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至元朝末世,龙虎山天师共传承了十一代。这一时期是龙虎山天师道复兴并臻于最为繁荣的时代。自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正式受封“提举三山符箓”始,至元代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被加授“正一教主”,龙虎山天师正一道顺应时势主导江南道教;其影响延续至明、清、民国时代。何振中编著的这本《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3)》收集了史、志、碑刻、文人札记、诗文等文献中关于张天师(部分包括玄教)的史料,按其所处历史年代的顺序,考析了他们的生平、传教弘法活动、个人著述及其在道法、养生、艺文等方面的成就,并综合同时代人的品评、后人的追述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等,对他们的社会影响、历史功绩进行了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评述。
本书为《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之第三卷,由何振中编著,共写第三十一代至第四十一代张天师的生平情况。考析了他们的生平、传教、弘法活动、个人著述及其在道法、养生、艺文等方面的成就,对他们的社会影响、历史功绩进行了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论述。
张守真(?—1176),字遵一,是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的长子。史籍明确记载南宋绍兴十年庚申(1140),张守真继任龙虎山成为第三十二代天师。按常理,张守真嗣教年应为张时修的卒年,此时张时修为61岁。由于史籍记载略去张守真的出生年月,我们只能从古人婚育习惯中,对张守真的生年作大致的推测。按古人20岁即行成年的“冠礼”,即表明可以成家立业。实际结婚年龄还可能更早,例如本书中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就是19岁成婚的。若张时修20岁左右结婚生子,那么作为长子,张守真有可能生于1099年左右;那么,当他成为嗣教天师的时候就已经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了。
可能出于对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的景仰或崇敬,后人还就张守真的出世一事赋予了颇为浓重的神奇色彩,并以他母亲吴氏怀上他为题材,通过文字编撰,演绎出了两则十分动人的传奇故事:
第一则故事与吴氏服食仙药有关。据说,张守真的母亲吴氏在怀孕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蒙蒙咙咙之中,来到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遇见了一位异人,须髯飘逸、清奇慈祥的长者。看上去,应该是一位得道之士。这位道骨仙风的异人端详了她一会儿后,就从袖中取出一枚仙果赠给她,郑重其事地对她说,“你把它吃下去,生下的孩子以后就是阳平治的主事人,掌管都功印!”话刚说完就倏然不见了,留下吴氏一人拿着仙果,似乎有点茫然。大家都知道“阳平”是祖天师张道陵所立二十四治之一,也是祖天师亲驻之所,传有符印,其印篆文刻着“阳平都功印”;此符印一直由龙虎山历代天师所传承与掌管,至今尚存。吴氏对“上仙”的指点只是半信半疑,但是还是吃下了仙果。为何半信半疑呢?因为当时的嗣教天师并非自己的丈夫张时修,那么,自己儿子成为嗣教天师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吴氏一觉醒来,口中似乎还含着仙果的清香,不知是梦?抑非梦也?当然,她把此事牢牢记在心中。不料,数十年后此梦预示的结果竟然成为事实!当然,吴氏夫人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梦呢?由于事过境迁,史家无法作确切的考证,但也无关紧要的,因为毕竟事实是最重要的。但这一故事从侧面表明,张守真不但天资聪颖,具有人道的天赋,还可能受过一些高道的指点。况且,大凡有道高人出世都有一番特殊的经历。例如,清人彭翥竹林撰《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中论述了张守真的后辈高道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的出世,云:“父振业,于绍兴甲寅三月十五日,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此说也通过白玉蟾母亲的梦境之象预示了白玉蟾将来不凡的经历与成就。
第二则故事与吴氏妊娠的时间有关。《龙虎山志·天师世家》载:“母(吴氏)妊十九月而生。”《江西通志·仙释》(卷一百四)亦作相同的记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张守真的母亲怀孕19个月才生下他。无独有偶,《甘水仙源》“大都清逸观碑”亦载丘处机弟子潘德冲之事,云:“潘公……讳德冲,字仲和,临淄齐东人。方在娠,母梦祥云覆盖其体,娠十九月乃生。七岁犹不言,忽有一道者过其门而丐焉,即从傍与语,家人遂惊,道者日,道器也。”上文描述了潘德冲乃是经母孕19月,并梦见“祥云”覆身而生下来的;又经过高道的口点明了潘德冲的形体乃是载道之器,即乃是天赋的修道奇才。现代人都知道“怀孕十九个月”是不可能的,是违法生理常识。但是,古人却认为怀孕时间越长就表明腹中胎儿越是有不凡的来历。因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辑的《东周列国志》中,在描述秦始皇出世的时候,就称他母亲是怀孕12个月,才生下始皇的。由此可见,从文学艺术角度而言,显然传记作者采用了小说家们的夸张笔法,说明了天师张守真的来历似乎比帝王更为尊贵。
后人撰述两则张守真出生时的灵异传奇,其实从侧面阐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张守真生来就具备修道的潜质。故元人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生而纯素守静,长而寡欲。”这就体现了张守真先、后天的个性特征,首先为天生禀赋的“纯素”,所谓“纯素”亦可称为有赤子之心;其次,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小就开始习炼静定之道,而能“守静”。虽然史料并未记载何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但从张守真晚年时对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念念不忘的情怀中,笔者以为在少年时代影响其人道的不是他自己的父亲张时修而是张继先。主要原因在于张时修早年以习儒参加科举为业,而族兄张继先少年天才,九岁即嗣教为天师,十三岁即应诏人京为宋徽宗宣讲道法,尤以丹道、雷法传世。无疑他应该是少年张守真效法的偶像。此外,父亲张时修恰在他成长中弃儒人道,显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张守真后来的个人成就来看,也是以雷法显扬成名。可见,张守真素有根基,受到族兄、父亲的影响,早年即孜孜于研习道法,而终获大成。
P8-10