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智慧点亮人生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入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她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

内容推荐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著名诗人、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杰出女性,她那开阔的胸襟、绝顶的聪明、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磨砺汇集成一股内在的精神气质,从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世人仰叹。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她又在各类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林徽因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收录了她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此外,还精选了名家对林徽因的评论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徐志摩写给她的信和诗,让你邂逅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

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徽因以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徽因的作品,惊奇世间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才貌双全的女子。

目录

第一部分 谁知其人?谁解其文?

 一代才女林徽因

 怀念林徽因/何向阳

 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第二部分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八月的忧愁

 秋天,这秋天

 情愿

 雨后天

 静坐

 那晚

 忆

 一首桃花

 莲灯

 深笑

 激昂

 病中杂诗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别丢掉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风筝

 前后

 去春

 仍然

 记忆

 无题

 时间

 孤岛

 展缓

 人生

 六点钟在下午

 昼梦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年关

 灵感

 吊玮德

 静院

 过杨柳

第三部分 月在花飞处——散文

 悼志摩

 一片阳光

 彼此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第四部分 纤纤文中有风骨——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钟绿——模影零篇之一

 吉公——模影零篇之二

 文珍——模影零篇之三

 绣绣——模影零篇之四

试读章节

一代才女林徽因

萧乾

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蚕》以后,来信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很喜欢我那篇小说,要我去她家吃茶。

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威尔玛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十八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徽因一直是我的啦啦队。我每次由天津到北平举行约稿恳谈茶会,她总是不落空,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她热烈支持我搞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奖金,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

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得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七七”事变那天,这对夫妇正在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并由徽因从一座古寺罩满灰尘和蛛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木结构的建筑年月。整个抗战期间,他们相当一段时间蛰居在条件艰苦,几乎没有生活必需品的李庄,坚持做学问。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前来探望的费正清。他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

徽因的文集要出版了,实在让人高兴。单从集中所收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来说,同徽因从事文艺写作的漫长岁月确实很不相称。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她在英美都学过建筑,在耶鲁大学还从名师贝克尔教授攻过舞台设计。我在她家里曾见过她画的水彩。1935年秋天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时,是她担任的舞美设计。

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试想以她那样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的瘦弱女子,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坐骡车,住鸡毛小店,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一个患有残疾,一个身染重痼,这对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夫妇就在那些年久失修、罩满积年尘埃的庙宇里,爬上爬下(梁柱多已腐朽,到处飞着蝙蝠)去丈量、测绘、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费慰梅在她的《梁思成小传》中曾引用梁思成于1941年所写而从未发表过的“小结”说:截至1941年,梁思成所主持的营造学社已经踏访了十五个省份里的两百个县,实地精细地研究了两千座古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徽因大概都参加了的。

我刚看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思成谈论建筑的《凝动的音乐》,写得极精彩,帮我打开了一块我不熟悉的新天地。这次,独具慧眼的编辑们又把徽因谈论建筑的美文编辑出版。这两本书应是异曲同工,互为补充的。相信热爱这对夫妇的读者,热爱中国古典建筑的读者会像我一样,珍爱他们的文字,珍爱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文化操守!

P2-4

序言

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其人其作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

她和学界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臻于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人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1904年,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8岁,移居上海。1916年,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的文艺活动。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各地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1949年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1955年春,严重的肺病过早地结束了林徽因的生命。挚友金岳霖上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谓对这位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

林徽因的一生,是充满创造的一生。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和建筑学研究相比,虽然文学创作只是她“偶然为之”,却字字珠玑,其造诣并不亚于当时的许多名家圣手,在我国现代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成为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她的作品,既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把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结合得浑然天成。

林徽因文学创作起步于诗,在读者中也以诗最具影响。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于轻柔外表里寄寓凝重隽永的沉思,以其真挚、优美赢得一批“林迷”。

大约还没有人称林徽因为散文家,可又不断有人说,林徽因诗歌“不如她的散文好”,她的散文应在“‘五四’以来优秀篇目之列”,即使“放在散文大家的作品一起也是毫不逊色的”,由朱自清选入《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的《窗子以外》更是有口皆碑的名篇。此外那些致亲友的书信,可谓比散文更其散文。她的健谈、雄辩、睿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都能从她留下的散文中追慕到。随便翻开她的一篇散文,俨然坐进“太太的客厅”,与她最亲近的朋友一起亲聆她侃侃而谈。

较之诗歌的“抒情”、散文的“言志”来说,林徽因的小说明显偏于“载道”。仅有的六个短篇小说,大多充溢着社会关怀。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娇弱女子,笔下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其风格的理性、大气,语言的简洁、纯正,颇具张力,为同辈许多女性作家所不及,哪怕置于一些男性文豪中亦不逊色。无怪乎京派小说家萧乾称誉她是“京派的灵魂”。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所有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每篇作品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此外,书中还精选了名家对林徽因的评论和回忆性文章以及徐志摩写给她的信和诗,让你邂逅一个更真实的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品,本书书名也源于此。四月,是人间最美的时节,到处孕育着爱和希望。这位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女子,早已化为一代传奇,于历史中定格为“人间的四月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智慧点亮人生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徽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0583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0150102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6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