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日外交思想为主线,对民国时期军政派系对日外交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12章,包括立宪派梁启超对日外交思想演变、革命派孙中山的外交观、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的对外外交等。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注重从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出版的各派人物的文集、年谱、日记、回忆录、文献档案资料、报刊杂志资料和历史档案资料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结合地当时社会背景的研究,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力求系统、客观、准确地反映军政要人的真实面貌和这些思想对当时外交的影响。
图书 | 派系与外交--民国时期对日外交思想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对日外交思想为主线,对民国时期军政派系对日外交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12章,包括立宪派梁启超对日外交思想演变、革命派孙中山的外交观、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的对外外交等。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注重从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出版的各派人物的文集、年谱、日记、回忆录、文献档案资料、报刊杂志资料和历史档案资料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结合地当时社会背景的研究,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力求系统、客观、准确地反映军政要人的真实面貌和这些思想对当时外交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立宪派梁启超对日外交思想演变 一、师法日本 自立自强 二、联日拒俄 图保自存 三、“名誉孤立”夹缝求生 四、反对侵略“联日疏美” 五、捍卫权益 反日爱国 第二章 革命派孙中山的对外交观 一、谋求革命、国家、世界利益 二、平等、和平、互助的“中日亲善” 三、对日本利用外交、军阀征服中国之策的批判 四、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的对日外交 一、驻朝:以战止战 全面排日 二、封疆大吏时期:从以日为师到“联英美制日俄” 三、辛亥革命时期:一面抵制一面妥协 第四章 皖系段祺瑞“联日”与“媚日” 第五章 奉系张作霖“亲日”与“抵日” 第六章 敌乎?友乎?——蒋介石对日外交思想演变 第七章 妥协“是走进没落的程途”——胡汉民对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批判 第八章 五四前后戴季陶的对日外交观 第九章 中日折冲主角——新政学系对日外交策略 第十章 “对日决不妥协”——抗战前冯玉祥对日外主张 第十一章 “焦土抗战”——桂系李宗仁对日外交观 第十二章 东北军张学良对日外交观 第十三章 华北问题交涉与宋哲元日外交策略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派系与外交--民国时期对日外交思想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英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1325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3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首版时间 | 2005-03-01 |
印刷时间 | 200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822.331.3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