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学派学术文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此次论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论坛下设五个分会场,主题分别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电影叙事与造型艺术”“作者与文本中的美学”“电影表演中的中国学派”和“承袭与流变的文化风貌”。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挖掘并有效运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资源,促进电影理论与创作发展,提升中国电影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次论坛深化了各方面对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倡议的认识和理解。大力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中国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开创新时代中国电影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学博士。 目录 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 源于想象的冲动:影像思维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脉线与文化内核 从“赋比兴电影理论”的建构过程探索“易电影理论”的创建与当下电影在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互动 中国传统美学“传神论”对电影创作鉴赏的潜在影响 试论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影像转化 ——兼及“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些思考 白描的镜头感及其视觉再现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演员培养的作用 电影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美术造型创作 中国电影学派的多维建构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中的“东方神韵”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学派的知识构建、价值诉求与创新工程 再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 上海电影、上海电影传统与中国电影学派 中国电影学派“在地性”文化符号的研究 重叠的意象——中国电影创作中传统文化场域的沿袭与重构 港台电影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多元化构建 回眸台湾电影百年来的中国身影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表演学派渐行渐近 新环境下对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电影叙事与造型艺术 舞台化与电影化:中国舞台艺术片的空间美学变迁与发展困境 中国电影中的季节叙事策略一以《春蚕》和《小城之春》为例 中国电影空间造型格局 “退隐叙事”:中国文化和美学传统影响下的电影叙事模式 《玉梨魂》叙事样貌与意识的变迁——兼谈早期中国电影文化的身份 传统戏曲美学的电影化实践:写意与叙事 传统可视化过程中的精神冶炼术——以2017年华语古装玄幻片为例 武侠电影的“身体程式”初探——观念、意识与文化疆域 作者与文本中的美学 影视作品演绎赵氏孤儿故事源流辨 从《寄生》到《花为媒》:小说、剧本与电影的叙事比较 大师谢晋:横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论“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歌唱片的“经典创造 风雨兼程——论郑君里对中国影剧传统的发现、继承和创造 现代性、传统审美与类型混搭 ——以朱瘦菊的《风雨之夜》为例谈中国电影的融合之道 狂欢的困惑:笑闹喜剧传统在当代 动作中的伦理——丁晟电影的文化意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学派学术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编者:王海洲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4988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0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70 |
CIP核字 | 2018250093 |
中图分类号 | J99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9 |
宽 | 18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