,故用泻心汤合小承气汤泻火清热导滞,又用四逆散宣散被郁之阳气。根据张伯臾教授的经验,对正虚邪热内传,阳郁不伸,四肢逆冷之热厥,四逆散有透解郁热,疏畅阳气之效,是治热厥初起之主方。至于方中用人参、萸肉、当归等药,是因素体虚弱,又有汗多之症,故佐扶正之品,而助宣散之力。本例服药一剂之后,四肢转温,汗少,服至二剂,血压稳定,停用升压药,症情逐渐好转,收效甚速。

我们体会到,临床上治疗厥逆一证,不可一见手足逆冷,脉象沉细,血压下降等症,便一概认为是阴寒之证而乱用热药,必须详察细辨。对于这种阳极似阴,热极似寒的热厥,要特别注意。

蒋×× 女58岁 住院号:74/120

患者因咳嗽发热二日,体温39.7℃,来曙光医院急诊。留院观察期间,体温不升,血压下降,1975年1月8日收人病房。入院后,用升压药维持血压,经摄片证实为右下肺炎,伴胸膜反应。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浆凝固酶阳性),药敏试验,各种抗生素均抵抗。患病以来,先后用过九种抗生素及较大量激素,都未能有效地控制病灶,并继而出现了中毒性肠麻痹和口腔真菌感染。因而除留苯唑西林钠肌内注射和氯霉素间歇静脉滴注以外,停用所有其他抗生素,以中医为主进行治疗。

一诊1975年1月14日

胸闷气急,腹胀痛,恶心呕吐尿少,便秘神软,腹部膨隆拒按,肠鸣音消失,苔干焦,舌暗红,脉细小。内热炽盛,阴液耗伤,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拟仿新加黄龙汤法,泄邪热而救阴液。

皮尾参9克(另,煎服)  北沙参30克

麦冬12克  玄参18克  当归12克

生川军6克(后入)  石斛30克(先煎)

玄明粉9克(分冲)  枳实9克

川朴3克  淡竹沥一支(冲服)  一剂

二诊1975年1月15日

药后尿量稍增,腹胀痛亦减,肠鸣音已可闻及,大便解下燥屎数枚。

守方再服一剂。以后由本方加减服六剂,大便渐畅,腹胀渐除,小便也见增多,肠鸣音恢复。

三诊1975年1月22日

腹胀痛虽除,胸闷气急仍在,口渴、口糜,口舌溃疡,痰稠咯艰,恶心。热蒸营血,唇齿干焦,舌绛而干,须防神昏之变(方中广犀角现用水牛角60克替代)。

广犀角18克(先煎)  鲜生地30克

丹皮15克  生白芍12克 桑白皮18克

地骨皮18克 鲜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竹沥一支  四剂

另:皮尾参9克,鲜石斛30克,麦冬18克,煎汤代茶。

四诊1975年1月26日

胸闷气急已除,恶心亦瘥,能进食及服药,口味颇佳,痰少咯爽,精神尚觉软弱,口舌溃疡日渐见少,昨日解便四次,量不多,舌尖红,苔少而干,脉细数。胃气已有渐馨之象,血分之热虽减未清,再守原法而轻其剂(方中广犀角现用水牛角60克替代)。

广犀角9克(先煎)鲜生地18克 丹皮9克

生白芍9克 桑白皮18克 地骨皮18克

鲜茅根30克 银花18克  连翘18克

鱼腥草30克  五耕

另:皮尾参9克,鲜石斛30克,麦冬18克,煎汤代茶。

五诊1975年1月31日

精神渐佳,咳嗽已减,口渴舌红绛亦均好转,口舌溃疡渐小,脉细有力。阴液渐复,痰热亦有化机,证势趋向稳定,仍应养阴生津化痰。

赤芍9克  丹皮9克  生地12克

木通6克  鱼腥草30克 杏仁9克

茯苓6克  川贝母6克 淡竹叶9克五剂

另:皮尾参9克,鲜石斛3D克,麦冬12克,煎汤代茶。

此后,以养阴益气,健脾补心之剂调治月余痊愈。

【按】本例亦为热厥,病情重笃。入院不久,即出现胸闷气急,腹满痛拒按,便秘呕吐,苔干焦等一派肺热叶焦,移热大肠,阳明热实,阴液烁伤之证。治疗当以救其阴液为首要,故仿黄龙汤急下存阴之法。然患者腑气虽通,而阴液已伤,热蒸营血。阴不复则热难清,所以迭服犀角地黄汤合养阴重剂,病情始得稳定好转。由此可知,热厥一证,非独邪热内陷所致,阴虚也可成厥,也就是内经“阴衰于下则为热厥”之谓。张伯臾教授认为这种阴虚之厥,一般见于热性病之后,热病伤阴,舌红少苔,神清,四肢欠温,可用生脉散治之,严重者,可予三甲复脉之类。

P22-27

序言

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张伯臾,承业于已故江南名医丁甘仁氏,行医六十余载。他博览医书,精通医理,博采众长,又善于在临床中详体细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中医学的理、法、方、药造诣颇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伯臾教授擅长于治疗内科急重病和杂病,其特点在于注重人体正气,立法用药贯彻“扶正达邪,祛邪安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学术思想,辨证分析精确,处方用药严谨,常力挽危逆,疗效良好。

本书收载张伯臾教授临证医案一百余例,由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等整理。由于过去的医案大多散失,本书所载仅系近年临证所得,虽经删选,未必能全面反映张伯臾教授的丰富经验和学术特点,加之整理者跟随张伯臾教授学习时间不长,对其学术思想理解不深,错误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者

二○○三年一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伯臾医案/江南名医医案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393626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3-07-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4
140
9
整理 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